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限训(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在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到了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门地区。对这一变化,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传统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B.东南互保保护列强权益
C.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D.西方侵略深入东南沿海
2.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如甘肃、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均有赖“饷银得资周转”。但是咸丰后期,中央政府下拨给新疆各城的协饷逐年减少。这一现象表明,清代(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国家行政依循守旧
C.对边疆的治理潜藏危机 D.政治体制开始变革
3.1874年,英国汇丰银行首次垫款承办发行中国国债200万两纹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总理衙门的指令下,为偿还国债进行担保,将部分关税用来偿还外债本息。这一举措表明( )
A.中国树立国债市场的信用 B.列强转变对华经济侵略方式
C.英国成为中国主要债权国 D.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得以解决
4.面对西方列强请设电报的请求,清政府以“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应答;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也称:“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这主要体现了清政府( )
A.认为近代化并非一蹴而就 B.试图运用国际法局部维权
C.受新旧杂陈社会环境制约 D.立足世界视角来救亡图存
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盖每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必须数百十人以共集成。”次年,又评论“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该经济实体是( )
A.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B.先施百货公司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
6.在太平军初期所占领的城市中,曾不同程度地实行“消灭”商业的措施,但附近的农村集镇上商业反而更加繁荣;在后期占领的江南地区,则发给商铺“商凭”,允许自由贸易。这表明太平天国( )
A.沉重打击清廷统治 B.实行务实的经济政策
C.统治集团日渐腐化 D.突破平均主义的藩篱
7.清代江西是给朝廷解送漕粮的大省之一,1853年因“逆匪窜扰,运道梗塞”,不得不停办漕运而改征银两。1864年,清政府试图“筹复河运”,但江西漕粮“仍有难以起运本色之势”。由此可见( )
A.赋税开启了征银新模式 B.农民战争造成粮食危机
C.政局变动影响赋税征收 D.晚清漕粮运输地位下降
8.开平煤矿创办后,轮船招商局对开平煤矿进行了大量投资,多年维持在年均21万两左右。大冶铁矿则于1908年接受轮船招商局投资17.8万两。此外,各地购地置机,开办厂矿,其设公司,“则亦如招商轮船局之例也”。由此可见,轮船招商局的投资举措( )
A.利于政府创办现代军事工业 B.提升了洋务企业的整体实力
C.维护了民用企业的垄断地位 D.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9.19世纪 60、70年代,总理衙门“分别办理在案”的国际活动如下表,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时间 名称 清政府的应对
1867年 法国巴黎博览会 总理衙门“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 政府并未派员
1873年 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 清政府指示海关派员负责从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购商品前往参展
1876年 美国费城世博会 清政府指示粤海关税务司赫政等人“就便派为在美国公会处所照料一切”, 并“将如许陈设之件送与议会作为施济之用”。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清政府不断调适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C.清廷通过世博会拓宽中外贸易渠道 D.外交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10.19世纪中期起,英国等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11.1867年12月,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获得线人提供的曾国藩密折抄件,随即翻译并寄给了英国驻华公使、英国外交大臣。英方因此得知中国可在煤矿开采、派遣外交使团等问题上让步,曾国藩等高级官员存在引用西方技术的想法。这说明了( )
A.英国扩大在华势力范围 B.洋务运动已在筹划之中
C.奏折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D.晚清近代化转型的曲折
1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不仅分批购买西洋新式战舰,还先后派出四批留学生共120人出国学习,他们回国后多半转入海军。此外,北洋舰队和水师学堂也派人员出国学习,“期以数年之久,必可操练成才,储备海防之用”。这些举措在当时( )
A.遏制了外来侵略 B.改变了洋务运动的重心
C.有利于海防建设 D.旨在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13.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企业对煤铁等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李鸿章命唐廷枢调查直隶开平之矿,发现煤铁等资源蕴藏甚富。因熔铁炉需款过巨,技术上有困难,铁又不如煤需求迫切,李鸿章决定专采煤矿。开平煤矿由此兴办,效益一度非常可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近代化进程受到了多因素的影响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C.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D.官办军事企业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
14.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利用裁判的权力,追求球员的利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B.清政府的行为妨碍了近代化进程
C.洋务运动实际成效十分有限 D.西方国家工业化模式具有局限性
15.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材料着重强调的是洋务运动( )
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B.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传播
16.1870年前后,欧洲普鲁士王国宰相俾斯麦看到这样的景象:“从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后做根本的改造;而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滞 B.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工业化进程
C.政府政策背离人民意愿 D.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处于较低层次
17.1883-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提出“宁失藩服(越南),毋损郡县(台湾)”,与法求和;驻法公使曾纪泽认为一味求和只会导致“各国之垂涎于他处者,势符接踵而起”。这表明清政府官员( )
A.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C.初具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D.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18.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期间,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该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无障碍
C.旧中国力行重商主义政策 D.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19.有学者认为:“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跨入新的阶段。”下列史实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B.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马关条约》彻底瓦解晚清的宗藩体系
20.1871年,在中日修约谈判中,李鸿章坚持对等原则,拒绝了内地通商等要求,最终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和单向性条款、《中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这说明了( )
A.近代化运动成就显著 B.外交体制转型的完成
C.不平等条约开始废除 D.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
21.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说明( )
