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统计秦朝到唐朝地方行政层级时发现,地方主要是郡(府)、县两级,但不同朝代设置的郡(府)、县数量不同(表)。据此可得出的推论为( )
朝代 人口万人 疆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郡(府)数量个 郡(府)统县数量约/个
秦朝 2000 350 49 20
西汉来 6000 610 103 15
隋朝 4600 470 190 6.6
唐开元年间 8000(8世纪中叶) 930 328 5
A.满足疆域扩大的需要 B.适应人口数量增加的变化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顺应官僚队伍膨胀的变革
2.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秦朝( )
A.重新完成国家统一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修筑了长城与驰道 D.以秦律治理地方
3.秦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 )
A.科举制 B.刺史制度 C.郡县制 D.察举制
4.秦朝徭役繁重,刑罚残酷无比,人民动辄犯禁,于是出现了“天下愁怨”的社会现象。这将导致( )
A.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B.国家法制遭到破坏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地方体制弊端显现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从今天四川宜宾到云南昭通的“五尺道”,后世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秦始皇修筑“五尺道”的意图是( )
A.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B.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C.防范北方匈奴进攻 D.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6.秦简《戍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戍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 )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 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
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 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
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发动的反秦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迅速在南方形成了强大的起义军。这种状况表明( )
A.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反力量走向联合
C.秦的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D.秦末统治不得人心
8.秦汉时期,统治者每征服一块地方就设郡而治。如秦在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一举措( )
A.有效缓和了区域民族关系 B.促进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C.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局稳定
9.秦朝建立后,除全国推广郡县制外,还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秦朝的上述举措( )
A.扩大了统一国家的规模 B.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加强了社会基层的管理
10.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1.在秦完成统一之前,六国之间存在着差异,包括方言和地域特色,这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为消除这种差异,统一以后的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文字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三公制
12.有关“秦并有天下”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强调。《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两次载李斯语“今皇帝并有天下”,“今陛下并有天下”,然而《史记》却不采用董仲舒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原因可能是司马迁认为( )
A.“陛下并有天下”有待商榷 B.李斯、董仲舒的时代背景不同
C.评价皇帝不能从众迎合顺从 D.秦的统一更具重要的历史意义
13.秦始皇的巡游活动不仅频繁,而且每次巡游的方向与行程都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说,都是以东巡即巡游原有的六国领地为主的。秦始皇的巡游活动旨在( )
A.统一百姓认知 B.威慑六国贵族 C.巩固秦朝统治 D.确立中央集权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的措置
第一件,便是_______
第二件,便是废封建,置郡县。
第三件,便是收天下的兵器把他都聚到咸阳销毁了,铸做“钟”、“鐻”和十二个铜人。
第四件,是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和行车的轨与文字。
第五件,是把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来,一共有十二万户。
这都是初并天下这一年的事,后来又有________
这几件事情,其中第二、第四两件,自然是时代所要求。第三件,后人都笑他的,然而这事也不过和现在“禁止军火入口”“不准私藏军械”一样,无甚可笑。第五件也是时势所要求,还没甚可议之处。最专制的,便是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两件事。
——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补充“_______”处你认为“最专制的”两件事。
(2)第二、第四两件事是怎样体现“时代”的要求的?
(3)作者认为第三、第五件事亦无“可笑”“可议”之处,为什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崩乐坏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泰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泰之变,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是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不仅使“中国”成为“大一统”观念具体实践的核心区城,而且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秦之变的政治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到唐朝地方行政层级表”可得知郡(府)、县数量变化的趋势为:郡(府)、县数量不断增加,郡(府)管理的县数量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中央政权为防止地方威胁中央,有意识地削减地方政府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隋朝疆域比西汉小,但郡(府)数量比西汉大大增多,排除A项;隋朝人口数量减少,但郡(府)数量大大增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僚队伍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A.完成国家统一不是确定明确边界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分封制下诸侯国的独立性较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垂直管理,故秦朝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得益于秦朝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正确;C.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故C项错误;D.秦律只是辅助管理民众和治安的手段,不是明确疆界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郡县制,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唐,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朝,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的暴政,结果就是阶级矛盾尖锐化。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修建了通往西南的道路,这有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南方越族地区在东南,排除B项;北方匈奴在北方,与西南道路无关,排除C项;西域地区在西北,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因此秦朝《戍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成役,否则基层官更当受罚,这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时间,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不允许同时征发同家庭的男丁并非出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B项;《戍律》相关记载和基层管理效率提升并无关系排除C项;不允许同时征发同一家庭的男丁,说明当时的法律并非严苛,而且仅仅从《戍律》一-部法律不能看出整个法律体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诛暴秦”“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等信息可知,秦朝末年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D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秦朝短命而亡”及反秦力量之间的关系变化,排除A、B两项;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每征服一块地方就设郡而治”“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河西四郡”等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在被征服地区设立郡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项正确;“有效缓和”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C项在材料并未涉及,排除;“保证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统一车轨……整顿社会风俗等”可知,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统治区域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所述为秦朝加强对疆域内的统治措施,并非扩大统治疆域,扩大统一国家的规模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C项强调的是处理民族关系,材料所述措施并非针对民族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可知,秦朝的社会基层主要是乡、里等基层单位,而材料所述措施强调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并非专门针对乡、里这一层面,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之后为了消除地方上的文化差异,统一了文字,B项正确;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以及实行三公制不属于文化政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李斯的“今陛下”指秦始皇,董仲舒的“今陛下”指汉武帝,司马迁两者对比,取秦始皇而舍汉武帝,认为秦始皇的统一功绩更具重要历史意义,D项正确。“有待商榷”,不准确,司马迁已经取秦始皇而舍汉武帝,有自己的取舍,A项错误。材料讲两个皇帝的统一天下的功绩,并非时代背景,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评价皇帝不能从众迎合顺从”的信息,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根据“总体来说,都是以东巡即巡游原有的六国领地为主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巡游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秦朝统治,C项正确;统一百姓认知主要是通过思想控制措施来进行的,排除A项;威慑六国贵族不是巡游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确立中央集权是通过推广郡县制等措施达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1)实行皇帝制度;“焚书”、“坑儒”。
(2)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恢复了安定的局面。而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的需要。
(3)销毁兵器、迁徙富豪的措施是出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有其历史必要性。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
根据材料“秦始皇的措置”及所学可知,“最专制的”两件事是实行皇帝制度;“焚书”、“坑儒”。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
根据材料“第二件,便是废封建,置郡县。”“第四件,是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和行车的轨与文字。”及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恢复了安定的局面。而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的需要。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第三件,便是收天下的兵器把他都聚到咸阳销毁了,铸做‘钟’、‘鐻’和十二个铜人。”“第五件,是把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来,一共有十二万户。”及所学可知,销毁兵器、迁徙富豪的措施是出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有其历史必要性。
15.答案:(1)政治内涵: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
(2)认识:以皇帝为权力核心,以郡县制凝聚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确立了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周秦之变和中国古代“大一统”观念。(1)政治内涵,根据材料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崩乐坏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周至秦的政治变动还有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
(2)
材料关键句/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关键句:秦朝以来,“天子(皇帝)”成为“大一统”天下秩序的权力核心 以皇帝为权力核心
关键句:废分封立郡县的举措使“中国(中原地区)”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 以郡县制凝聚各地区
关键句:“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
关键句:“大一统”观念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族群中是学界普遍的认识 植根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
关键句:拥有“中国”并继承和发展“大一统”政治秩序成为评价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 确立了后世王朝是否为“正统”的基础标准
关键句: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