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

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重庆月考)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北宋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权臣乱政
C.实行三权分治 D.提高行政效率
2.(2024·石家庄月考)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A.打击了儒生的学习热情
B.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D.使改革派迅速受到重用
3.(2023·连云港调研)
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
改革 统治者 部分内容
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
第二次 金熙宗 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
第三次 海陵王 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
上述改革(  )
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
4.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5.(2023·马鞍山三模)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6.(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单位:项)》。它表明(  )
陕西 河南 山西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
唐 32 11 32 44 20 4 29
北宋 12 7 25 86 18 4 45
金及同时期南宋 4 2 14 185 36 14 63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土地兼并的抑制
C.灌溉工具广泛使用 D.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23·南京金陵中学最后一模)下表为宋代江南若干市镇商税的增长(单位: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镇名 北宋熙宁商税额 南宋商税 增长指数
常州湖镇 2 814 10 800 284
青城 197 4 759 2 316
湖州乌墩镇 2 104 20 484 873
新市镇 1 771 6 470 265
A.江南市镇数量增加
B.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折射出人口版图变化的影响
8.(2023·福州三模)下图分别为宋徽宗时期发行的大观通宝和金世宗时期发行的大定通宝。这反映了宋金时期(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C.文化认同促进传承 D.铸币工艺推陈出新
9.(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D.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10.(2023·潍坊高三期末)北宋政府特别重视对前代图书的校勘,皇帝经常亲自遴选“专经之士”校正经疏。如张载曾被授为崇文院校书,在汴京做过馆图书编校工作;程颐曾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此举旨在(  )
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B.确立崇文抑武方针
C.推动教育文化普及 D.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11.(2023·日照高三二模)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如下图),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这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A.修德成材 B.弘扬经典
C.传播文化 D.服务政治
12.(2024·呼和浩特一模)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B.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D.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13.(2023·合肥高三测试)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宋]张敦礼
《闲庭蹴鞠图》
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
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D.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
14.(2023·丽水二模)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
B.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
C.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
D.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
15.(2023·衡水二模)下图所示为某学者对元代科技文献学科分布的统计(单位:篇)。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注:图中的“数学”不包括天文历象推演和占卜类的数学著作。
A.重视实用技术传播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险
D.战争需要推动科学研究
1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上述举措主要是基于(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运河沿岸商业繁荣
C.南方经济实力增强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济南高三上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北宋政区改革
材料一 
北宋初期分路图
唐室既衰,五季迭兴,五十余年,更易八姓,宇县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太宗)雍熙中,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监几于四百。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
(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仁宗)天圣析为十八,(神宗)元丰又析为二十三……迨(徽宗)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谓极盛矣。——《宋史·地理志》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行政区划不是对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既是一种地理区域,又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这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北宋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开放包容的气象。(6分)
19.(14分)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 引文 出处
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私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丙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潭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6分)
(2)试举一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4分)
(3)以宋韵文化为切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典型性?(4分)
20.(2023·临沂月考)(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重庆月考)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枢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宋太宗将中书、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战争状态下则以中书宰相兼任枢密使统筹全国军务。北宋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权臣乱政
C.实行三权分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B
解析 宋太宗实行财、政、军三权分立制改革,实际上是分散了以往宰相所握有的职权,从形式上看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但真正目的是防止权臣乱政,故选B项,排除A项;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三权分治,排除C项;宋太宗实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命题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2024·石家庄月考)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A.打击了儒生的学习热情
B.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D.使改革派迅速受到重用
答案 C
解析 王安石通过改组太学的方式推动了科举和教育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提升宋朝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C项;据题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可知王安石的“三舍法”有助于激发儒生的学习热情,排除A项;“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儒生还得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考试才能入朝为官,而不是“迅速受到重用”,排除D项。
【命题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2023·连云港调研)
金朝的三次政治制度改革
改革 统治者 部分内容
第一次 金太祖和金太宗 将部落联盟机关改造为勃极烈制度,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勃极烈会议来解决
第二次 金熙宗 废除了勃极烈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要职多由宗亲担任
