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七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答案)

第七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邢台期中]《南京条约》第十条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秉公议定”四字本来无由英方派员参加议定税则的意思,但英国委派的首任香港总督声称要“履行一个中英两国间公平裁判员的职责”,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平”。英国此举(   )
A.破坏了中英贸易的平衡
B.使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C.展露了鲜明的殖民野心
D.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做法
2.[2023山东潍坊模拟]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势难已于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之原。”这表明作者 (   )
A.对国家未来深切忧虑   B.积极探求治国方案
C.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D.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3.[2024安徽联考]“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讲道理”以经济劝导为主,旨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3福建泉州模拟]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A.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B.实现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目标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5.[2024南京调研]下图所示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1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7.[2023长沙重点中学摸底]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经营的“荣记湖丝”夺得了金、银两项大奖;在1906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江苏海门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获得金奖;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苏州沈寿的刺绣、贵州茅台酒等获金奖,常州的梳篦获银奖。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传统工商业产品仍具明显市场优势
B.政府非常重视开拓海外市场
C.工商业者已具有近代商业竞争意识
D.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23广东深圳六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   )
人物 重要论述
陈独秀 一面抛弃此等(“天经地义”“自古如斯”)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
李大钊 我确信这两种(新旧)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
胡适 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个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
A.肯定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可取性
B.以民主科学精神推动思想进步
C.主张政治革命与思想启蒙并重
D.力求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新文化
9.[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的氛围浓厚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
10.[2024黄冈调研]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材料中课程的设置意在 (   )
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11.[2024福建漳州模拟]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军。兵员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   )
A.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B.中共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D.反“围剿”的斗争获得胜利
12.[2024河南联考]老红军林攀阶在回忆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时说:“要从10个候选人中选出5个代表……临投票时,让这10个人站成一排,背着手面向墙壁,每个人后面各摆一个碗。每个选民分5颗黄豆,同意选谁当乡苏代表,就往谁的碗里放一颗。”这一投票办法(   )
A.出现于革命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之际
B.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革命热情
C.旨在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保障了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3.[2023海南模拟]1934年被国民政府定为“妇女国货年”后,上海妇女会为调动妇女选购国货的积极性,竭力为妇女购买国货提供便利,特创办妇女国货消费合作社,内分粮食、礼品、化妆品等部,一切价格均较商店低廉,采购手续亦极便利。这一现象(   )
A.体现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
B.说明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
C.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D.反映妇女事关国货运动盛衰
14.[2024安徽联考]下表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
1936年 1937年
总额(单位:万元) 65.3 2.3
占财产收入比重 55% 5.41%
A.说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
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
C.体现中共努力推动统一战线
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15.[2023广东湛江二模]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
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
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
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
16.[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次数统计情况。
时间 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 332次
1866—1875年 909次
1876—1885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餍吾侪之望,固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朝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作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摘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材料一中所示现象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看法。
18.[2023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战区部分高校内迁时间及其恢复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37年 7月 日军对天津的轰炸以南开大学为主要目标。在抗战爆发后的一年中,有91所高校受到日军的各种破坏,其中25所因遭严重破坏而不得不停办。
1937年 8月 国民政府要求战区各学校“于战事发生或逼近时,量予迁移,其方式得以各校为单位或混合各校各年级学生统筹支配,暂行归并或暂行附设于他校”。
1938年 全国战时教育协会成立,负责各地高校的迁建工作。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些变通措施,鼓励和扶持内迁的高校及学生,如对内迁学生给予生活救济,以解决其生活困难,稳定高校的教学秩序等。师生们白天赶路,晚上倒卧于干草之中,艰辛难言。但师生们士气高昂,一路高唱《在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并向沿途民众散发抗日救亡的小册子。
1938年 因长沙屡遭轰炸,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往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 专科以上的学校总数已经超过战前,教员数量和职员数量也已全面超过战前。广大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仍保持高度热情。如西南联大上课不点名,自修课也不督促,但从来无人缺席。
——摘编自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根据材料,围绕抗战时期战区高校的内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版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邢台期中]《南京条约》第十条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秉公议定”四字本来无由英方派员参加议定税则的意思,但英国委派的首任香港总督声称要“履行一个中英两国间公平裁判员的职责”,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平”。英国此举( C )
A.破坏了中英贸易的平衡
B.使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C.展露了鲜明的殖民野心
D.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做法
2.[2023山东潍坊模拟]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势难已于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之原。”这表明作者 ( A )
A.对国家未来深切忧虑   B.积极探求治国方案
C.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D.摒弃天朝上国观念
