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 02 中国古代史(16+3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 测定约公元前 6000-前 5600 年间。在遗址中发现
的 80 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 2 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
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2.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公指正道:“黍者所以雪(擦拭、
清洗)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有六属而桃为下,祭
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手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这反映出孔子( )
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 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 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
3.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
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4.下表为西汉《蛮夷律》的部分条文。这些条文旨在( )
每户“蛮夷”仅按二人缴纳赋税(汉人按每户纳税人数缴纳赋税)
不让蛮夷人戍边,有罪当戍边的,令在当地戍守
蛮夷人以户数受田,平田,每户一顷半;山田,每户二顷半。阪险不可狠(垦)者,勿以为。
A.消除民族矛盾 B.发展边疆经济
C.稳定边疆统治 D.推广汉族文化
5.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
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6.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绢马贸易频繁,形成了常规的互市和稳定的比价,到了唐中后期,一匹马
可以换绢四十匹。这反映了( )
A.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权正式确立 B.绢马成为官方之间礼尚往来工具
C.边疆贸易顺应了双方的利益需求 D.中原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7.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
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 )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8.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
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
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
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9.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
定逐色绫罗纸、襟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
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10.牌符印信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下图为 1981 年在贵州毕节发现一枚元朝铜质方形印章,印信
正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有“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左侧用楷书汉字刻有相同内容。据《元史·地理志》
记载,“雍真等处”应属元朝政府在此设置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据此可知( )
A.史料的多元性加深历史认知 B.官修史书受政治影响
C.文献史料必经实物史料印证 D.文献史料皆真实可信
11.宋代的行会组织规则多数靠政府法令的形式颁布实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祐五年
七月庚午条载,“户部言‘曾犯私假香人,法当勒出行,其有易姓名借本合卖雇人,及改牌额再买贩者,乞
立赏许人告,并坐不应为重罪再犯,邻州编管。’从之”。这说明宋代( )
A.行会由官府组建并受其监管 B.商业发展秩序混乱缺乏规范
C.工商业呈现规范化管理特征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加强
12.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
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
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13.据满文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回人盗马通常依据回例进行判决,即处以绞刑。但在乾隆末期以后,对
回人盗马的判罚主要是进行鞭打杖责,而非绞刑。嘉庆以后,盗马已由重罪变成轻罪,回疆盗马案的定性
和处罚与内地法律实践趋同。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利于司法趋同 B.变革司法以维持羁縻统治
C.边疆治理实行因俗而治 D.少数民族间差异逐渐消弭
14.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
号站的位置。1895 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
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 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
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
15.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
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 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 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16.北宋名将杨业一门抗辽保宋的忠勇事迹,被演绎为各种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
敌对和斗争是主要内容;明代起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还增加了
宋辽通婚等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这反映出( )
A.民族关系由对立走向交融 B.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
C.主流思想影响艺术的发展 D.戏曲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
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
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
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
“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
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
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
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10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一日北京《日新画报》第 20期刊载的《韩文公》。
注:图中的文字为:唐朝韩文公因为唐皇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的死骨头),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佛本
不灵,徒乱人心,请将佛骨或用火烧,或扔水里。又把迷信无益的道理说得狠真切,因此得罪,贬赴潮州。
喝!敢情破除迷信的事,从古就有啊。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报刊登《韩文公》现象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历史阐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
史料记载 出处
先秦时期出现“物勒工名”制度,即在制作的物品上要镌刻工匠的姓名,以便日后发现
《礼记·月令》
问题时追究责任。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甬(桶)不正,二升以上”“斗不正,半升以上”“斤不 《秦律》云梦睡
正,三朱(铢)以上”,均要罚款,“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虎地秦简
“诸校斛斗秤度不平,杖七十……有行溢、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官吏如果是违法知
《唐律疏议》
情者,则与违法者同罪;不知情者,罪轻二等。
“民敢违诏复织,募告者,三分赏其一”,军器监派人到各地都作院指导、监督各项标准
《宋刑统》
的执行,并将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作为都作院官员考核的依据。
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不)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 《明律》
本店……须凡事究心,益求其善,以为子孙世守之业。倘有不肖……劣者则为下流苟且
清代徽陈士策
之事,丧心败德,永无昌炽之期。
——摘编自李良平《古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措施的启示》
材料二 秦汉时期,无论是对官营手工业还是民间产品生产,其“度”“量”“衡”等计量规范,
以及法式、形制等质量标准都由官方直接控制。唐宋时期,政府除了对京畿地区和宫廷奢侈品、兵器等特
