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02年,清朝海关规定,国内各通商口岸或铁路沿线城市“无论东西南北,凡兵船、商船、海关、铁路”,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其它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表明当时
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 B.近代化进程存在时空差异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清政府日益重视海关主权
2.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3.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推知我国
我国农村非农业产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时间 非农业产值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1978年 640.5 31.4
1996年 65191 7
2003年 106246 2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得到改善 D.中央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4.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人发明了电梯 ②钢筋混凝土技术首次使用
③仓储式商场、超市出现 ④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5.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
对表格中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B.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人口迁移
C.深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 D.注重国家城乡统筹发展
6.如图所示为1700—1959年英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判断,该时期英国( )
A.城市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B.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C.农村劳动力出现了衰竭 D.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7.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开始实施多项雄心勃勃的市政计划,希望将华界建设成为可与西方大城市相比肩的现代都市。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改变城市的物质景观,相关官员和专家对华界内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检查,不少有问题的房屋被拆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上海( )
A.政府决策影响城市公共建设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
C.市政建设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D.政府致力民生改善形象
8.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年 4820 253 1247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年 8860 1157 1247
1962年 27012 397 2450
1965年 27012 397 1334
A.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 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 D.促进人口的自然流动
9.188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并供水;到清末,上海的租界和华界先后建成了各自的供水系统。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北京也相继建立了自来水公司,向居民供水。一首词这样赞咏北京的自来水:“城北方塘一鉴开,千龙万蛇地下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B.工业文明影响着城市发展
C.城市化进程得到迅猛发展 D.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10.如图是19-20世纪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A代表发展中国家B代表发达国家
②A代表发达国家B代表发展中国家
③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速度趋于缓慢
④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1.1928年,吴兴公园建成,为旧湖州府署之一部,内设碑碣室,藏旧府署所遗古代碑碣。此外,公园置有亭台花木,点缀俱宜,有鱼池,可供公众眺赏(如图)。吴兴公园的兴建,说明当时该地( )
A.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B.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C.建筑风格更加多样 D.重视优化城市职能
12.下表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基本脉络。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 )
项目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5—2009年 2010年后
城市发展导向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城市交通特征 人多车少 车多路少 路多、拥堵增多 方式增多、服务少
治理策略 自行车出行 增加道路供给 出行需求管理 合作治理
A.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 B.城市发展导向面临调整
C.交通落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D.交通治理思想比较落后
13.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方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14.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
A.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B.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
C.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 D.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展
15.《上海乡土志》载:“(初)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B.城市市政管理的逐步优化
C.中西文明的对抗与融合 D.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16.阅读图,对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表述准确的是
A.18世纪后半期农村人口数量骤减 B.19世纪中期发展到顶峰
C.20世纪上半期城市人口锐减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稳发展
17.如图为1953~1962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引起1960~1963年城镇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的兴起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自然灾害的发生 D.三线建设的开始
18.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01年就已经增加到33%。1800年,伦敦的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由此推断英国( )
A.城乡发展具有不均衡特征 B.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人口结构呈现不合理一面
19.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市化率增长的重心,从传统的内陆地区,沿大运河地区、军事重镇转移到沿海、沿江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条件是,中国( )
A.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B.通商口岸的开辟 C.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D.交通运输的进步
20.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
A.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2.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工商业的发展繁荣;第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四,统治的力量即政治权力直接缔造城市;第 五,地理环境,包括城市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
——摘编自俞金尧《世界历史(第7册))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
(1)在材料一列举的影响“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哪一因素最为基础?请简要说 明。
(2)结合所学,中外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第五个“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二,概括180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城市化)的阶段化特点。根据材料一前三个 因素提供的角度,结合所学,任选两点分析影响180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23.【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
材料一 北宋熙宁年间,被任命为虔州知州的刘舞利用所学的水利知识,在对城区街道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对贛州城进行了多次的考察和实地踏勘,根据贛州城的地形特点(西南高、东北低),对城区排水系统进行划分,以州前大道(今文清路)为分界线,城西北部为寿沟,福沟位于城东南部。此外,赣州福沟寿沟排水千道结合贛州的古城墙、水塘及刘舞独创的水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赣州城特有的防洪网。北宋神宗九年(公元1077年),耗时近十年的州福寿沟排水系统完工。至今,其仍在服务赣州人民。这应归功于九百多年间,各个行政长官对其的重视、维护和管理。
——摘自沈雪婧《贛州福寿沟设计研究》
材料二 赣州福寿沟与19世纪中期巴黎排水系统对比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排水系统与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的不同点,并分析巴黎排水系统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C A A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C A D B C B A
1.B
2.D
3.A
4.A
5.C
6.A
7.A
8.A
9.B
10.D
11.B
12.A
13.A
14.C
15.A
16.D
17.B
18.C
19.B
20.A
21.(1)措施:因时而动,加大重工业投资;建立国营商业,加大社会改造力度;合理疏散城市居民,分散转移人口。
(2)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出现等。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2.(1)因素:农业 。说明:农业的出现,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 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
(2)中国: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和开封 。
外国:美国伊利运河的开通,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英国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
(3)特点:1800年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由慢到快;1900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到 2010年,世界城镇化比率 超过50% 。
原因:从农业看,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从工商业看,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
从交通运输业看,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的进步 。城市公共交通始于 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 马车 。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20世纪以来,电车、地铁和公共汽车得到发展,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
23.(1)特点:建立了以古城墙、水塘和水窗为一体的赣州防洪网;历代政府的重视、维护和管理;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因地制宜。
(2)不同:福寿沟排水系统:体现中国吉祥文化
巴黎排水系统:体现近代文化特征;运用现代科技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普通民众公共卫生观念的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