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十九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答案)

第二十九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训练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模拟]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沟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2.[ 2024江西宜春阶段检测]如表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朔方、五原等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分别占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数的比例。该现象说明当时(   )
郡名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代 上谷
人口占 比(%) 2.98 5.74 9.92 15.25 8.32 84.85 45.25 43.48
A.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
B.户籍管理制度遭破坏
C.少数民族内迁具有空间基础
D.游牧经济的范围扩展
3.[2023广东湛江调研]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让民众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邦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   )
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
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
4.[2024山西吕梁检测]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出资修建。殿正中有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左右分列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圣像。大殿后壁立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的碑刻。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5.[2023贵州黔西南州期末]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6.[2024湖南岳阳模拟]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等。这些探讨(   )
A.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7.[2023江西上饶联考]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了钦定的法律效力;《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 )
A.罗马法律制度具有法典化特征
B.罗马法坚守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准则
C.罗马法是高度抽象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的制定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
8.[2023广东惠州调研]下图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二神驾车图像饰板。这可以用来印证(   )
左图注: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9.[2024天津河西区模拟]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0.[2024安徽联考]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文明随着亚历山大远征而散播到中东,同时希腊人也接受并运用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按君权神授设计的君主集权、行省制等进行管理,由此亚历山大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据此,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
D.波斯的政治制度领先世界
11.[2024山东德州统考]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等;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2.[2024河北联考]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   )
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
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
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
13.[2023广东部分学校模拟]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 000万美元,其中有4 000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减少行动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14.[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15.[2024浙江名校联考]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事业的两项基本任务,其中一项是“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
D.明确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二、非选择题
16.[2023浙江三市联考,17分]“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它是合作发展的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5分)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分,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17.[2024广东汕尾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答案版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模拟]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沟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B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2.[ 2024江西宜春阶段检测]如表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朔方、五原等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分别占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数的比例。该现象说明当时( C )
郡名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代 上谷
人口占 比(%) 2.98 5.74 9.92 15.25 8.32 84.85 45.25 43.48
A.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
B.户籍管理制度遭破坏
C.少数民族内迁具有空间基础
D.游牧经济的范围扩展
3.[2023广东湛江调研]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让民众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邦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 D )
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
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
4.[2024山西吕梁检测]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出资修建。殿正中有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左右分列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圣像。大殿后壁立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的碑刻。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C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5.[2023贵州黔西南州期末]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D )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6.[2024湖南岳阳模拟]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在探讨和思索这样的问题: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等。这些探讨( D )
A.加快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导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C.促进欧亚进入“文明时代”
D.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7.[2023江西上饶联考]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了钦定的法律效力;《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 D )
A.罗马法律制度具有法典化特征
B.罗马法坚守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准则
C.罗马法是高度抽象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的制定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
8.[2023广东惠州调研]下图是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二神驾车图像饰板。这可以用来印证( B )
左图注: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乘坐波斯样式的狮子战车,驭手是希腊的胜利女神。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右边的多级高阶梯祭台则体现了伊朗地区的祭台风格。
A.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C.区域文明相对独立
D.古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9.[2024天津河西区模拟]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B )
A.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0.[2024安徽联考]公元前4世纪后期,希腊文明随着亚历山大远征而散播到中东,同时希腊人也接受并运用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按君权神授设计的君主集权、行省制等进行管理,由此亚历山大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据此,对“希腊化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C )
A.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区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孕育出新文化
D.波斯的政治制度领先世界
11.[2024山东德州统考]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等;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2.[2024河北联考]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 C )
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
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
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
13.[2023广东部分学校模拟]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埃及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8 000万美元,其中有4 000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而来的。这反映出文化遗产的保护( A )
A.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B.得到《世界遗产公约》的法律支持
C.应减少行动所需经济成本
D.应坚持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
14.[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 B )
A.文化多样化           B.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多极化
15.[2024浙江名校联考]1956年7月,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图书馆是向科学进军的有力武器”,会议确定了图书馆事业的两项基本任务,其中一项是“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 )
A.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图书馆管理融入了科技因素
D.明确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
二、非选择题
16.[2023浙江三市联考,17分]“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材料二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传播实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必有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清末民初《西洋记》的重刊,在海防危机中重构了民众的“郑和记忆”……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给内忧外患的国人注入了唤起强烈民族情绪的兴奋剂。……在晚清热闹的重构“郑和记忆”的过程中,梁启超发表于1903年《大陆报》和1905年《新民丛报》上的郑和传,都是以高屋建瓴的态度去重新认识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意义。
——摘编自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
材料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它是合作发展的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就是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将成吉思汗、郑和湮没于历史的足迹,重新凿成现代大道,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由蜀地出发到达“身毒国”的重要商路名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相关史实,说明该商路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重构“郑和记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壮举”。(5分)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角度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分,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答案 (1)名称:西南丝绸之路。史实:明朝时,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4分)
(2)原因:国家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大变局中;海防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红海和东非沿岸;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分)
(3)角度:“一带一路”陆海兼顾发展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国际金融经贸问题等提出的解决方案。论述:“一带一路”的倡议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2/3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严重不足。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样的缺口。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还有很多铁路线、公路线都正在建设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的公路大约为3万千米,铁路也有6 000多千米。这将对促进非洲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其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大幅改进,进而为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提供了良好机遇。(8分)
17.[2024广东汕尾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2023年9月《求是》杂志刊发的《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该重要论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战略高度,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明内在特质的深刻揭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更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且能解读所选中华文明特性的内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须体现时代价值)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是多元汇聚、兼收并蓄、开放交流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分)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取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吸收佛教精神,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传教士来华,部分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其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促进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中学西传,科举制、儒学等也传至西方,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8分)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的广阔胸怀,加强对外交往,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2分)
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十九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综合提升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