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对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的评价,众说纷纭,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伪维新系”。梁启超称赞其“尚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见危授命,有古君子之风焉”。据此可知( )
A.历史事实有不确定性 B.研究历史的专家评价最可信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 D.当事人梁启超的观点最可信
2.1900年10月,英国与德国签订《英德协定》,规定各国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其所谓“原则”的推行( )
A.遏制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B.维持了中国形式上的独立
C.化解了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触犯了其他列强在华权益
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清政府战败和财政危机的时机,在中国展开所谓利权争夺战,引起中国社会各界对利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一方面鼓励民间集资修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列强出让筑路权。这种状况( )
A.加深了国家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有利于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C.为社会阶层力量整合埋下种子 D.便利了官僚资本主义的急剧膨胀
4.《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 )
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 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
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 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
5.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时,设计的体制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后来又说:轮船招商局“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革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B.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
C.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D.致力于民族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6.广州和上海都是近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对于下图中的数据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磅)
A.茶叶开始成为外贸商品 B.广州失去外贸垄断地位
C.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7.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8.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提出“以商敌商”的对策。张之洞主张“商人破除旧习,具有世界之眼光,发挥商战能力,俾能挽回利权,地方益臻繁盛”。这反映出洋务派官员( )
A.商战思想承载民族主义 B.极力维护中国商民权益
C.主张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商业营销蕴含民族情怀
9.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 )
A.设立译书局 B.废除八股取士
C.派人出国游历 D.禁读四书五经
10.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11.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 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12.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图一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 )
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 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 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
13.下表是1880至1904年留日学生译自日本的2204种单行本图书种类及占比表。
翻译学科 数量 占比
自然科学 267种 12%
社会科学 954种 43%
其他 983种 45%
表数据反映该时期(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 B.实业救国思潮已成为主流
C.留学日本的学生占比高 D.近代化探索进程深入发展
14.1874年,日军兴兵侵华,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 )
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 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 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
15.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民,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帖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
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
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
16.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无论是“保守”的一面,还是进取的一面,都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在戊戌年前后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但其政治目的是相同的,即推动国家变革并维护皇权统治。同时期的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尽管相对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的活跃时间较短,戊戌变法失败后,便逐渐从历史中淡去,但它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湖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维新派思想存在“两面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并加以评价。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求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战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活动的利权考虑,是张之洞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经济利权观大致分为中外关系、官商关系两个层面。中外关系方面,他全力维护中国利权,尽力避免外国的侵占。
为实现这个目的,他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利用关税壁垒工具,在对外贸易中加重征收洋货进口税,减征或免征土货出口税;二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来发展民族工业,用本国产品占领本国市场,抵御外国货物的侵占及垄断;三是尽力阻止外国资本对交通、矿产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如汉阳铁厂、湖北兴山的强楚矿山等拒绝外资的附股,保持中国的独立性。
官商关系方面,张之洞是政府官员,主要是从政府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政府的利益,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时主张尽力保护政府的利权。一般情况下,为达到利用商人、利用民间工商业共同对抗国外资本对政府利益侵害的目的,张之洞对民间资本予以支持和鼓励,以促进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但在通常的经济活动中,受传统的官僚思想影响,在官商利益冲突时,张之洞会毫不犹豫采取一系列举措从商人手中夺取利益。
——罗茗《洋务运动两大代表人物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张之洞的经济利权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之洞的经济利权观进行评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了“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预言了中国此后60年的景象(见表)。
景象 内容
大中华民主国成立 1912年,皇帝自动返位,定国号为“大中华民主国”,国会选出“大统领”,定都南京
“立宪期成同盟党” 中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一个党”。“须知道,这个党是最温和的、最公平的、最忍耐的;须知道,这个党是最广大的、最平等的;须知道,这个党是最整齐严肃有条理的”
上海大博览会 “不特殊设简务、工艺诸物品由己、为买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都变作博览会场了”
维新50年(1962年)大庆典 “诸友邦皆派员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菲律宾大统领及夫人,匈牙利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在小说中塑造的中国未来的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文澜和梁启超对杨锐在戊戌变法中的言行,呈现批判和称赞两种不同的评价,反映出受时代、阶级、史料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个人的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C项正确;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和确定的,有不确定性的是历史解释,排除A项;研究历史的专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带有主观性,“最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梁启超的观点掺杂了个人感情,并非最可信的,需要其它史料印证,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寸空是:1900年(中国)。根据“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士不使变更为指归”可知,这一原则是将中国置于列强的共同统治之下,但是在形式上维护了中国的独立。,B项正确;这一原则实际上是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非遏制,排除A项;这一“原则”只是在形式上暂时淡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化解了”,排除C项;这一原则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不是触犯了其他列强的在华权益,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政治和财政危机,清政府通过向列强出让筑路权和鼓励民间集资修路方式应对,但又向列强出让筑路权,这导致路权丧失严重,民众利益受损,这也是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这些运动涉及几乎所有社会阶层,得出为社会阶层力量的整合埋下了种子,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后便利了西方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急剧扩张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南京条约》里面规定中国和外国在文字交往中应该适用平等的利益,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B.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主权的丧失。C.材料是西方国家要求中国用平等的礼仪对待西方国家。而并不表明西方用平等的礼仪对待中国。D.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由贸易的要求。故选:A。
5.答案:B
