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明朝时期,时人已经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江南地区出现了“勋曲好骑”的风气,在此风气的影响下,不但一般民众借此维持一种基本富裕的生活,而且一些士大夫也因此教富。 由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俗转变 B.传统技术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C.商业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工商皆本观念成为时代共识
2.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就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
A.边疆贸易发展繁荣 B.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
3.如表为历史文献中对明代手工业的部分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明代( )
记述 出处
(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卷四
(浙江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余家)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万历《崇德县志》卷七
(广东)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人,掘矿者二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余艘。 《广东新语》卷十五
A.南方经济实力增强 B.工商市镇规模扩大
C.新型生产关系滋长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明朝中期以后,思想界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明末清初,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秦朝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出现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重商主义的流行 D.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5.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民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优化了农业的生产结构
C.改变了农业的区域布局 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6.明英宗曾敕谕工部官员道:“今有织绣蟒、飞鱼、斗牛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 服用之人,重罪不宥。”但是到了万历年间,一些勋戚公然“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一些宦官 竟然“服似蟒、似斗牛之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嬗变 B.君主专制统治渐趋衰弱
C.官僚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7.15世纪以后,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丝织业兴盛,种桑养蚕利润丰厚,导致了“桑争稻田”的局面。据此推知,这两种现象都( )
A.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B.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
C.影响了食物供给状况 D.刺激了农村人口增长
8.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市镇经济的规模扩大且特色鲜明。下列史实可以对此佐证的是( )
①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 ②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③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 ④汉口镇茶叶贸易繁荣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9.学者张显清说:“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下列选项中,可以对材料中“转型的起点”解释的是( )
①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②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
③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 ④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耕织图》。康熙感慨“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故在此图基础上,康熙帝命人另绘耕图、织如图幅。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厉行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C.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 D.主旨在缓和社会矛盾
11.“(明清时期)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内地贱菲无足重轻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凿,皆于洋船行销……”闽、广海商这种商业活动( )
A.冲击了沿海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海外白银的流入
C.推动了沿海经济的分化 D.增加了政府的税赋收入
12.顾炎武把明朝被清朝所灭亡这一历史解释为“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历史阶段,而其《郡县论》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协调好君臣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以人文启蒙为其根本追求 B.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C.史学思想受制于社会环境 D.与李贽思想一脉相承
13.王阳明指出:“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这一言论( )
A.表明求理抑欲须知行合一 B.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意在弘扬经世致用的学风 D.呼吁民众格物致知以求理
14.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和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应“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实行“众治”。这些思想主张( )
A.否定了中国传统君主制度 B.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D.实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5.李贽在《焚书》中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这说明李贽的思想( )
A.深受儒家束缚 B.具有叛逆色彩
C.宣扬返璞归真 D.迎合资产阶级
16.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出现以上不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思想家水平的不同 B.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C.思想解放程度的不同 D.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
1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撺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19.清初,王夫之将“辟异端”归结为“学者之任,治道之本”。至于“异端”所论治国之术,诸如“黄老”“申韩”之类,王夫之均持否定的态度,认定它们“与王者之道相背戾”。这表明王夫之( )
A.期盼着重建文化秩序 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要求
C.背离了儒家思想理论 D.引领了早期的启蒙思潮
20.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21.明末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其创作小说的意图是( )
A.传播理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B.顺应商业发展满足市民需求
C.塑造典型人物推动文学发展 D.借助传统思想推行社会教化
22.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D.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23.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 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 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下降
24.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25.明清是中国小说和戏曲快速发展的一个典型时期,其小说的繁荣突出表现在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戏曲的流行则表现在剧种多样,有昆曲、徽剧、汉剧、京剧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动明清小说和戏曲繁荣的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C.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D.国家文化政策宽松
26.阅读如表,结合所学,判断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天工开物》记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 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D 《农政全书》介绍我国传统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A.A B.B C.C D.D
27.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都是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所需的资源。他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的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朝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28.明代出现一些工艺教本著作,如漆工专著《释饰录》、记录制器工艺的《新制诸器图说》《天工开物》、光学仪器著作《镜史》等;其中《镜史》记载了各种“镜”,如眼镜、望远镜等的制作技术与相关知识,“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这一现象( )
A.得益于西方科技的影响 B.推动了科技的近代转型
C.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有利于工艺技术的传承
29.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概况。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时期 发展概况
秦汉 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隋唐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宋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时期,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天文、历法、农学等方面成就突出
明清 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A.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研究领域 B.着重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且应用性强
C.研究方法注重典籍整理和科学实验 D.研究内容侧重于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30.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根据该书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等,在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政全书》被引入欧洲后,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 )