殊产品采取较为严格的事前质量规范外,对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行滥”现象,则更多采用“诸色
人”等社会主体主动“募告”以进行事后惩戒的方式进行监管。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
量监管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采购环节的事中、事后管理……政府对商品流通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
的质量监管更大程度地依赖牙侩、行会、公所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行,契约习俗取代法令条格成为
商品质量监管的主流规范。
——摘编自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
分)模块检测卷 02 中国古代史(16+3 模式)
考试范围:纲要上+选必一、二、三中国古代史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治河北岸的台地上,C14 测定约公元前 6000-前 5600 年间。在遗址中发现
的 80 个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 2 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
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
料“公元前 6000-前 5600 年间”可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据材料“在遗址中发现的 80 个
窖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 2 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
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可知,新石器时代该地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
业,但渔猎、采集仍有较重要的地位,采集渔猎和原始农业并存共生,B 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
氏族社会,排除 A 项;文明的标志一般是指金属工具、文字、城市和国家出现等,农业的出现仅是文明出
现的前提而非标志,公元前 3500 年两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初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距今约 5000 年,
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石器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时期,且原始农业时期已使用磨制石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孔子曾受鲁哀公宴请,并被赐以桃与黍。孔子“先饭黍而后啖桃”,哀公指正道:“黍者所以雪(擦拭、
清洗)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有六属而桃为下,祭
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手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这反映出孔子( )
A.主张恢复传统贵族的饮食方式 B.恪守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C.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 D.崇尚戒奢从简的饮食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材“黍者所以雪(擦拭、清洗)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则回复道:“夫黍者,五
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有六属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手以贱雪贵,不闻以
贵雪贱。”可知,孔子认为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黍米地位是很高的,君子不应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
的东西,这实质是将礼乐思想与饮食实践相结合,C 项正确。孔子借黍米和桃子来主张恢复周礼,而不是饮
食方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并不是其经济思想,排除 B 项;材料只提到黍米与桃
子在周礼中的地位,无法体现戒奢从简,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
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思
想上感化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推广农耕、在社会风俗上对其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都对少数
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少
数民族政权,排除 A 项;羁縻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首领赋予特殊权利等方式进行统治,材料
并没有体现这一政策,排除 B 项;宗藩关系指的是宗主国与各藩国之间的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下表为西汉《蛮夷律》的部分条文。这些条文旨在( )
每户“蛮夷”仅按二人缴纳赋税(汉人按每户纳税人数缴纳赋税)
不让蛮夷人戍边,有罪当戍边的,令在当地戍守
蛮夷人以户数受田,平田,每户一顷半;山田,每户二顷半。阪险不可狠(垦)者,勿以为。
A.消除民族矛盾 B.发展边疆经济
C.稳定边疆统治 D.推广汉族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对边疆地区授田、征收税收、管理罪犯等措施,都有利于
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稳定边疆统治,C 项正确;消除民族矛盾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发展边疆经济不是
主要或根本目的,排除 B 项;推广汉族文化是其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
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从东汉到
魏晋时期,外戚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迅速发展,专制皇
权衰弱,因此 B 项正确;魏晋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并未起到削弱外戚作用,排除 A 项;儒学士
人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外戚干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项;魏晋时期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冲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绢马贸易频繁,形成了常规的互市和稳定的比价,到了唐中后期,一匹马
可以换绢四十匹。这反映了( )
A.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权正式确立 B.绢马成为官方之间礼尚往来工具
C.边疆贸易顺应了双方的利益需求 D.中原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的绢马贸易频繁,形成了常规的互市和稳定的比
价,到了唐中后期,一匹马可以换绢四十匹”和所学可知,西域诸国渴望得到丝绸,中原需要良马,绢马
贸易符合双方的利益,故可以形成常规的互市和相对稳定的比价,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绢
马贸易,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不是统治管辖权的标志,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与
民族间的政治交往无关,排除 B 项;只看交易比价,不能得出贸易地位,而且贸易比价反映的是双方都能
接受的价格,也基本反映物品本来的价值,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
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 )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
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
体现了门下省地位和职权的加强,展现了它在中央分权制约的官僚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调整服务于当
时唐朝加强皇权的统治需要,A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机构的调整,但无法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是否缓
和,排除 B 项;在当时,强化门下省的监察职能并不等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 C 项;科举制打破
了世家垄断入仕局面,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
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
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
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吸收儒道的内容,渐趋
本土化,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 B 项;材料反
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相互吸收,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未涉及儒学复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
定逐色绫罗纸、襟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