A.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清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输入冲击了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2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东北、内外蒙古广大地区,清政府逐步改变封禁政策,鼓励内地汉民移居关外,充实边塞。19世纪8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台湾、东北及内外蒙古地区设立行省。这些措施( )
①进一步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②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③使得清朝版图在此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大
④标志着清政府的治边政策由“因俗而治”向“治同内地”转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下图是美国《PUCK》杂志1901年3月发表的漫画《个个都是夏洛克》。这里的夏洛克不是福尔摩斯,而是莎士比亚著作《威尼斯商人》中,要割人家胸口一块肉的犹太奸商夏洛克。画面从左至右分别为拿着秤的俄国、日本、德国、英国以及站在远处一脸不满的美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舆论左右美国对华政策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存在一定共识
C.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 D.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
24.“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5.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领袖板垣退助在《关于台湾同化会首倡》一文中提出 “精神教育不行, 则爱国心无由而生, 爱国心不生, 则如何能养成完全之国民乎”, 强调“统治台湾之根本唯有采取同化主义”。材料表明( )
A.台湾的反割台斗争激烈 B.东亚殖民格局发生变化
C.日本平等对待台湾民众 D.殖民的手段具有隐蔽性
26.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夺取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修筑权,通过修筑和经营铁路,攫取沿路地区的开矿权等许多经济、政治特权。《国闻报》指出:“通中国之铁路,均属西人之铁路,路成而中国亦遂不国矣。”列强的这些举措( )
A.使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B.旨在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激化了侵华列强的矛盾
27.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列强宣战;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参战国协定:“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省者,决依条约保护”。作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的山东巡抚袁世凯也与刘、张态度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
A.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动 B.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
C.民主革命时机已成熟 D.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旨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切关注,有的文章以“二十世纪”为题目,有的刊物名称就叫《二十世纪大舞台》《二十世纪之支那》。“二十世纪”成为当时知识界关注焦点源于( )
A.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 B.民主革命成为社会共识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近代革命性质发生转变
29.1895—1899年期间,上海、宁波、无锡、苏州、杭州、萧山、南通等地增设了10家棉纺织厂,18.8万枚纱锭,著名的无锡业勤纱厂、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这能够说明晚清( )
A.政府政策具有导向性作用 B.资本输入保障企业资金的需求
C.自然经济主体地位的突破 D.中国纺织产品占据欧洲的市场
30.1895—1911年,中国一度出现铁路建设潮。新建的8200公里铁路里程中,中国人投资自建的铁路里程有1200公里,只占14%;而高达40%的铁路里程依靠外国贷款才得以兴建。这说明当时的铁路建设潮( )
A.满足了洋务企业需要 B.主要由列强资本输出驱动
C.缘于清末新政的推行 D.利于我国铁路主权的回收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军事变革,在长达30多年的自强运动中,中国的军事变革始终在器物层面徘徊,极少涉及制度的变革。以淮军为例,甲午战争前,武器装备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在战术方面仍然因循阵式战法。军队编制上沿用湘军一营分5哨的旧制,既不便于指挥,又限制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军事变革各自为政,洋务派首领创办的海军有“南、北、闲、广之殊”,编练的陆军有“湘、淮、旗、绿之别”。甲午战争后期,日军成逼北洋海军投降,有“当事者致书日本,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为军事变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合法的威权中心。其以“和魂洋才”为指导理论,把传统文化限制在政治理论与社会伦理的范围内,而军事领域则从传统中解脱出来,全方位向西方学习。1878年,日本成立了独立的参谋本部统一筹划指挥战争。在编制上实行师团体制,营区部队编成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辐重5个兵种、以适应近代战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同时在军事理论上积极学习西方,英国海军军官格卢斯受聘来到日本,编辑出版了《海军战术讲义录》,强调增加舰队速度,使用速射炮的重要性。1890年,美国战略学家马汉的《海权论》传到日本,其核心理论“制海权”迅速被海军吸收,从而把握了军事理论的制高点。
——摘编自张瑞安《比较中的审视——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两国在军事变革中的差异。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并指出“制夷”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33.收回利权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以长江流域为主,遍及多个省区,在列强中位居首位。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境内建筑铁路以达海参眼,并取得东北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内的行政权、警察权和开矿权。这样,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便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德皇威廉二世曾发布命令:“胶州湾领土,归德意志帝国所占有。”法国逐渐将西南三省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求清政府作出承诺“日后拟在福建省内兴造铁路……当先向日本政府筹商”,主张“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美国三次向英法德日等国申明“门户开放”的主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摘编自王云红《势力范围:一个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针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中国人民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美国合兴公司攫取粤汉路权之后,违约将股票转让给比利时银行团。湖南、湖北、广东人民要求“废约自办”,声势浩大,迫使美国合兴公司作出让步。在勒索六百多万美元赎款后,合兴公司同意废约。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后来怕激起“民变”,将英国借款移作别用,允许苏杭甬铁路归为商办。山西人民为了从英国福公司手中收回采矿权,经过反复谈判,在偿付赎款后收回了平定、盂县、潞安、泽州的煤铁开采权。