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逐步提升男性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地健全完善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世纪中后期,英美确立文官制度: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维护法律的至上地位
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94年,埃及时任总统访问中国,提出希望中国帮助埃及建开发区。国务院决定由天津泰达开发区代表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1998年,天津开发区开始登上中埃合建经济区的历史舞台。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 )
A. 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B.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C.实践“一带一路”构想 D.积极输出工业化经验
9.(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 )
A.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
C.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D.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
10.(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36年9月,英、法、美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同意避免竞争性贬值,共同维持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的稳定关系。同年10月,三国又达成“三方黄金协议”,其中黄金价格将围绕美国“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兑比浮动。这些举措( )
A.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B.利于稳定国际货币秩序
C.巩固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D.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1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
A.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1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13世纪英国某庄园土地估价册记载:每位佃户需在圣诞节前向领主交纳价值一便士的面包和两便士的母鸡;而领主要为其提供餐食或回赠价值3便士的物品。如果领主未能履行义务,将受到农民和庄园法庭陪审团的指控。该记载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庄园经济逐渐走向了没落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契约关系在基层得到加强 D.领主失去对农奴的控制
1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是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1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1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1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
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1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1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
A.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19.(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B.近代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20.(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和剂局始设于宋代,是官办药品生产机构。为保障药品质量和药局信誉,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据此可知,宋代( )
A.药品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B.政府主导全国医药生产经营
C.中医制药事业管理趋于规范 D.民众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2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西亚和北非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楔形文字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③建造了桑奇大塔④兴起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9 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材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努力推动欧亚非文化交流
C.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 D.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2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有学者发现,欧美列强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这反映出( )
A.去殖民化需要文化自信 B.列强仍操纵殖民地统治
C.殖民地照搬宗主国制度 D.大众传媒强化独立意识
2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以上这些要求( )
A.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
C.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陕甘宁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2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为此,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参与融入的领域、程度和速度,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也反对对任何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 如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但坚持“开展维和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的原则。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了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中国没有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中国参与推动形成的多边组织和机制都是开放、非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中国通过拓宽多边外交,加入国际组织,促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摘编自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参与国际机制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原因。
2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时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西北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和近代中西边疆开发的历史经验。
2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经由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进而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
——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出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从杜恕的建言中可以得出,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这就改变了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能,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C项正确。
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掌握地方行政大权,这背离了刺史制度监察的初衷,故A项排除;
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权力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
刺史制度无法保障吏治清明,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设置刺史作为监察官员,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东汉后期以来,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州也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其职权发生变异。
2.【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由此可知,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不断地健全完善民主政治,C项正确;
雅典政治的基础是成年男性公民,并非所有男性,A项错误;
雅典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从治“公民”到治“万民”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雅典城邦政权只向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并非向所有人开放,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进而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可以看出宋代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A项正确;
隋唐时期科举制就已经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B项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提升文官待遇,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俸禄支付方式的变化,对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作用不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美确立的文官制度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定期考核,而且文官保持中立,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C项正确;
文官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而非自由选举,A项错误;
英美的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并非是“全面学习”,这一说法绝对化,B项错误;
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定期考核,而且文官保持中立,不会削弱执政党领导能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外开放,C项正确;
1954年时,全国人大就已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A项错误;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依法治国提出是在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法制进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对外开放角度去理解材料中中国政府这些做法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即说明西方法律制度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A项正确;
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不能体现司法程序的公正性,B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原则体现不出权力的制约平衡,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保护个人权利,不是强调维护法律的地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政府的这些举措是羁縻政策的体现,有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C项正确;