A.中国科技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B.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领先于世界
C.中外文明交融推动了世界文化繁荣 D.西方国家主动学习中国古代先进科技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明末农业物种新变化,简要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初年,明政府重申海禁政策,甚至还关闭了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但严厉的海禁恰恰为走私贸易的兴旺提供了有利时机,许多民众与商人铤而走险与日本商人勾结进行走私贸易。倭患基本平定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取消海禁,准许人民航海前往东西洋进行贸易。进入清代,清政府于顺康之际一度厉行海禁,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受到遏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继收复台湾后作出了解除海禁的重大决策,海上贸易重新出现高潮。及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廷重又禁止南洋贸易,至乾隆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
——摘编自尚畅《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例如“异端之尤”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从“童心说”到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再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被学界比作先秦的诸子百家,甚至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原因。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可知,当时传统的轻商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风俗转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技术模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变化,不是市民阶层壮大,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工商皆本观念是明末黄宗羲提出的,没有成为时代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和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B项正确;与边疆贸易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排除C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代的一些手工业市镇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新型生产关系,即新型生产关系滋长,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南北方的对比信息,无法判定南方经济实力增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非市镇规模的情况,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商人阶层的崛起和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使得“工商皆本”的观念得以提出。同时,商品经济带来的自由竞争和个体利益的追求,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从而产生了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A项正确;这些思想出现的根源需要从经济方面考虑,而明朝中后期的君主专制强化属于政治现象,排除B项;在明朝中后期,虽然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但“重商主义”并未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或国家政策,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虽然有一些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但这些知识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相对有限。它们并没有直接引发思想界的新动向或新思想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湖地区,将桑树种植与渔业养殖相互结合,这是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精耕细作的典型模式,用于销售,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鱼类一直是江南地区饮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未体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未改变农业的区域布局,排除C项; 桑基鱼塘是混合经营,不能体现出规模的大小,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僭越礼制的现象普遍发生,题干中“勋戚公然“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宦官竟然‘服似蟒、似斗牛之衣””等信息即为其具体体现,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儒学仍然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而非弱化,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土地无法种植粮食,粮食就要从其他地区引入,中国江南地区“桑争稻田”,该地区的粮食就要依靠其他地区的粮食,因此两种现象都影响了食物供给状况,C项正确;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桑争稻田”并没有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排除B项;圈地运动使得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工场,农村人口没有增长,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这些地区都属于太湖流域,反映出明清时期太湖流域集镇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专业分工。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汉口属于湖北,不是太湖流域,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在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采用雇佣关系进行生产,这符合近代社会的生产方式,①符合题意;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反映了社会思想的变革, 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体现,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朝贡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外交和贸易体制, 维护它并不代表向近代社会的转型,②不符合题意;工商业市镇在明朝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兴起了,与材料中的晚明时间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接受《耕织图》,并另绘耕图、织图,还亲自赋诗并撰写序文,这些都体现了康熙帝对农业的重视,说明他坚持以农为本,C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而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抑末”等内容,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未体现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闽、广海商积极拓展海外贸易经营活动,并获益巨大,这必然促进海外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项正确;闽、广海商的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与当地的经济结构相适宜的,是适合当地经济条件的产物,选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闽、广海商从事的主要是对外贸易,材料中没有沿海经济“分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闽、广海商经营活动与政府税赋收入的关系,选项说法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暴政,民不聊生,《郡县论》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协调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反映出顾炎武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文启蒙,排除A项;材料与史学思想无关,也没有提及社会环境,排除C项;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个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材料引文大意是:天理人欲必须时刻下功夫,反省体察,克己复礼,才能逐渐有所得。只管空谈天理,却不照天理去做,空谈人欲,却留着人欲不摒弃,就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之学。可见,王阳明反对空谈天理人欲,主张身体力行,知行合一,A项正确;王阳明是儒家学者,并不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排除B项;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 ,特点是提倡实用,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材料所述为提倡力行,反对“只说不做”。“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主要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良知”就是隐藏 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这种强调反省内心的观点与宋儒的“格物致知”主张有明显区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顾炎武提倡 “众治”,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都体现了对传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思和批判,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新兴市民阶层对民主权利和平等的追求,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C项正确;他们的思想虽然批判君主专制,但并未否定中国传统君主制度本身,排除A项;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践,中国社会依然处于封建社会,并没有实现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李贽的“童心说”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该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B项正确;李贽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冲击,排除A项;李贽强调的是人应该具备童心,并不是宣扬返璞归,排除C项;李贽仍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不会迎合资产阶级,而且当时尚无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这一时期专制制度不断的强化,西方逐步进入近代,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东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并且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B项正确;思想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其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C项;东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属于原因,但政治制度的确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其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方面出现了变化,对于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而且当时还对君主专制思想进行了批判,顾炎武、王夫之等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空谈义理,这一思潮的形成是对传统学术风气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以后(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