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依品级)定逐色绫罗纸……印押充样……将元样比类交纳”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要求官告院绫纸库会同三司制作出官告三副,加盖印押后成为标准器“元样”,
“元样”存放于官告院和两处作坊,成为产品的比对核查标准,这反映出国家对不同品级官员用品礼制作
了严格规范,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绫罗纸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流程,排除 A 项;“元样”只是交由
三司共同商议定制,而非承担管理职能,排除 B 项;这一举措的目的并非维护官营手工业的垄断,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牌符印信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下图为 1981 年在贵州毕节发现一枚元朝铜质方形印章,印信
正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有“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左侧用楷书汉字刻有相同内容。据《元史·地理志》
记载,“雍真等处”应属元朝政府在此设置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据此可知( )
A.史料的多元性加深历史认知 B.官修史书受政治影响
C.文献史料必经实物史料印证 D.文献史料皆真实可信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出土的牌符印信作为新的的实物史料,与《元
史·地理志》相互印证,加深对元代边疆治理的认知,A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牌符印信是实物史料,不是
官修史书,排除 B 项;牌符印信等实物史料可以与《元史》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史
料都能找到实物史料加以印证,排除 C 项;文献史料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未必真实可信,排除 D 项。故
选 A 项。
11.宋代的行会组织规则多数靠政府法令的形式颁布实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祐五年
七月庚午条载,“户部言‘曾犯私假香人,法当勒出行,其有易姓名借本合卖雇人,及改牌额再买贩者,乞
立赏许人告,并坐不应为重罪再犯,邻州编管。’从之”。这说明宋代( )
A.行会由官府组建并受其监管 B.商业发展秩序混乱缺乏规范
C.工商业呈现规范化管理特征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的行会组织规则多数通过政府法令的形式颁布实行,并
且政府对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这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C 项正确;材料
中行会规则靠政府法令的形式颁布实行,但行会是民间组织,排除 A 项;行会是用来规范商业秩序的,“商
业发展秩序混乱缺乏规范”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B 项;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干预,对百姓
生活限制更加松弛,反映了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
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
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
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可知,宦官开始被派遣到各
地执行各种任务,包括军事、外交、宗室事务和救灾等,而且出差次数频繁,宦官的行动都是皇帝的命令,
这表明皇帝的权力在加强,他可以通过宦官来控制和监督各地的事务,C 项正确;虽然宦官开始参与更多的
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权力,其行动仍然是皇帝的命令,没有表现出专权的迹象,排除 A
项;明朝时期的文书制度以及相当完善,“文书制度被破坏”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专制皇权
不断加强”,而“内阁的权力旁落”与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3.据满文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回人盗马通常依据回例进行判决,即处以绞刑。但在乾隆末期以后,对
回人盗马的判罚主要是进行鞭打杖责,而非绞刑。嘉庆以后,盗马已由重罪变成轻罪,回疆盗马案的定性
和处罚与内地法律实践趋同。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利于司法趋同 B.变革司法以维持羁縻统治
C.边疆治理实行因俗而治 D.少数民族间差异逐渐消弭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前中期,政权稳固,国家统一,统一的局面使少数民族一
些司法实践与内地趋同,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积极影响,A 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是对“回人盗马”判罚的变
化,不能扩大为“变革司法”排除 B 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一些司法实践与内地趋同,而不是因俗
而治,排除 C 项;少数民族差异至今依然存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
号站的位置。1895 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
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 B.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
C.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D.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沿海地理信息
特别是炮台和信号站位置,明显是出于海防安全的考虑;《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虽“据英国海部图”但
“注重陆岸形势”,也是为了强调沿海地区的防御重要性,所以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旨在提高国人
的海防意识,B 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海图所体现的目的,而非绘图技术,排除 A 项;材料主要突出
的是海防而非海上贸易,排除 C 项;近代主权观念加强不是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明朝初年,朝廷编写的各种各样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和“钱法”等明文规章,然而却没有“银
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张居正的改革不够深入 B.与欧洲缺乏经济的往来
C.白银尚未成为主要货币 D.纸币仍为单一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时间是明朝初年,自明中期起,白银才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
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C 项正确;张居正改革是在明朝中期,排除 A 项;B 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
排除 B 项;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北宋名将杨业一门抗辽保宋的忠勇事迹,被演绎为各种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
敌对和斗争是主要内容;明代起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还增加了
宋辽通婚等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这反映出( )
A.民族关系由对立走向交融 B.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
C.主流思想影响艺术的发展 D.戏曲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杨家将戏曲中民族关系的缓和嬗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由对立走向融
合的变化过程,A 项正确;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不是材料主旨且戏曲发展有时也服务于政治需要,排
除 B 项;这一时期主流思想均是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排除 C 项;材料无法体现戏曲的多
元化要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
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
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
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
“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
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
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
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10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8 分)
【答案】(1)内容:政治上,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经济上,统一货币和
度量衡,稳定小农经济;思想上,在“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理念下,相继以法家学说、黄老思想、董
仲舒儒学思想为统治理念。
(2)趋势:进一步压缩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从削弱宰相权力到废除宰相,强化君权。