第三次 海陵王 废除中书、门下省,确立尚书一省为皇帝控制下的唯一最高辅政机构
上述改革(  )
A.满足了大一统政权的需要
B.促使金朝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C.有利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说明三省制具有很强适应性
答案 C
解析 从勃极烈会议到设立三省,再到只保留皇帝控制下的尚书一省,可见金朝历次改革都在不断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金朝只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不是大一统政权,排除A项;通过材料并不能判断金朝的封建化进程是否“完成了”,排除B项;金熙宗时期设立了三省,但是到海陵王时期,两省被废,变成了一省制,三省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无从体现三省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排除D项。
【命题点】金朝的统治
4.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答案 D
解析 两宋时期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是人身控制松弛的体现,故D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可知,此应为短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两宋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两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废除,排除C项。
【命题点】农业的发展
5.(2023·马鞍山三模)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并规定对这些旱地作物“毋收其赋,田主毋责其租”。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胡汉民族隔阂消除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旱地作物小麦,并减轻征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故选D项;材料并无“抑商”的内容,排除A项;胡汉民族隔阂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因此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命题点】农业的发展
6.(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单位:项)》。它表明(  )
陕西 河南 山西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
唐 32 11 32 44 20 4 29
北宋 12 7 25 86 18 4 45
金及同时期南宋 4 2 14 185 36 14 63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土地兼并的抑制
C.灌溉工具广泛使用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可知,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地区水利工程涨幅巨大,与其他地区相比数量明显占据优势,说明唐宋以来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故选D项;题干呈现的是地方水利工程数量,并未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A项;抑制土地兼并是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政税收、缓和阶级矛盾采取的措施,与水利工程设施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灌溉工具使用的情况,排除C项。
【命题点】农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7.(2023·南京金陵中学最后一模)下表为宋代江南若干市镇商税的增长(单位: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镇名 北宋熙宁商税额 南宋商税 增长指数
常州湖镇 2 814 10 800 284
青城 197 4 759 2 316
湖州乌墩镇 2 104 20 484 873
新市镇 1 771 6 470 265
A.江南市镇数量增加
B.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折射出人口版图变化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从北宋到南宋,呈现出江南市镇的商税快速增长的趋势,是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人口逐渐向南方流动带来的结果,故选D项;商税增长说明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无法得出市镇数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农业税的征收信息,无法得出城市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排除B项;商税只是封建政府征收的税种之一,仅从江南四个市镇的商业税收不能判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命题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8.(2023·福州三模)下图分别为宋徽宗时期发行的大观通宝和金世宗时期发行的大定通宝。这反映了宋金时期(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C.文化认同促进传承 D.铸币工艺推陈出新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图片来看,宋徽宗时期发行的大观通宝和金世宗时期发行的大定通宝不仅在形制上相同,并且在文字上也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宋金时期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明的传承,故选C项;题干体现了大观通宝和大定通宝在形制上的相同和文字上的相似,并不能说明该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排除A项;题干的重点在于货币,而不是其文字,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述及这两种货币的铸造技术及其传承关系,排除D项。
【命题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9.(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B.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C.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D.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答案 B
解析 宋代理学家将儒家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论证了天理的神圣性和至上性,体现了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故选B项;宋朝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封建统治危机并没有加深,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的融合趋势,发生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世俗化强调与百姓生活更加贴近,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程朱理学
10.(2023·潍坊高三期末)北宋政府特别重视对前代图书的校勘,皇帝经常亲自遴选“专经之士”校正经疏。如张载曾被授为崇文院校书,在汴京做过馆图书编校工作;程颐曾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此举旨在(  )
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B.确立崇文抑武方针
C.推动教育文化普及 D.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北宋“皇帝经常亲自遴选‘专经之士’校正经疏”,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北宋此举旨在巩固儒学主流地位,故选A项;张载、程颐是北宋中期的儒学家,而北宋初期就确立了崇文抑武方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政府重视对前代图书校勘,未涉及图书向公众开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前代图书的校勘,与印刷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程朱理学
11.(2023·日照高三二模)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如下图),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这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A.修德成材 B.弘扬经典
C.传播文化 D.服务政治
答案 A
解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理,对书院师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表明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修德成材,故选A项;弘扬经典和传播文化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B、C项;材料没有突出政治导向,服务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命题点】宋代书院教育;程朱理学
12.(2024·呼和浩特一模)南宋初《袁氏世范》侧重于常理上的说教,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反映出当时儒学(  )
A.凸显社会教化功能 B.体现哲学思辨特征
C.致力革新文化体制 D.注重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 A
解析 南宋初《袁氏世范》向“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介绍治家处世与教子的道理,文人士大夫在族规家训中加入儒家传统伦理,这说明当时的儒学明显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儒学的教化功能,与哲学思辨特征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儒学的教化功能,与文化体制革新无关,排除C项;题干所述儒学教化的范围是“田夫野老、幽闺妇女”与家族成员,并未体现注重市民阶层的需要,排除D项。
【命题点】理学的影响
13.(2023·合肥高三测试)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宋]张敦礼
《闲庭蹴鞠图》