“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时期,“国力不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确保了”的说法绝对化和夸大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的羁縻政策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国务院决定由天津泰达开发区代表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分析可知:中国积极支持埃及工业建设,推动埃及工业化进程,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建立开发区,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一带一路”构想是2013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对白银的禁令并没有阻止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币,说明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的自然选择,B项正确;
明代白银成为主币后,铜币依然在流通,A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明朝白银货币化的信息,据此无法得出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明朝白银货币化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并没有提及明朝白银货币化是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美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确定了黄金价格与美元的大致比例,这有利于稳定国际货币秩序,B项正确;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A项错误;
美元与黄金的兑比浮动有利于打破国际金本位制,而非巩固,C项错误;
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分析可知 ,材料说明宗族之间的械斗会出人命,影响地方社会治安,B正确;
A错误,“综合性”治理功能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不涉及天灾人祸;
D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
12.【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每位佃户需在圣诞节前向领主交纳价值一便士的面包和两便士的母鸡;而领主要为其提供餐食或回赠价值3便士的物品。如果领主未能履行义务,将受到农民和庄园法庭陪审团的指控”可知,佃户和领主之间订立契约,如不遵守,则会受到指控,说明契约关系在基层得到加强,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走向没落,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遵守契约,排除B;
失去控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13世纪欧洲的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古西欧庄园,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正是其体现,D项正确;
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新航路开辟前,当时玉米还未传入中国,A项错误;
玉米传入中国体现的是物种交流,与奴隶贸易无关,B项错误;
此时澳洲还没有被发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5.【答案】B
【知识点】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工商业的制度,体现不出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A项错误;
盐铁官营制度是指将盐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垄断管理经营,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
清朝初年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劳作方式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的主旨,从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角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由于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使得人们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极大方面人们生活,成为 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D项正确;
互联网金融方便人们生活,但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
B项夸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互联网,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而中世纪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D项正确;
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的信息,B项错误;
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商业贸易,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封君封臣制度的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城市建设以人为本,而非经济效益,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飞机’火花”“‘航空火花’”,结合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火花的出现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的美好心愿,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出现了“‘飞机’火花”“‘航空火花’”,不能反映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状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飞机’火花”“‘航空火花’”和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近代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状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官药局的生产和经营标准以及商标制度有助于政府对中医制药事业进行规范管理,因此材料反映了宋代中医制药事业管理趋于规范,C项正确;
仅从宋代官药局这一个机构不能说明宋代药品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A项错误;
“主导”的说法夸大了政府的作用,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生活状况,无法得出“根本改善”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医药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联系宋代中医制药事业管理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①正确;古代非洲的埃及人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②正确,A项正确;
位于南亚的古印度人建造了桑奇大塔 ,③错误;中古时期欧洲兴起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阿拉伯帝国组织翻译、整理、注释西方和印度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故C正确;
A.材料未涉及到东西方文化通过阿拉伯帝国进行交流,无法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桥梁”属性,故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到非洲文化,故排除B;
D.创新在材料主旨中并未体现,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
23.【答案】A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殖民地仍然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这说明列强文化侵略后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独立后的殖民地想要实现真正的独立,就要肯定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独立,坚持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去殖民化,A项正确;
材料表明殖民地已经独立,因此列强仍操纵殖民地统治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殖民地照搬宗主国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独立后的殖民地若想真正独立,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并不是强调大众传媒强化独立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影响和独立后的殖民地的文化应对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的这些教育要求主要是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苏联教育思想对边区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提高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措施,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错误;
仅从材料中的这些教育要求无法看出边区是否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答案】(1)维护民主革命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干预他国内政;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对任何政府间国际组织接纳台湾加入其中;中国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原因: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显著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意义:依据材料“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了民主革命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依据材料“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可以得出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干预他国内政;依据材料“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可以得出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对任何政府间国际组织接纳台湾加入其中;依据材料“中国不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可以得出中国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原因: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并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国内方面有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显著增强。国际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人民政权的巩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表现: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二的时间,结合所学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6.【答案】(1)转变:从陆上到海上,从北方到南方。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1)转变:依据材料“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此后又六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陆上转到海上,从北方转到南方。原因:依据材料“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依据材料“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推动;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补充。
(2)影响:依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可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依据材料“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依据材料“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可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第一问,转变:依据材料信息,从陆上到海上、北方到南方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明朝的国力、郑和下西洋、经济重心南移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友好交往以及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答案】(1)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人口增加;促使自治城市兴起;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不同:
