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答案)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2025届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及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将革命联盟的力量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扩大为一切愿意参加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和爱国民主人士。这次会议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如图所示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据电文内容可知,当时( )
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保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A.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B.武汉解放迫在眉睫
C.民族矛盾成为主流 D.战略转移正在进行
3.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百团大战的喜讯
C.西安事变的爆发 D.南京大屠杀的噩耗
4.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广州等中高等学校聚集的城市里,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声援北平学生;上海文化界名人联合发表救国宣言,呼吁国民政府倾听学生呼声;华北文化协会提出停止内战,动员全国民众抗日等主张。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B.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卢沟桥事变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国共合作成为民众的强烈呼声
5.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 )
A.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C.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 D.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6.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口方略。1933年,日军进犯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当时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危机促进局部抗战发展 D.民族危机促进国共矛盾缓和
7.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B.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八一宣言”的号召动员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8.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第一届参议会。到会14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工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商人、开明绅士的代表。材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民主联合政府初步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 D.“三三制”原则得到践行
9.下图为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工农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移
C.国共联合抗战的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0.1932—1934年,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主题主要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但1937年3月,中共报刊《救国时报》指出:巴黎公社是民族团结,一致御侮的榜样,是法国一切有民族意识优秀分子的结合,呼吁救国御侮必须团结并动员一切力量。这表明,1937年初(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共已正确认识到巴黎公社民族革命的性质
D.中共逐步实现从国内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
11.下表是1937年陕甘宁边区的固临、延长、安定、曲子四县社会各阶层当选参议员的选举结果(百分比)。这一现象( )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县级 4 65 25 1 1 2 2
区级 4 67 22 2 1 2 2
乡级 5.6 71.4 17 2 2 1 1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2.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一报告的出台( )
A.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摘自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一1937年南京浩劫》
材料二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
晚清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
——摘编自《异城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
材料二: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确之了解,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
材料三: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问题(1)得出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将革命联盟的力量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扩大为一切愿意参加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和爱国民主人士”可得出这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为瓦窑堡会议,选B项。遵义会议时尚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时,抗日战争即将结束,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中共八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故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红军主力’......‘川黔’......‘渡过乌江’”可知,该电文与红军长征有关,即战略转移正在进行中,D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排除A项;武汉解放于1949年5月,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主流是在华北事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西安事变是在1936年12月,根据报纸注重时效性的特点即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当时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上海和华北文化界也发出救国呼声,反映出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严重,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发生的,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发生的,此时内战已经停止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发出的这些指示有利于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各阶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广泛团结抗日力量,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农村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排除A项;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B项;两类矛盾说出现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C。
6.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故A选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中“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等”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共产党政策调整及国民党军队和抗日义勇军一致对外,说明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的局部抗战发展,故C选项正确;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冬,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改变这个口号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这一变化,有利于广泛吸收各阶级阶层参加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这一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937年9月23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材料所述正是“三三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 年就已经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要中共七大才提出, 小资产阶级、商人、开明绅士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图中所示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革命根据地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并将延安作为根据地首府,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得不出“国共联合抗战的需要”的结论,排除A、C两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指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A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B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不是民族革命。故C项错误;D项,1937年3月,中共报刊《救国时报》指出:巴黎公社是民族团结,一致御侮的榜样,是法国一切有民族意识优秀分子的结合,呼吁救国御侮必须团结并动员一切力量。这表明,1937年初中共逐步实现从国内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C
解析:考查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表中反映出各阶级、各阶层不仅能参加选举,而且有些地主、富农、商人还当选为参议员,这充分彰显了中共力图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的努力,必然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与巩固,故C项正确。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材料与这一目标和原则不符,故排除A项;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材料不涉及扩大阶级基础,故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故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材料表明在1935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代表民族的,应该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这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B项正确;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是相持阶段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都是反帝反封建,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罪行:发动侵华战争;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实验;“以华制华”,实行殖民统治;实行“以战养战”,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
(2)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日);苏联出兵东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援助)。
解析:(1)罪行,根据材料一信息“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动侵华战争、制造大屠杀、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实验、实行殖民统治、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等。
(2)主要任务,根据材料二信息“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苏联出兵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等角度分析。
14.答案:(1)晚清时期,国人旅行印证外国风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抗战时期增强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2)原因:晚清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民族觉醒。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增强爱国主义,共同抗日。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察考制度。”得出晚清时期,国人旅行印证外国风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根据材料“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得出抗战时期增强爱国情怀;根据材料“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得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结合时代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如晚清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民族觉醒。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增强爱国主义,共同抗日。新中国成立时期: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