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貌
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
C.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D.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审美,也体现了宋朝时期民间百姓体育运动的场景,故选C项;该绘画作品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该绘画作品仅反映了宋代蹴鞠运动的场景,没有体现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排除B项;该绘画作品反映了蹴鞠这一民俗活动,说明该绘画作品风格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排除D项。
【命题点】宋元书画艺术
14.(2023·丽水二模)下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该手札约书于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是宋高宗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并加冕其恭忠体国。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宋高宗选择“绍兴”作为评价自己的谥号
B.以文献记载为依据的历史解释才具说服力
C.该手札可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第一手史料
D.该手札不仅是重要历史材料也是艺术作品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图为宋高宗赐岳飞手札,内容为回复岳飞对边防的呈报,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材料,也是重要的书法艺术作品,故选D项;“绍兴”是年号,排除A项;文献史料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才”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宋高宗是南宋时期的皇帝,该手札不能作为研究北宋边防的史料,排除C项。
【命题点】岳飞抗金
15.(2023·衡水二模)下图所示为某学者对元代科技文献学科分布的统计(单位:篇)。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注:图中的“数学”不包括天文历象推演和占卜类的数学著作。
A.重视实用技术传播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险
D.战争需要推动科学研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代科技文献主要集中在地理测绘上,其次是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等,这些都属于实用技术,故选A项;明清时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时期的地理测绘立足于国内,并非境外的地理测绘,排除C项;元朝时期助力战争的是火药武器,地理测绘、农学、医学和天文历法的研究与战争无关,排除D项。
【命题点】辽夏金元科技
16.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上述举措主要是基于(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运河沿岸商业繁荣
C.南方经济实力增强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元世祖通过题干所述措施,改变了隋唐时期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曲折路线,把它改为直线,这样就缩短了航程,使得南方的粮食和财赋更容易运到大都,该举措从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实力的增强,故选C项;题干所述举措的前提是元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大运河开通之后,可以促进运河沿岸商业繁荣,这是其“影响”,而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大运河的走向由曲到直,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济南高三上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北宋政区改革
材料一 
北宋初期分路图
唐室既衰,五季迭兴,五十余年,更易八姓,宇县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太宗)雍熙中,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监几于四百。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
(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仁宗)天圣析为十八,(神宗)元丰又析为二十三……迨(徽宗)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谓极盛矣。——《宋史·地理志》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行政区划不是对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既是一种地理区域,又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这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北宋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示例
观点:材料二认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调整均受到历史、地理与政治因素的影响。
说明:唐玄宗时期藩镇的增设,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五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混乱是北宋推行路州制的历史原因。
北宋推广路州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理原因。一是北宋为实现局部统一,需整合疆域内的地方管理模式;二是随着北宋统治的日益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加以宽商政策,商旅往来增加,客观上也需要增设路州以适应新的形势。
北宋推广路州制与统治者独特的行政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北宋统治者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分散地方权力,各州的长官知州由文官出任,节度使变为虚衔;各路设置转运司,虽然有利于国家安定,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命题点】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行政区划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开放包容的气象。(6分)
答案 (1)表现: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诗词、话本、绘画等文学形式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9分)
(2)评价: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未能突破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等限制,开放包容程度有限。(6分)
【命题点】宋朝社会的变化;宋元经济的发展
19.(14分)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气质,被称为宋韵文化。在时人及今人的文献中均能觅得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韵文化,薪火相传
序号 引文 出处
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治天下,蔽以一言,曰公而已,朕(宋高宗)亦安得私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丙 宋神宗赵顼:“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若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法也。” 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潭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生贸易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宋韵文化精神特质的具体表现。(6分)
(2)试举一例宋韵文化的其他研究角度加以说明。(4分)
(3)以宋韵文化为切口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典型性?(4分)
答案 (1)表现:革故鼎新的勇气;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对外开放的胸襟;注重道德教化的风气。(6分,任三点)
(2)示例1:城市生活的角度,如开封的市井风情浓厚、宋词流行,人们较为重视生活的品质等。(4分)
示例2:文学艺术的角度,如宋词、戏剧流行,反映出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文化呈现世俗化倾向。(4分)
示例3: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如理学诞生,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成熟阶段,儒学更加思辨化、哲理化。(4分)
示例4:科学技术发展角度,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说明宋代是一个注重创造发明、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4分)
(只要考生选取角度合理,且举例符合所选角度并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从宋代文化创新性、重要性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宋韵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文化赓续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角度作答:如,宋韵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文化精髓已经融入当代社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能量。(4分)
【命题点】宋元经济的发展;宋朝社会的变化;程朱理学;宋元文学艺术;三大发明;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文化课时综合
20.(2023·临沂月考)(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 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