①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
②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
③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
④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3)历史经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做到因地制宜。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西欧的城市;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影响:依据材料“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依据材料“人口增加了1倍”可知,促进了人口增加;依据材料“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可知,促使自治城市兴起;依据材料“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不同:依据材料“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可知,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依据材料“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可知,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依据材料“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依据材料“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可知,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3)历史经验:依据材料“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可以得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依据材料“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可以得出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依据材料“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可以得出需要长期坚持;依据材料“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可以得出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结合所学可以从顺应历史趋势、因地制宜等方面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清朝疆域的奠定、近代美国的移民政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经济、对人口、对城市、对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从社会参与度、开发重点、移民政策以及开发目的等角度分析比较;第三问,依据三则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政府政策、时间、领域、历史趋势以及方法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28.【答案】(1)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2)措施: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②后期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
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史实: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依据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甚至成为官学;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大多来自于古代中国。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1)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依据材料“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据材料“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2)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即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后期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析,即孝文帝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史实:依据材料“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可以得出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依据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甚至成为官学;日本、朝鲜等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大多来自于古代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孝文帝改革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的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从杜恕的建言中可以得出,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这就改变了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能,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C项正确。
当时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掌握地方行政大权,这背离了刺史制度监察的初衷,故A项排除;
刺史既领兵,又管民事,权力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
刺史制度无法保障吏治清明,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设置刺史作为监察官员,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东汉后期以来,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州也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其职权发生变异。
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逐步提升男性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地健全完善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由此可知,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不断地健全完善民主政治,C项正确;
雅典政治的基础是成年男性公民,并非所有男性,A项错误;
雅典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从治“公民”到治“万民”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雅典城邦政权只向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并非向所有人开放,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意义,进而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宋仁宗《嘉祐禄令》完成了魏晋以来按官品定俸禄向按本官定俸禄的转变,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这一转变( )
A.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B.反映了科举制取代九品制的趋势
C.旨在提升文官待遇维护统治
D.有利于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可以看出宋代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A项正确;
隋唐时期科举制就已经逐渐取代了九品中正制,B项错误;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提升文官待遇,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俸禄支付方式的变化,对塑造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作用不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确立了官吏俸禄以现钱为主,辅以禄粟、衣料、茶、酒、厨料、纸等实物津贴,兼配以职田为补充的新型支付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官吏俸禄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世纪中后期,英美确立文官制度: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美确立的文官制度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定期考核,而且文官保持中立,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C项正确;
文官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而非自由选举,A项错误;
英美的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并非是“全面学习”,这一说法绝对化,B项错误;
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定期考核,而且文官保持中立,不会削弱执政党领导能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以推动对外开放,C项正确;
1954年时,全国人大就已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A项错误;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依法治国提出是在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法制进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对外开放角度去理解材料中中国政府这些做法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维护法律的至上地位
【答案】A
【知识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这些原则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即说明西方法律制度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A项正确;
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不能体现司法程序的公正性,B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些原则体现不出权力的制约平衡,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保护个人权利,不是强调维护法律的地位,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政府的这些举措是羁縻政策的体现,有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C项正确;
“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时期,“国力不足”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确保了”的说法绝对化和夸大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的羁縻政策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94年,埃及时任总统访问中国,提出希望中国帮助埃及建开发区。国务院决定由天津泰达开发区代表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1998年,天津开发区开始登上中埃合建经济区的历史舞台。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 )
A. 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B.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C.实践“一带一路”构想 D.积极输出工业化经验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国务院决定由天津泰达开发区代表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分析可知:中国积极支持埃及工业建设,推动埃及工业化进程,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建立开发区,不是高新技术产业;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一带一路”构想是2013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承担帮助埃及建设苏伊士西北经济区的任务”。
9.(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 )
A.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
