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无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清远市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A 卷 )
说明:
1. 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 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 案无效。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碳-14是碳元素的一种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可用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但它只能对那些5万年 以内的生物体进行测定。因此,能被碳-14测定距今年代的是
A.蓝田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考古专家对大汶口墓葬群中的两组墓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组随葬品数量从19件到77件不等,多为陶 器、玉石器、猪头骨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共17件,多为陶器、纺轮、獐牙等。这反映了当时
A.贫富分化显著 B.盛行物件随葬 C.农业经济发达 D.制陶工艺高超
3.房屋建筑具有地域特色。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其主要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 域,其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两者共同体现了当时人们
(
图一干
栏式建筑复原

)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A.饲养家禽家畜 B. 懂得顺应自然 C.追求建筑多样性 D.审美水平较高
4.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在20世纪上半叶,国外有学者认为稻作起源于印度,这是 因为当时考古出土的稻谷标本以印度的比较早。自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出土的稻谷标本的年代远超 过印度。于是,更多的学者又倾向于稻作的起源地是中国。这表明
A.稻作起源地是中国 B.考古研究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C.学者的观点不可靠 D.起源地争议由国际组织专家商讨决定
5.著名古史学家董作宾在古文字研究中颇有建树,由他主持整理并编撰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 乙编》中的古文字研究对象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象形文字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6.《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该材料中“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是
A.禅让制、世袭制 B. 世袭制、察举制 C. 禅让制、科举制 D. 世袭制、科举制
7.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下列文物共同反映的历
史主题是
图1司母戊鼎 图2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图3三星堆青铜面具(四川广汉出土)
A.王朝更替频繁 B.生活多姿多彩 C. 政治混乱不堪 D.青铜文明璀璨
8.在古代,鼎既是器皿,又兼做礼器,用来别贵贱,分上下。下图表反映了春秋时期
时期 身份 列鼎
西周 天子 九鼎
诸侯 七鼎
春秋 天子 九鼎
郑庄公 九鼎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 贵族生活奢侈 C.统治者昏庸无能 D.生产力的发展
9.据《国语 ·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 自认是黄帝族后裔,该材料反映了夏、商、周三族
(
A.
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
B.
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
C.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繁荣与开放的新社会
)A.相近的血缘关系 B. 共同的民族认同 C. 供奉相同的祖先 D.相同的经济观念 10.某本历史书籍的目录部分有以下章节内容,该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第三章:夏、商、周三代 第四章: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春秋时期 第七章:战国时期 第八章:
11.某校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要求每组同学编写一则战国时期的小故事。下列故事主题符合要求的是
A.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B. 徙木立信,商鞅变法
C.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D.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 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A.推动了商业发展 B. 有利于交通出行 C. 凝聚了人民智慧 D.加强了中央集权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13.《吕氏春) 记 载:“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世道混乱)莫(没有)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 者胜弱,(人多势众)者暴(欺凌)寡(人少势弱),以兵相划(残杀),不得休息。”由此推断, 笔者的观点是
A. 停止纷争,与民休息 B.兼爱非攻,修养生息
C. 匡扶周朝,拓展疆域 D.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14: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该刑罚说明 秦朝
A.禁止盗窃 B.刑法严苛 C.人口众多 D.经济发达
15.2017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意义》的报道, 标题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实施的时期是
A.商周时期 B. 商鞅变法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6.成语典故可以帮助理解历史。“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些成 语典故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商周时期 B.秦朝末期 C.汉朝初期 D.三国时期
17.文景之世,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对抗中央的叛 乱。到汉武帝时,为避免这种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 分封制 B.禅让制 C.推恩令 D.杯酒释兵权
18.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流行,没有形成主流思想,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思想文化的需要。为此, 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
A.独 尊 儒 术 B.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9.成语“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 施。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后出现了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20. 西汉的和亲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被迫和亲——西汉主动和亲——匈奴请求和亲。造成转变 的主导因素是
A.民族关系缓和 B.综合国力变化 C. 国家疆域拓展 D. 婚姻观念转变
21.下图是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陶院落(模型)。院内有供瞭望的碉楼,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反映