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帝国主义尽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以缓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摘编自战逸《清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晚清收回利权运动的特点,分析收回利权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帝性质,反西方侵略势力,且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和东南的大部分地区,故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结束后南方才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主要地区,C项正确;传统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与材料所述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东南互保”发生时间为1900年6月—1904年,与材料所述时期不符,排除B项;西方侵略势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已深入东南沿海地区,但材料所述变化发生在1863—18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调拨与扶持,有利于解决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财政困难,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拨给新疆的协饷减少,不利于保障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中央对边疆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政策变化,不是依循守旧,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财政支持减少,不属于政治体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4年(中国与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后期,英国汇丰银行将中国部分关税迎来偿还外债本息,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不局限于商品输出,而是通过外债和关税加紧控制,表明列强转变对华经济侵略方式,B项正确;材料强调部分关税用来偿还外债本息,无法说明中国树立国债市场的信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英国成为中国主要债权国,排除C项;根据所学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并未得以解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可知,清政府和政府开明人士初步认识到运用国际法进行局部维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维护国家主权,没有涉及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环境如何,排除C项;清政府此言论主要是维护统治,客观上有救亡图存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提到这一经济实体可以设立公司,所需资本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且股份出银多则千两,少则百两,需要数百十人共同集成,根据材料“其生意之兴隆几将与西船并驾齐驱”可得,材料中的企业属于航运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股份制,符合题目中对资本和股份的描述,C项正确;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提供买卖股票的业务,还提供股票抵押、企业介绍等业务,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A项;先施百货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不符合 1875 年的时间背景,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不符合股份制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初期实行“消灭”商业的措施,而后期则发给商铺“商凭”,允许自由贸易。这表明太平天国认识到商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行务实的经济政策,B项正确;太平天国对商业政策的变化并不能沉重打击清廷统治,排除A项;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实行务实的经济政策,未涉及统治集团日渐腐化,排除C项;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实行务实的经济政策,不能说明太平天国突破平均主义的藩篱,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漕粮是我国古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对封建政府意义重大,作为漕运大省的江西,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由于战乱,漕运被迫停办,并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朝的政治和权力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地方官僚集团逐渐崛起,漕粮征运难有起色,C项正确;赋税征银在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已经出现,不算新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赋税交纳方式的变化,不涉及全国粮食生产与供应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江西,没有提到其他地区,D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一方面大规模投资近代企业,另一方面又成为其他企业的样板,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利于政府创办现代军事工业”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并不能提升洋务企业的整体实力,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出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民用企业的垄断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清政府指示海关派员负责从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购商品前往参展”“就便派为在美国公会处所照料一切”体现的是伴随着中国同国际社会交往的加深,清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同国际社会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的是同国际社会关系的调整,非通过世博会拓宽中外贸易渠道,排除C项;海关行为不属于外交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可知这些著作都与“富国”有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意图探索出一条救亡之路,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并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成为国民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目标最终并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英方因此得知中国可在煤矿开采、派遣外交使团等问题上让步,曾国藩等高级官员存在引用西方技术的想法”和所学可知,受列强侵略加深的影响,洋务官员试图通过煤矿开采、派遣外交使团等问题上让步,进而引用西方先进技术,说明的是晚清近代化转型的曲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侵略势力范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转型的艰难,非筹划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与奏折制度缺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根据“分批购买西洋新式战舰”“派出四批留学生共120人出国学习,他们回国后多半转入海军”“北洋舰队和水师学堂也派人员出国学习”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海军实力和海防建设水平,有利于海防建设,C项正确;“遏制了外来侵略”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重心始终是军事工业,排除B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因熔铁炉需款过巨,技术上有困难……李鸿章决定专采煤矿”可知,由于资金、技术原因,开平的铁矿未能得到开采,反映资金、技术等因素阻碍了洋务运动,影响了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开平煤矿属于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开平煤矿出产的煤满足了国内需求和减少了外国煤进口,不能体现抵制列强的商品输出,且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水平有限,并不能成功抵制列强的商品输出,排除C项;开平煤矿属于民用企业而非军事企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所示为某学者对洋务运动的某些看法,根据材料“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利用裁判的权力,追求球员的利益”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清政府的行为妨碍了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A项所述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效如何,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说明西方近代化模式具有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B项正确;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只是洋务运动的次要目的,其主要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确实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是这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其对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是有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870年前后……而到欧洲来的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时期,我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而日本全面学习日本,相比日本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处于较低层次,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