C.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D.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对白银的禁令并没有阻止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币,说明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的自然选择,B项正确;
明代白银成为主币后,铜币依然在流通,A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明朝白银货币化的信息,据此无法得出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明朝白银货币化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并没有提及明朝白银货币化是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36年9月,英、法、美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同意避免竞争性贬值,共同维持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的稳定关系。同年10月,三国又达成“三方黄金协议”,其中黄金价格将围绕美国“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兑比浮动。这些举措( )
A.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B.利于稳定国际货币秩序
C.巩固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D.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答案】B
【知识点】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美经过多次谈判和妥协,最终达成“三方货币稳定协议”,确定了黄金价格与美元的大致比例,这有利于稳定国际货币秩序,B项正确;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A项错误;
美元与黄金的兑比浮动有利于打破国际金本位制,而非巩固,C项错误;
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据此可知,宗族组织( )
A.具有综合性治理功能 B.影响地方社会安定
C.抵御天灾人祸以自救 D.得到了官府的庇护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明清时期的南方及西北地方,宗族之间解决纠纷,动辄聚族械斗”分析可知 ,材料说明宗族之间的械斗会出人命,影响地方社会治安,B正确;
A错误,“综合性”治理功能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C错误,材料不涉及天灾人祸;
D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聚族械斗肯定会出人命,通常每次械斗前,各大宗族先确定有多少人能抵命;规定凡抵命者,事后其妻儿老小一律由公产来赡养”。
1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13世纪英国某庄园土地估价册记载:每位佃户需在圣诞节前向领主交纳价值一便士的面包和两便士的母鸡;而领主要为其提供餐食或回赠价值3便士的物品。如果领主未能履行义务,将受到农民和庄园法庭陪审团的指控。该记载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庄园经济逐渐走向了没落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契约关系在基层得到加强 D.领主失去对农奴的控制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每位佃户需在圣诞节前向领主交纳价值一便士的面包和两便士的母鸡;而领主要为其提供餐食或回赠价值3便士的物品。如果领主未能履行义务,将受到农民和庄园法庭陪审团的指控”可知,佃户和领主之间订立契约,如不遵守,则会受到指控,说明契约关系在基层得到加强,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走向没落,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遵守契约,排除B;
失去控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13世纪欧洲的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古西欧庄园,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时传入中国。有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是经西亚、中亚到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北路线。海路则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
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
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
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流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国正是其体现,D项正确;
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新航路开辟前,当时玉米还未传入中国,A项错误;
玉米传入中国体现的是物种交流,与奴隶贸易无关,B项错误;
此时澳洲还没有被发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
【点评】“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
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工商业的制度,体现不出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A项错误;
盐铁官营制度是指将盐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垄断管理经营,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
清朝初年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劳作方式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的主旨,从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角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 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 )
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由于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使得人们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极大方面人们生活,成为 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D项正确;
互联网金融方便人们生活,但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
B项夸大了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交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互联网,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D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而中世纪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D项正确;
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的信息,B项错误;
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商业贸易,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联系封君封臣制度的局限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
A.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城市建设以人为本,而非经济效益,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B.近代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的“‘飞机’火花”“‘航空火花’”,结合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火花的出现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的美好心愿,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
材料只是提及出现了“‘飞机’火花”“‘航空火花’”,不能反映中国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状况,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飞机’火花”“‘航空火花’”和材料中的时间,结合近代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状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和剂局始设于宋代,是官办药品生产机构。为保障药品质量和药局信誉,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据此可知,宋代( )
A.药品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B.政府主导全国医药生产经营
C.中医制药事业管理趋于规范 D.民众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官药局的生产和经营标准以及商标制度有助于政府对中医制药事业进行规范管理,因此材料反映了宋代中医制药事业管理趋于规范,C项正确;
仅从宋代官药局这一个机构不能说明宋代药品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A项错误;
“主导”的说法夸大了政府的作用,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生活状况,无法得出“根本改善”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医药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和剂局制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成药标准,定期对药品进行检验;为防造假、冒充,还在药品外包装上贴有‘和剂局记’印记”,联系宋代中医制药事业管理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西亚和北非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楔形文字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③建造了桑奇大塔④兴起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①正确;古代非洲的埃及人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②正确,A项正确;
位于南亚的古印度人建造了桑奇大塔 ,③错误;中古时期欧洲兴起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成就,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9 世纪初,在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材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努力推动欧亚非文化交流
C.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 D.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阿拉伯帝国组织翻译、整理、注释西方和印度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帝国重视文化,为世界文化保存做出了贡献,故C正确;
A.材料未涉及到东西方文化通过阿拉伯帝国进行交流,无法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桥梁”属性,故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到非洲文化,故排除B;
D.创新在材料主旨中并未体现,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组织下,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
23.(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有学者发现,欧美列强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这反映出( )
A.去殖民化需要文化自信 B.列强仍操纵殖民地统治
C.殖民地照搬宗主国制度 D.大众传媒强化独立意识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殖民地仍然使用原宗主国的语言,这说明列强文化侵略后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独立后的殖民地想要实现真正的独立,就要肯定和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独立,坚持文化自信,从根本上去殖民化,A项正确;
材料表明殖民地已经独立,因此列强仍操纵殖民地统治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
殖民地照搬宗主国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独立后的殖民地若想真正独立,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并不是强调大众传媒强化独立意识,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影响和独立后的殖民地的文化应对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1938年,陕甘宁边区要求“一切课程内容都应与抗战联系,不适应战时需要的课程,应取消或减少钟点”,并要求加强军事体育学习与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应实行军事训练,小学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以上这些要求( )