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保障;但其中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内容:政治上,根据材料一“以郡县制
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可得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干强枝弱”
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经济上,根据材料二“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可得出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稳
定小农经济;思想上,根据材料“‘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可得出在“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理念下,相继以法家学说、黄老思想、董仲舒儒学思想为统治理念。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
趋势:根据材料“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可得出进一步压缩地方权
力,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
权独揽”可得出从削弱宰相权力到废除宰相,强化君权。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
保障;但其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一日北京《日新画报》第 20期刊载的《韩文公》。
注:图中的文字为:唐朝韩文公因为唐皇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的死骨头),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佛本
不灵,徒乱人心,请将佛骨或用火烧,或扔水里。又把迷信无益的道理说得狠真切,因此得罪,贬赴潮州。
喝!敢情破除迷信的事,从古就有啊。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报刊登《韩文公》现象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历史阐释。
【答案】信息举例:晚清、1908 年;皇帝迎佛骨;佛不灵、乱人心、迷信无益;破除迷信等。
阐释:1908 年的中国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上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要建立民主政治,虽然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但对
封建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思想文化上,西方文明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文
言文的繁琐复杂也被批判,社会主张更加简便的文字以便于日常交流,总的来说,是近代化的发展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因此才会出现“迷信无益”的社会意识。
总之,上述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表明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有所转变,逐渐从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状态
中解放出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并未完全根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思想的解放。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刻是 1908 年(中国)。第一步提取信息:要包含时间、人物、
事件等信息,得出信息举例:晚清、1908 年;皇帝迎佛骨;佛不灵、乱人心、迷信无益;破除迷信。第二
步历史解释:首先要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为经济上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推行清末新政要建立民主政治,虽然
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但对封建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思想文化上,西方文明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
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其次分析这一时代特征的内涵及目的,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最后对这一时代
特征进行评价,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有所转变,逐渐从以往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思想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并未完全根除,还需要逐步推
进思想解放。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古代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
史料记载 出处
先秦时期出现“物勒工名”制度,即在制作的物品上要镌刻工匠的姓名,以便日后发现
《礼记·月令》
问题时追究责任。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甬(桶)不正,二升以上”“斗不正,半升以上”“斤不 《秦律》云梦睡
正,三朱(铢)以上”,均要罚款,“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虎地秦简
“诸校斛斗秤度不平,杖七十……有行溢、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官吏如果是违法知
《唐律疏议》
情者,则与违法者同罪;不知情者,罪轻二等。
“民敢违诏复织,募告者,三分赏其一”,军器监派人到各地都作院指导、监督各项标准
《宋刑统》
的执行,并将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作为都作院官员考核的依据。
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不)真实,及绢布之属纰薄、短狭而卖者,各笞五十,其物入官。 《明律》
本店……须凡事究心,益求其善,以为子孙世守之业。倘有不肖……劣者则为下流苟且
清代徽陈士策
之事,丧心败德,永无昌炽之期。
——摘编自李良平《古代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措施的启示》
材料二 秦汉时期,无论是对官营手工业还是民间产品生产,其“度”“量”“衡”等计量规范,
以及法式、形制等质量标准都由官方直接控制。唐宋时期,政府除了对京畿地区和宫廷奢侈品、兵器等特
殊产品采取较为严格的事前质量规范外,对商品流通和市场交易环节的“行滥”现象,则更多采用“诸色
人”等社会主体主动“募告”以进行事后惩戒的方式进行监管。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
量监管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采购环节的事中、事后管理……政府对商品流通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
的质量监管更大程度地依赖牙侩、行会、公所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行,契约习俗取代法令条格成为
商品质量监管的主流规范。
——摘编自程虹、陈昕洲《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质量管理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
分)
【答案】(1)特点:质量管理严格;对违反标准者处罚严厉;受民间力量的约束;与官员考核挂钩;质量
管理的范围、力度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限制。
(2)变化: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引入社会第三方或个人等民间力量;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
采购环节的事中、事后管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政府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解析】【小题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在制作的物品上要镌刻工匠
的姓名,以便日后发现问题时追究责任”“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诸校斛斗秤度不平,
杖七十……有行溢、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官吏如果是违法知情者,则与违法者同罪;不知情者,罪轻
二等”和所学可知,质量管理严格;对违反标准者处罚严厉;据材料一“民敢违诏复织,募告者,三分赏
其一”“倘有不肖……劣者则为下流苟且之事,丧心败德,永无昌炽之期”“清代徽商陈士策”和所学可知,
受民间力量的约束;据材料一“将执行标准和产品质量作为都作院官员考核的依据”和所学可知,与官员
考核挂钩;据材料综合信息和所学可知,质量管理的范围、力度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限制。
【小题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由官方直
接控制”“以进行事后惩戒的方式进行监管”“对……质量监管从生产流程的直接控制转向对采购环节的事
中、事后管理”“更大程度地依赖牙侩、行会、公所等社会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即可。第二小问原因,需要考生做深入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市场规模扩大、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政府治理水平提高等角度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模块检测卷02 中国古代史(16+3模式)(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