没有体现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在晚清时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情况,不涉及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我国人民的意愿,无法得出中国政府政策是否背离了人民的意愿,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宁失藩服(越南),毋损郡县(台湾)”“驻法公使曾纪泽认为一味求和只会导致‘各国之垂涎于他处者,势符接踵而起’”可知,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和曾纪泽虽然在对外态度不同,但是都主张维护国家利益,说明清政府官员初具近代民族国家意识,C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的忠孝节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的是中国的核心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对外的态度问题,非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政府对待工商业的政策从允许官商合办民用工业,到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再到允许自由发展实业,逐渐放宽限制,反映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A项正确;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重重阻碍,而非已无障碍,排除B项; 重商主义通常指的是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清政府坚持维护封建统治,并未力行重商主义,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春天是在清政府灭亡后的民国初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进行全面变革。维新派发起政治改良运动,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挽救民族危亡,这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一个新的政治变革阶段,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主要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但它并非是直接因为甲午战争而兴起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新阶段的主要表现,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并非甲午战争后才产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选项观点与材料观点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中国)。从材料可知,清政府这些措施依据了国际法中主权平等原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和单向性条款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近代化运动成就显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只说了废除条款并未体现废除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885到189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比重的下降,厘金、关税比重的上升,这说明中国自然经济正在解体,商品进口增加,国内外贸易发展迅速,即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资本输出成为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鼓励内地汉民移居关外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①正确;通过设立行省,清政府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边疆地区,从而达到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②正确;设立行省意味着清政府开始采取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来管理边疆地区,这标志着清政府的治边政策由“因俗而治”向“治同内地”转化,④正确;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清政府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了版图,而且实际上,这些措施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管理和控制已有的领土,而不是扩大领土,③错误。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漫画《个个都是夏洛克》描绘了俄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如同夏洛克般贪婪,意图瓜分中国的情景。美国虽然站在远处一脸不满,但并未阻止这种行为,是一种默认的态度,说明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存在一定共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舆论对美国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美国虽然一脸不满,但并未阻止其他国家的对中国的侵略,说明在侵华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共识,也就说明其并未放弃“门户开放”政策,排除C项;漫画唯反映中国对西方国家的侵略的态度,不能得出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日。依据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可以看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没有强调侵略势力是否深入中国腹地,排除B项;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体现的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台湾与日本。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关于台湾同化会首倡》一文强调台湾人爱国心的养成根本在同化主义。表明该民权运动领袖希望通过这种文化教育手段来进行殖民侵略,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台湾的反割台斗争,排除A项;材料主体讲的是台湾的同化问题,与东亚殖民格局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讲的是《关于台湾同化会首倡》一文中提出的问题,不涉及日本平等对待台湾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帝国主义列强夺取……许多经济、政治特权”“路成而中国亦遂不国矣”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等,凭借铁路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这些举措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材料仅强调列强攫取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等,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列强夺取中国铁路修筑权等是其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强对华侵略,不能由此判断出侵华列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诸省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与列强宣战,反而积极与列强媾和,以维护东南地方秩序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传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地方势力日益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对外政策的背离,这与外交政策灵活性无关,排除B项;此时封建势力仍然强大,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相对弱小,排除C项;当时地方政府以维护各自利益为要旨,而非保境安民,排除D项。故选A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办法,期望能在20世纪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二十世纪”成为当时知识界关注焦点源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A项正确;当时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间还存在着分歧,民主革命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尚未壮大,排除C项;当时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1895—1899年期间,上海、宁波、无锡、苏州、杭州、萧山、南通等地增设了10家棉纺织厂,18.8万枚纱锭,著名的无锡业勤纱厂、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资本输入的情况,且资本输入保障企业资金的需求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但主体地位被突破的说法夸大其实,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纺织产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91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新建铁路有40%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或影响,这说明当时的铁路建设潮实际上是由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所驱动的,B项正确;这--时期中国的绝大多数路权由列强掌握,无法满足洋务企业的物流需要,排除A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铁路建设潮兴起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九成的新建铁路受列强影响或控制,这不利于收回铁路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1.(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2)指导思想不同:中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日本以和魂洋才为指导思想。