A.体现了陕甘宁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
B.说明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巨大
C.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D.表明陕甘宁边区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的这些教育要求主要是应对战争的需求而提出的,体现了边区教育的时代特色,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苏联教育思想对边区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提高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措施,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错误;
仅从材料中的这些教育要求无法看出边区是否建立起完备的教育体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作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为此,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参与融入的领域、程度和速度,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也反对对任何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 如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但坚持“开展维和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的原则。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了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中国没有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中国参与推动形成的多边组织和机制都是开放、非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中国通过拓宽多边外交,加入国际组织,促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摘编自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参与国际机制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原因。
【答案】(1)维护民主革命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干预他国内政;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对任何政府间国际组织接纳台湾加入其中;中国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原因: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显著增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1)意义:依据材料“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了民主革命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依据材料“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可以得出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干预他国内政;依据材料“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可以得出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对任何政府间国际组织接纳台湾加入其中;依据材料“中国不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可以得出中国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原因: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并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国内方面有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显著增强。国际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点评】本题考查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人民政权的巩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表现: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二的时间,结合所学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6.(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时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答案】(1)转变:从陆上到海上,从北方到南方。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1)转变:依据材料“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此后又六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陆上转到海上,从北方转到南方。原因:依据材料“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依据材料“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推动;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进行补充。
(2)影响:依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可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依据材料“此后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依据材料“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可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第一问,转变:依据材料信息,从陆上到海上、北方到南方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明朝的国力、郑和下西洋、经济重心南移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友好交往以及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7.(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西北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和近代中西边疆开发的历史经验。
【答案】(1)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人口增加;促使自治城市兴起;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不同:
①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
②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
③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
④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3)历史经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做到因地制宜。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西欧的城市;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影响:依据材料“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依据材料“人口增加了1倍”可知,促进了人口增加;依据材料“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可知,促使自治城市兴起;依据材料“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不同:依据材料“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可知,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依据材料“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可知,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依据材料“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依据材料“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可知,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3)历史经验:依据材料“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可以得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依据材料“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可以得出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依据材料“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可以得出需要长期坚持;依据材料“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可以得出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结合所学可以从顺应历史趋势、因地制宜等方面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清朝疆域的奠定、近代美国的移民政策。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经济、对人口、对城市、对封建生产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从社会参与度、开发重点、移民政策以及开发目的等角度分析比较;第三问,依据三则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政府政策、时间、领域、历史趋势以及方法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28.(2024高二下·蓝田月考)经由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进而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
——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出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
【答案】(1)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2)措施: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②后期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
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史实: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依据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甚至成为官学;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大多来自于古代中国。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1)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依据材料“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可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据材料“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2)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解答,即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后期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分析,即孝文帝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史实:依据材料“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可以得出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依据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甚至成为官学;日本、朝鲜等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大多来自于古代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孝文帝改革以及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的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