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1.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今年6月也是中国某一水利工程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一工程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它是( )
A.灵渠 B.赵州桥 C.大运河 D.都江堰
2.《大唐西域记》从佛教徒的视角记载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佛教教派、建筑古迹及其分布,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其主要贡献者是( )
A.玄奘 B.鉴真 C.李白 D.杜甫
3.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4.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5.“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大举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十二月,双方签订盟约,辽军撤回。”此战后( )
A.宋朝偏安江南一隅 B.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C.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D.北宋废除了重文轻武政策
6.七年级某班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的是( )
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A.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戚继光守家卫国的抱负 D.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7.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该图片所展示的王朝是(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8.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对峙的政治局面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
9.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它们反映的是宋元时期( )
A.繁华的都市生活 B.发达的中外交通
C.多样的绘画艺术 D.广泛的民族交融
10.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非洲东海岸的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远航( )
A.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 B.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C.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D.促进明朝对世界的了解
11.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城 B.北京城 C.丝绸之路 D.驿站
12.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
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兵入关
13.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14.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15.《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保护传统文化
C.完善政治制度 D.提高儒学地位
16.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重视思想的需要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C.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17.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后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京剧。这说明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缘于(  )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18.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探究隋唐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请你参与合作。
【农耕智慧】
材料一
【清明盛世】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深远变化】
下表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280年)(742年)(1102年)(1208年)(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海外贸易】
材料四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样茶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五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去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请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分别写出唐朝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材料一的图3是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请写出其作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经济重心变迁的原因及变迁是何时完成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五概括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
(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9.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一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图二 上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四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哪一行政制度。图二反映了宋代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政策的施行有何益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并括其主要职责。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不许立丞相”是哪一位皇帝的措施?他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其措施是什么?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20.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要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婚之礼甚恭。
——摘编自刘晌《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史实?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请将材料二左图中的A、B处政权名称补充完整。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哪种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清王朝为因地制宜在西北地区设置的“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并简述其影响。
(4)综上所述,请你围绕“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C项正确;灵渠是秦朝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并未沟通南北,排除A项;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排除B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唐西域记》从佛教徒的视角记载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佛教教派、建筑古迹及其分布,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人物是玄奘。其主要事迹是西行天竺,带回来大量佛教典籍,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事业的发展。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正确;鉴真主要事迹是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排除B项;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不是黄巢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形成的,与“致命打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A项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A项;BC两项都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十二月,双方签订盟约,辽军撤回”可知,面对辽军的攻打,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并签订盟约,辽宋之间保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C项正确;偏安江南一隅的是南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了辽与北宋之间和平局面的维持,而不是体现南宋与蒙古对峙局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北宋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在郾城大战中收复了很多失地,后来被秦桧以所谓“莫须有”罪名杀害,D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抗元将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辛弃疾是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王朝是指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C项正确;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的,唐朝是618年建立的,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其建立者都是汉族,且其版图并非中国最大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可知,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科技成就,因此选项“先进的科学技术”符合题意,B项正确;北宋时期与西夏和辽对峙,南宋时期与西夏和金对峙,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科技,并未提及昌盛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但与题干反映的科技成就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蹴鞠铜镜 、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反映的是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 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A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丰富是市民活动,没有体现中外交通的发展,因此中外交通发达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蹴鞠铜镜、杂剧陶俑不属于绘画,因此多样的绘画艺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民族交融广泛涉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形成的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详解】根据“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非洲东海岸的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可知,郑和船队在远洋航海的途中对航行地区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明朝对世界的了解,D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我国已经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不符,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之前,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很频繁了,故C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工程”是指长城。秦始皇时期派蒙恬负责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袭扰,明朝时期,曾重修长城,长城的修建确保了北部边塞的和平和安宁。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A项正确;北京城是明朝时期修建的都城,与“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关,排除B项;西汉时期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重要商贸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 驿站 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人关,所以出现了三个年号,D项正确;“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始于永乐四年( 1406年) , 明朝时期, 为了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排除B项;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表明这一时期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B项正确;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特征开始于春秋末期,这也与货币经济形态的开始活跃相同步,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与题干内容中明朝时期不符,排除C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与我国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人多地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人均耕地减少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可知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加强思想控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文化的摧毁,而非保护,排除B项;材料涉及思想文化,未涉及政治机构和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地位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逐渐趋向通俗化、平民化,因此选项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符合题意,C项正确;这种变化趋势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与统治阶级重视思想的需要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与题干所述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
【详解】京剧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选B。
【知识拓展】京剧脸谱颜色的寓意
(1)红色——赤胆忠心;
(2)紫色——智勇刚毅;
(3)黑色——忠正耿直;
(4)白色——奸诈狠毒;
(5)蓝色——刚强勇猛;
(6)绿色——侠骨义肠;
(7)黄色——凶狠残暴。
18.【答案】(1)名称: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
作者:徐光启。
(2)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总体趋势:南方人口所占全国比例不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等。
时间:南宋。
(4)特征:海外贸易兴盛,对外交往范围广。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阻碍;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自居等。
(5)因素:统治者的政策;生产工具的更新;农书对生产经验的总结等。
【详解】(1)名称: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出现的生产工具可知,图1是曲辕犁,属于耕作工具;图2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
作者:根据材料一图3“农政全书”并结合所学《农政全书》的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2)措施:结合所学唐太宗时期的统治措施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总体趋势:根据材料三“南方地区人口占比”可知,南方人口所占全国比例不断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可从社会环境、劳动力、生产工具、统治者、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等。
时间:结合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特征:根据材料四“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可得出,海外贸易兴盛,对外交往范围广。
原因:根据材料五“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去不足而保守有余”可得出,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阻碍;根据材料五“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可得出,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自居等。
(5)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唐朝时期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农政全书》等,可从统治者、生产工具、农书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统治者的政策;生产工具的更新;农书对生产经验的总结等。
19.【答案】(1)制度:科举制。
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
益处: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变化:由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主要职责:负责处理境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
(4)皇帝:朱元璋。
目的:加强皇权。
措施:设立军机处。
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上的权力不断缩小等。
【详解】(1)制度和作用:根据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 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
(2)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二图一“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隋朝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得以进一步完善,发挥出重要作用。
政策:根据材料二图二“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可得出,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益处:结合所学北宋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可知,宋朝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变化:根据材料三“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可得出,由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三“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得出,负责处理境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根据材料三“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得出,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等。
(4)皇帝和目的:根据材料四“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并结合所学明朝的统治可知,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措施和影响:根据材料四“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并结合所学清朝的统治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重文轻武政策、行省制、废除丞相和设立军机处,可从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上的权力不断缩小等。
20.【答案】(1)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A:辽;B:北宋。
模式:第二种。
(3)举例:伊犁将军。
影响: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观点: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平定西北地区的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 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要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并结合所学文成公主入藏的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谊。
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体现的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2)根据材料二“上京、东京、兴庆”可知反映的是宋辽夏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其中A政权为辽,耶律阿保机所建;B政权为北宋,赵匡胤所建。
模式:结合所学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可知,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因此属于材料二中的第二种模式。
(3)举例和影响:结合所学清朝时期对西北地区的治理可知,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 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文成公主入藏、清朝时期对西北地区的治理可知,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清朝时期对西北地区的治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可提炼出观点: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所学文成公主入藏和伊犁将军设置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平定西北地区的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可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