学习西方的程度不同:中国以学习西方的器物为主,较少涉及军事制度;日本全面接受了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做出了根本性的变革。
中央政府支持力度不同:中国的改革各自为政,中央缺少统一调控;日本在天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专门机构推动变革。
结果不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军事变革没能挽救清政府统治,也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日本军事变革取得成功,走上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19世纪中后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背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同时还得益于洋务运动的推动和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中日两国在军事变革中的差异根据“ 中国的军事变革始终在器物层面徘徊,极少涉及制度的变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为军事变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合法的威权中心”等信息可知,两国的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程度和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中中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日本以和魂洋才为指导思想。中国以学习西方的器物为主,较少涉及军事制度;日本全面接受了西方的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做出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的改革各自为政,中央缺少统一调控;日本在天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专门机构推动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在最后的结果上也不同,主要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军事变革没能挽救清政府统治,也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日本军事变革取得成功,走上了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32.(1)认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
本质:抵御外国的侵略。
(2)方法:先购买,再仿造。
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任答3点)
【解析】【小题1】本题是认识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知,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第二小问本质,据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本质是抵御外国的侵略。
【小题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方法,由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知先购买,再仿造。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结合所学知识,为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的处境,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小题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由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由材料三“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可知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由材料三“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可知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
33.(1)不同:英、俄、德、法、日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明确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的既得权益,要求各国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享有均等的机会,达到利益均沾的目的。
评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争夺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紧资本输出(扩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尽量扩大并独享在华的侵略权益)。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门户开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暂时妥协。
(2)特点:收回利权运动范围广、群众广泛参与,取得一定的成果,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主权而进行的爱国运动。
原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利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影响: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评述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不同主张。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列强关于在华划分“势力范围”问题的两种主张。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俄国、日本、德国各自在中国划定了势力范围,主张不同国家在不同地区划定势力范围,拥有独占的特权。据材料“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政策。然后分析列强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因,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进行考虑。在对两者进行评价上主要从两种观点在本质上都是对中国的侵略角度进行说明。可进行分析评价如下: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争夺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加紧资本输出(扩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尽量扩大并独享在华的侵略权益)。主张虽有不同,但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门户开放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暂时妥协。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信息及地图中发生收回利权斗争地点信息可知,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发生在江浙、山西等地,反映了范围广的特点;据材料“ 江浙人民则为收回苏杭甬(甬,即宁波)路权,和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自行集款筑路。清政府先是执意向英国借款修筑,遭到两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可知,群众广泛参与;据材料“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可知,取得一定的成果,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主权而进行的爱国运动。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回利权运动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铁路的修筑权、矿藏的开采权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利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面对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掠夺,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影响:据材料“运动中,还收回另外一些路矿的部分权益”“不得不稍稍改变策略,在勒索大量赎款以后,交回部分利权”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限训(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