3.[2024安徽联考]“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讲道理”以经济劝导为主,旨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B )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3福建泉州模拟]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A )
A.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B.实现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目标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5.[情境创新/2024南京调研]下图所示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A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891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D )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7.[2023长沙重点中学摸底]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经营的“荣记湖丝”夺得了金、银两项大奖;在1906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江苏海门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获得金奖;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苏州沈寿的刺绣、贵州茅台酒等获金奖,常州的梳篦获银奖。这说明当时中国 ( C )
A.传统工商业产品仍具明显市场优势
B.政府非常重视开拓海外市场
C.工商业者已具有近代商业竞争意识
D.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23广东深圳六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 D )
人物 重要论述
陈独秀 一面抛弃此等(“天经地义”“自古如斯”)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
李大钊 我确信这两种(新旧)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
胡适 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个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
A.肯定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可取性
B.以民主科学精神推动思想进步
C.主张政治革命与思想启蒙并重
D.力求推陈出新创造时代新文化
9.[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D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的氛围浓厚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现空前活跃局面
10.[2024黄冈调研]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班。在开设的25门课程中,把注重本党主义之解释、国民革命基础知识之灌输摆在第一位;还特地设有14课时的“革命画”课。材料中课程的设置意在 ( A )
A.增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
B.加速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C.宣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养
11.[2024福建漳州模拟]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军。兵员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 C )
A.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B.中共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D.反“围剿”的斗争获得胜利
12.[2024河南联考]老红军林攀阶在回忆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民主选举时说:“要从10个候选人中选出5个代表……临投票时,让这10个人站成一排,背着手面向墙壁,每个人后面各摆一个碗。每个选民分5颗黄豆,同意选谁当乡苏代表,就往谁的碗里放一颗。”这一投票办法( B )
A.出现于革命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之际
B.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革命热情
C.旨在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保障了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3.[2023海南模拟]1934年被国民政府定为“妇女国货年”后,上海妇女会为调动妇女选购国货的积极性,竭力为妇女购买国货提供便利,特创办妇女国货消费合作社,内分粮食、礼品、化妆品等部,一切价格均较商店低廉,采购手续亦极便利。这一现象( C )
A.体现女性政治地位的提升
B.说明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
C.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D.反映妇女事关国货运动盛衰
14.[2024安徽联考]下表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C )
1936年 1937年
总额(单位:万元) 65.3 2.3
占财产收入比重 55% 5.41%
A.说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
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
C.体现中共努力推动统一战线
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15.[2023广东湛江二模]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C )
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
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
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
16.[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次数统计情况。
时间 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 332次
1866—1875年 909次
1876—1885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餍吾侪之望,固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朝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作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摘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材料一中所示现象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看法。
答案 (1)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
(2)示例 评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他们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积极推动中国宪政改革,希望政府能够切实落实立宪措施;立宪派的态度体现了坚定的政治理想,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性和空想性。革命派始终反对清政府立宪活动,认为预备立宪是骗局;不断发动反清起义以抵制预备立宪。他们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提出并践行三民主义,对清朝反动统治不抱幻想;革命派看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认识到清末立宪运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这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其在理论上具有脱离群众的一面。
18.[2023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战区部分高校内迁时间及其恢复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37年 7月 日军对天津的轰炸以南开大学为主要目标。在抗战爆发后的一年中,有91所高校受到日军的各种破坏,其中25所因遭严重破坏而不得不停办。
1937年 8月 国民政府要求战区各学校“于战事发生或逼近时,量予迁移,其方式得以各校为单位或混合各校各年级学生统筹支配,暂行归并或暂行附设于他校”。
1938年 全国战时教育协会成立,负责各地高校的迁建工作。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些变通措施,鼓励和扶持内迁的高校及学生,如对内迁学生给予生活救济,以解决其生活困难,稳定高校的教学秩序等。师生们白天赶路,晚上倒卧于干草之中,艰辛难言。但师生们士气高昂,一路高唱《在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并向沿途民众散发抗日救亡的小册子。
1938年 因长沙屡遭轰炸,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往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 专科以上的学校总数已经超过战前,教员数量和职员数量也已全面超过战前。广大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仍保持高度热情。如西南联大上课不点名,自修课也不督促,但从来无人缺席。
——摘编自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根据材料,围绕抗战时期战区高校的内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抗战时期战区高校的内迁是坚持持久抗战、培养未来人才、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
论证: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被摧毁的严峻形势。随着战局的变化,中国决定将战区高校内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新的教育基地,由此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中心的大迁徙活动,广大师生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通过多方努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在西部地区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西南地区高校云集,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极大发展。大后方的学校不仅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为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战区高校的内迁,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第七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