明代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和职业观念,没有直接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经济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王夫之主张“辟异端”,即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将道家、法家等斥之为“异端”,这是在儒学逐渐走向老庄化的背景下,捍卫儒学纯洁性的尝试,即王夫之期盼着重建文化秩序,A项正确;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反君主专制的代表思想家,排除B项;王夫之的思想没有背离儒家思想理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王夫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无法得出是早期启蒙思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等信息可知,李贽将义利观从神殿引向田野,从君王士大夫深入老百姓,认为理就在百姓生活中,并且肯定人的私欲,这显然是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B项正确;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所述李贽思想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李贽对义利观的新看法,民主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人人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可知,冯梦龙注重小说的社会教化功用,借助传统思想推行社会教化,D项正确;理学强调天理即人伦,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小说涉及理学的内容,排除A项;小说的发展虽然是顺应商业发展满足市民的需求,但是冯梦龙强调的是小说的教化功能,排除B项;小说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彰显作者的价值观,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清中国。明清世情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作者的品位亦雅亦俗,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凸显这些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不符,排除B项;社会风气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数量的增加,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A项正确;明清时期,由于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外交流有限,不是“中外交流广泛”,排除B项;小说的发展与理学的思辨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印刷成本上升会制约小说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今中国。据材料初可知,京剧通过刻画的脸谱来体现人物的特征,渗透了人们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京剧脸谱一定层度再现历史,“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说法错误,排除A项;评价肯定带有主观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京剧脸谱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材料反映了京剧脸谱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文化专制加强,所以国家文化政策宽松说法错误,D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明清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是明清小说繁荣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文化知识的发展推动了小说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的工艺,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C项正确;明代科技水平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A项;仅康熙帝一个学习无法得出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通过科学的态度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的结果,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晚清时期的产物,题干时间是明朝,排除A项;《农政全书》没有突破实用的范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农政全书》虽有介绍西学的内容,但并非普遍吸收西方科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明代出现的这些工艺教本著作,如《释饰录》《新制诸器图说》《天工开物》《镜史》等,详细记录了各种工艺的制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这些技术能够通过书籍的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说明这些技术能够被更多的工匠所掌握和应用,促进了工艺技术的推广和传承,D项正确;虽然明代可能受到一些西方科技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指出这些工艺教本著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西方科技,排除A项;仅仅这些工艺教本著作的出现,还不足以推动中国科技的近代转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等因素限制了科技的大规模变革和转型,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工艺教本著作对工艺技术传承的作用,而非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科技的奠基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造纸等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时期,在农学、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方面成就突出”“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时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在各自的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农学、历法等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领域,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缺少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的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农政全书》传入日本和欧洲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体现了中国科技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促进,A项正确;“一直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明的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外文明交融,排除C项;日本和朝鲜不属于西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31.(1)农业物种新变化: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商品经济发展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业资本集聚;商人群体(徽商、晋商)活跃使得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2)态势:经济总量继续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日渐落后于西欧。
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出现停滞倾向;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落后于世界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是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第一小问是表现,根据材料一“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一“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一“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根据材料一“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知,商业资本集聚;根据材料一“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可知,商人群体(徽商、晋商)活跃使得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态势,根据材料二“占世界GDP份额”“人均GDP”可知,从1500年到1820年中国GDP占比高于西欧,中国的人均GDP落后于西欧,因此经济总量继续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日渐落后于西欧。认识:根据材料二“人均GDP”可知,中国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西欧GDP占比逐步提高,结合两个数据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农业文明出现停滞倾向;结合所学从西欧国家爆发工业革命后进入工业文明、明清社会经济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
32.(1)过程:明中后期经历了实行海禁政策到取消海禁,准许对外贸易的转变:清朝前期经历了厉行海禁到解除海禁再到禁止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转变。
(2)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过程:根据材料“嘉靖初年,明政府重申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取消海禁”可知,明朝中后期,经历了严厉实行海禁到取消海禁的过程。根据材料“顺康之际一度厉行海禁……清政府继收复台湾后作出了解除海禁的重大决策……至乾隆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可知,清朝前期经历了海禁一开放一海禁的过程。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得出传教士是主要媒介,根据材料“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可以得出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根据材料“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可以得出交流具有相互性;根据材料“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得出中国统治者重视支持。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华夏中心”的观念。
33.(1)否定传统伦理道德的新思想出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新思想的兴起;平民主义思想的传播;市民文学的兴起等。
(2)君主专制的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陆王心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及所学,可得出提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新思想的出现;根据材料“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可得出平民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顺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及所学,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新思想的兴起;根据材料“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市民文学的兴起。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可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根据材料“‘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的影响;根据材料“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训练(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