了当时
A.豪强势力强大 B.陶器制作盛行 C.人民生活困苦 D.国家政治清明
22.西汉年间有这样一位青年人,他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用十多年的 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他是
A.董仲舒 B.司马迁 C.张骞 D.霍去病
23.人们常用“华佗再世”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在外科方 面的建树有
A.《伤寒杂病论》 B.发明麻沸散 C. 首创五禽戏 D.提出“治未病”
24.“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此观点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因是
A.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B. 人民的强烈愿望 C.统治者的大力治理 D.局部范围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
25、下表是曹操的形象演变,影响对曹操评价的因素是
观 点 出 处
“操最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南朝)《世说新语》
“至今砚墨抱遗益,千古奸雄秽青史” (宋)岑安卿《铜雀台》
A.时代背景 B.身材外貌 C.个人成就 D.作者喜好
26.西汉《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道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南朝《宋书》 中描述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作者观点不同 B.江南人民勤劳 C.江南气候宜人 D. 江南经济开发
27.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作物原 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繁荣 B.南北经济交流 C.北方交通发达 D. 国家政治清明
28.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 此举的目的是
A.推动中外交流 B.结束分裂局面 C.加快汉化脚步 D. 巩固北魏政权
29.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自此,全世界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 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实现全景漫游。“数字敦煌”网站的开通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
A.科技化 B.商业化 C.传承 D.全球化
30.北朝某本农业名著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 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该书的作者是
A.宋应星 B.李时珍 C.贾思想 D.祖冲之
二、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 (14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守住民族文化根脉,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今天我国文化遗产 保护的重要课题。
材料一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就有人类居住,那是继周口店龙骨 山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又一人类文明发祥地。东胡林是清水河北岸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古人类遗址就在村西的黄土台地上,历史学家把那里称作东胡林人遗址。
——摘编自《北京晚报》的《东胡林的远古印记》
材料二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
材料三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 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讲话
材料四 近几年不少文化遗产由于被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毁坏和损失。一些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改造包装,成了热门旅游景点,一些传统的手工艺、表演等也成了揽财的手段。
摘编自宗波《谈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京地区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 (2分)
(2)材料二所标注的哪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粟的遗迹 (填写序号,2分)
(3)假如你是一名当地导游,就上述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黄帝陵遗址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包括人物身份、主要贡献和影响)。(6分)
(4)结合材料三、四,谈谈我们应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4分)
32.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一词蕴含的意义极其丰富。“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由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 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尊记载了周初成王开始营建东都洛邑时,在一次祭典上对宗室子弟宜布的诰命。这是最早 出现“中国”字样的出土文献。
国宝“何尊” 尊内底部文字“宅兹中国”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 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
——摘编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三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诸侯采用夷狄礼俗的则 视其为夷狄诸侯,采用中原礼俗的则视其为中国诸侯)。
——(唐)韩愈《原道》
材料四 现代“中国”最基本的特征是其既“大”且“强”,即辽阔疆域及多族群人口与高度集中的 国家权力结构的结合,从而在现代世界众多民族国家中独具特色。
——摘编李怀印《“民族国家”的迷思与现代中国的形成》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1)依据材料一,“何尊”的用途是什么 (2分)“何尊”上出现的“中国” 一词属于是我国古代 的哪种字体 (2分)
(2)依据材料二,“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周时期的“中国”指 的是哪里 (2分)
(3)依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有了什么新内涵 (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现代“中国”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4分)
33. (12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 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图1战国形势图 图2秦朝疆域图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
最离能治者

中央敢府


(

)
地方敢府

(
令或长
)


的相
太尉
君事心
中央集权
皇帝
)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 济的交流。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4分)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赢政在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秦始皇的历史贡献。(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6页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清远市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