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十五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第十五周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 )
A.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B.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
2.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切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拥有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改革成果逐渐增多,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成就( )
A.表明民族地区率先实现脱贫 B.反映了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促进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形成 D.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该《决议》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 )
A.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B.体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 D.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4.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下体现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外交活动有( )
①倡导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②推动成立新开发银行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中非关系 ④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3④
5.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 )
A.旨在加快将中国建成发达的工业国 B.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具有独创性
6.“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立场,是对“民惟邦本”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享理念”等论述则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传统理念。这都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展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7.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8.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A.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达成“九二共识”谋求统一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以下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强起来”的是( )
A.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 D.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这一论断重在强调( )
A.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已不可阻挡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C.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是动荡之源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11.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该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2.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被侵略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进入新阶段。但在西欧,受修正主义的影响,第二国际内部出现思想混乱,工人运动出现了分化并陷入低迷。在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日益高涨,社会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保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于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民为邦本的民本观的贯通、融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贯通、融通;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
——摘编自董永在、马丽娜、徐国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列宁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决不是偶然的”的理解。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
工业劳动模范 农业劳动模范
王崇伦: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车工,先后改进八种工具,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创下一年完成4年工作量的记录,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李顺达:1944—1946年两次被评为太行山一等劳动模范。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2年,评为“全国劳模”,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赵梦桃:西北国棉一厂细纱工,是优秀的“郝建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摘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95)
材料二
在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公而忘私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女工向秀丽等。
——摘自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下册P10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又一批功勋卓著的时代先进人物脱颖而出
袁隆平 一生与人类的“饥饿”作斗争,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程开甲 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
屠呦呦 中国医学界的骄傲。2015年因青蒿素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
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
孙永才 “中国速度”的骄傲
戴明盟 第一个在中国“辽宁舰”起降舰载机的飞行员
——摘自网络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时代与精神”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存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落后的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地区不平衡问题突出,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A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反映地区差距,并非强调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脱贫攻坚从2015年开始,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可知,我国坚持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项正确;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是率先实现脱贫目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考查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故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排除C项;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在北京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不属于中共十八大以后的外交成就,①错误;2014年7月,新开发银行成立,属于中共十八大以后的外交成就,②正确。“亲诚惠容”是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秉承的理念,非洲不属于中国周边国家,③错误;2016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和生效作出了积极贡献,属于中共十八大以后的外交成就,④正确。综上,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中国梦”的理想蓝图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密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项正确;“建成发达的工业国”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这一思想提出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B项;D项割裂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它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实现了传统文化智慧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它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本质属性、具体特征和根本优势,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国关系,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故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十大召开于2022年,“十年前”即2012年前后,其中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D项正确;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B项;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了起来。“富起来”与改革开放的开始紧密相关,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中国开始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强起来”这一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相吻合,即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而深化改革和建成小康社会属于“强起来”这个阶段,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从“一五”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的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ABD项不属于“强起来”阶段,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的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B项;中共十九大作出论断的依据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但论断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排除A项;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是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而非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非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主要涉及对于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这是民法典的法律范畴,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主要涉及“经济合同”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主要涉及“药品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 A 项。
12.答案:A
解析: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的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体现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面前作为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担当,故选A项;B项中的“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结盟政策,故排除C项;乌克兰不是中国的邻国,故排除D项。故选:A。
13.答案:(1)共同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是时代变局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被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为指导思想;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2)时代意义:列宁主义:指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欧洲工人运动的颓势(为20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指出了正确出路);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明确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示了中国智慧。
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通之处;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融会贯通。
解析:(1)共同特征: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被侵略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进入新第二国际阶段。但在西欧,受修正主义的影响,出现思想混乱,工人运动出现了分化并陷入低迷。”和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时代变局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根据材料一“在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日益高涨,社会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材料二“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民为邦本的民本观的贯通、融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贯通融通;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为指导思想。
(2)第一小问时代意义:根据材料一“在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日益高涨,社会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夺取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可知,改变了欧洲工人运动的颓势(为20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指出了正确出路);指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材料一“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等对俄国那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可知,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巩固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可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示了中国智慧。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于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融会贯通;根据材料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民为邦本的民生观的贯通、融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贯通、融通;等等”可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通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
14.答案:论证过程,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与树立时代典型精神力量的相互关系,并体现不同阶段的时代精神本质(如贫穷时代的苦干精神,火热年代的实干精神,高科技时代的创新精神),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以时代与精神为主题,结合材料“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拟定论题:时代变迁与精神的传承创新。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时代变迁中,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根据材料二“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工人王进喜,公而忘私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舍身抢救国家财产的青年女工向秀丽等”可论证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王进喜、 雷锋、焦裕禄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材料三“又一批功勋卓著的时代先进人物脱颖而出”袁隆平、程开甲、屠呦呦等人的事迹,可论证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袁隆平、程开甲、屠呦呦等科学家和时代先进人物,则凭借创新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继续论证,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弘扬奋斗与创新精神,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灵魂。最后总结:总之,时代在变,精神永恒,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十五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每周一测(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