解析: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并未革除洋务企业的弊端,排除A;B.根据材料“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悦服众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是由李鸿章发起的“官督商办企业”。企业由商人出资,合股的资本为商人所有,公司按照自己的规范章程制度管理。在实际的创办过程中无论在集资、组织经营管理、盈利以及分配等方式上它都已经具备了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所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故B正确;C.因“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材料中没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扩张”排除D。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844年至1860年”,广州出口茶叶数量在这段时期总趋势在下降,上海茶叶出口量总趋势是上升,在1851年之的问题 海茶叶出口量超过了广州,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了广州一个对外口岸,中国货物出口和洋货进口全部集中在广州,但是《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上海也成了通商口岸,上海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优于广州,所以上海的茶叶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广州,B项正确;结合所学茶叶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是重要的外贸商品,排除A项;C项中的近代工业应该指的是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1861年洋务运动创办了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44年至1860年的中国尚无近代民族工业,排除C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一般来说是19世纪末,甲午战后,排除 D项。故选 B。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明当时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C项正确;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能说明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申报》对光绪帝的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能说明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曾国藩主张发展中国的商业抵制西方在中国的商业,张之洞主张发展中的商业和西方在中国的商业进行商战,争夺一些权利,可知这都反映了商战思想承载民族主义,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发挥中国商业的功能和西方在中国的商业进行商战,挽回一些利权,体现的是商战思想承载民族主义,不是单纯的维护中国商民权益,排除B项;材料的现象就是抵制外国经济侵略,而选的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进行商战,不涉及具体的商业营销,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废除八股取士,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京城内发生了严重的“排洋”现象,义和团运动期间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义和团进入北京以后,使当时民众产生了一定的恐慌,B项正确;A、C两项都是近代北京遭受的外来侵略,并不会大规模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A、C项;D项主要表述的是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抵制洋货的现象,但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介绍各国地理知识,无法唤醒民众,且此时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器物层面,排除B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魏源的主张未付诸实践,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1904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80-1904年可知,当时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表格中数据显示留日学生翻译的图书中社会科学类远大于自然科学的占比,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制度层面,D项正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后兴起的,且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中只列举了留日学生翻译的图书种类,并未提供留日学生的数量,无法得出留学日本的学生占比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强调沿海民间武装……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可得出左宗棠强调在防御外敌时除了要加强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民兵的建设,即强调兵民联合御敌体系,D项正确;民间力量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力量,主要力量是政府的军队,排除A项;“清醒”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也不符合当时的只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把“海防”与“塞防”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属于民间自发行为,与官府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外国殖民者……把这些受骗者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B项正确;以华制华是外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期采取的侵略中国的策略之一,与材料显示时间1855年不符,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故此题答案为B。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大肆劫掠,圆明园文物因此流失海外,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火烧圆明园时间不符,故排除。
17.答案:(1)原因:维新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2)共同主张: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评价:维新派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国人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两面性……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并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阶级力量、传统文化、理论指导等角度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根据材料信息“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向……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类似”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主张通过兴民权,设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18.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主要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原因,据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据材料一“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及所学可得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据材料一“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
(2)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个人等方面概括。
19.答案:(1)维护中国利权;抵御外资入侵;维护政府利权。
(2)体现了不断争取民族利益、民族独立,有积极意义;抵御外资入侵,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着重保护政府的利权,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并没有产生很显著的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中外关系方面,他全力维护中国利权,尽力避免外国的侵占”可归纳出维护中国利权;根据“二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来发展民族工业,用本国产品占领本国市场,抵御外国货物的侵占及垄断;三是尽力阻止外国资本对交通、矿产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如汉阳铁厂、湖北兴山的强楚矿山等拒绝外资的附股,保持中国的独立性”可归纳出抵御外资入侵;根据“官商关系方面,张之洞是政府官员,主要是从政府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政府的利益,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时主张尽力保护政府的利权”可归纳出维护政府利权。
(2)“他全力维护中国利权,尽力避免外国的侵占”“保持中国的独立性”等体现了不断争取民族利益、民族独立,有积极意义;根据“二是保护民族工商业来发展民族工业,用本国产品占领本国市场,抵御外国货物的侵占及垄断;三是尽力阻止外国资本对交通、矿产业的全面渗透和控制”可归纳出抵御外资入侵,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根据“在处理政府与商人的关系时主张尽力保护政府的利权”可归纳出着重保护政府的利权,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并没有产生很显著的作用。
20.答案:(1)形象: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一党政治;国家的工业、文化教育和宗教等繁荣发展;中国赢得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与外国平等友好相处。(2)阐释: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放弃改良幻想,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梁启超期待国家经济和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增强国家实力;《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加剧,争取民族独立是梁启超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他希望未来中国获得独立,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相处。
解析:(1)形象:根据材料“1912年,皇帝自动退位,定国号为‘大中华民主国’,国会选出‘大统领’,定都南京”可知,通过和平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国:根据材料“中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一个党’”可知,实行一党政治;根据材料“不特殊设简务、工艺诸物品由己、为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处处有论说坛、日日开讲论会”可知,国家的工业、文化教育和宗教等繁荣发展;根据材料“诸友邦皆派员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菲律宾大统领及夫人,匈牙利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可知,中国赢得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与外国平等友好相处。
(2)阐释:根据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了‘政治幻想’小说一《新中国未来记》”可知,这篇小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结合所学从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工业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等角度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