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同步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巩固
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农业的不断发展 D.冶炼技术的进步
2.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中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3.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新石器的先进性
4.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手工技术高超
5.浙江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挖掘出水利工程、大型广场、多组高等级建筑等遗迹以及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C.古城先民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
D.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6.下面为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平面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古代文明( )
A.还没有产生贫富分化 B.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C.已进入农耕发达时代 D.最早开始观测天象
7.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具有继承性
C.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具有相似性
知识点3 远古的传说
8.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9.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
A.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
C.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的传承情况
10.古史相传,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舜年老时,也用同样的办法将权力传给禹。这种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方式( )
A.盛行于旧石器时代 B.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带来了阶级的分化 D.导致家天下现象出现
能力提升
1.苏州草鞋山遗址文化层从下往上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它们依序叠压,被称为江南“三叠层”。江南“三叠层”保存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这说明太湖流域史前时期( )
A.文化发展延绵 B.以粟为主要农作物
C.铜器工艺高超 D.以彩陶为典型器物
2.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
A.早期国家势力不断扩张 B.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
C.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 D.北方地区是经济中心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与儒家经典的差异最能说明(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B.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进行甄别
D.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
5.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宫殿的出现……有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墓中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玉器、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材料四 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1)结合材料一,写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社会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5 CCABB 6-10 BCACB
能力提升
1-4 ABAC
5.【答案示例】(1)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
(2)①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②都发现了墓葬和礼器。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同步练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