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每周一测
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强调“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据此可知( )
A.国共合作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训政纲领》融合了中外政治思想
C.国民党积极践行新三民主义 D.国民政府已真正完成了国家统一
2.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3.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
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 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
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 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1928年10月3日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这体现了国民党政权( )
A.主权在民 B.一党专政 C.分权制衡 D.个人独裁
5.毛泽东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
A.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
C.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 D.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
6.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B.经济建设已大规模展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7.1952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了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在苏联参观了83个集体农庄和2个国营农场。代表团回国后,在各自所在省份的县乡作报告,代表团成员们向人们宣传了一幅苏联“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图景。这种宣传( )
A.有助于推进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变革 B.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
C.有力地展示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D.巩固了农村的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
8.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国家银行对公营企业(包括合作社)利率存放采取两低原则,即利差从低;对私营企业利率存放采取两高原则,以接近市场利率;对大中城市的私营钱庄利率,则通过各地利率委员会确定。这些举措(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尽快恢复与发展 B.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
C.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典范 D.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9.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10.1981年山东一家农村社队企业产值分别比1980年增长159.8%和400%,产品成本比1980年降低23%,且产品质量稳定在国家一类产品的水平上。其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逐渐展开
C.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11.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12.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 )
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
13.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闵西、湘鄂赣、琼崖等苏区及红军各部代表610人出席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1)规定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将地主、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2)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保证工农大众参加国家管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原则。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机构设置、权力配置、活动原则等均仿效苏联。
(3)规定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工农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如息平的《大家选》,曲阳的《民选》,定县的《民主洪流》,另外,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如戏剧《选村长》形象地告诉农民选上自己合意的人带来的好处。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根据地还创设了一些特殊的投票方式以适应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农民参加选举,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事实证明,唯有扶助农工,才可以训练民众的能力、才能达到完全的民主。
——摘编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政权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宪法大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根据地选举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1)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一、三,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各是什么?相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可知,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以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为蓝本构建,考试权和监察权则体现了中国原有的国家治理思路,故选B项;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已于1927年结束,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了对峙,国共合作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训政纲领》是由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其实质是肯定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违背了孙中山提出的主权在民的新三民主义的精神和原则,排除C项;1928年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间,国共对峙、新旧军阀混战以及列强继续盘踞中国,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是宋教仁被杀事件。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A正确;护国运动是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错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排除。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是由于现实政治的受挫,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故BC两项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可得出这一时期的训政则国民党一党操控,体现了一党专政的实质,B项正确;ACD项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可知,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此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确立,故B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和所学可知,新中国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转变为人民民主国家,主要是因为1954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是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A项;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是在1956年后,排除B项;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时间是195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由于实行集体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有利于刺激我国推行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革,A正确;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的过渡时期,国家银行对公营经济采取利差从低的原则,对私营经济则采取存放两高原则,这一举措适应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需要,D项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1949至1952年,这与材料的时间1949至1956年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银行利率政策不能保障其资金来源,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19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提供了1981年农村社队企业良性发展的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社队企业的数据,而非家庭经营的数据,A项错误。材料提供的是社队企业个案,属于集体经济,而非国有企业,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1992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92年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是在2001年,C是在1984年,D是2012年,均不符合。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陈庆之原来认为……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感慨……”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强盛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是在东晋,但是当他亲临洛阳之后看到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这反映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故选D项;据材料“出使北魏目睹洛阳”可知,陈庆之只提到了孝文帝时期北魏的状况,北魏政权更迭频繁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魏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B项;据材料“魏朝甚胜,尤曰五胡……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南北文化隔阂增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1)背景:国共对峙,共产党探索新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苏联新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影响。评价:积极:探索建立起新式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权,鼓舞民众的斗志,推进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为革命政权和制度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局限:由于缺乏宪政经验以及“左”倾思想影响,《大纲》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国情。
(2)特点:具有人民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方式灵活多样符合民情;实行直接、自由、平等选举。作用:激发民族参政热情,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推动抗战胜利进程。
解析:(1)第一小问是背景,据材料一“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闵西、湘鄂赣、琼崖等苏区及红军各部代表 610人出席会议”可知,国共对峙,共产党探索新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结合所学从苏联新型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影响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评价,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积极:结合所学从探索建立起新式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权、鼓舞民众的斗志、推进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为革命政权和制度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的角度分析。局限:据材料一“将地主、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可知,由于缺乏宪政经验以及“左”倾思想影响,《大纲》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国情。
(2)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二“有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选举委员会和选举训练班,并印行了大量的小报和宣传品,仅晋察冀边区就出了各种报刊100余种”“通过上千个村剧团、宣传队和歌咏队走村串街宣传”可知,方式灵活多样符合民情;据材料二“边区、县、区、乡或村都设有民意机关,老百姓尽可以对代表品头论足”可知,具有人民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据材料二“”据材料二“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等”可知,直接、自由、平等选举。第二小问是作用,据材料二“为组织和宣传基层民主选举”可知,激发民族参政热情,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结合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抗战胜利的角度分析。
14.答案:(1)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
(2)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3)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
相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得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二信息“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得出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
(2)评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等等。
(3)条件:由材料一、三得出:商鞅是军功;梭伦是财产。共同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