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余靖在《五溪集》中对中国历史上某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制有以下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日南宰相、南枢密”。该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大理 D.蒙古汗国
2.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3.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因俗而治灵活多样
C.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4.下图为发现于河北的辽代墓葬进茶图,图中出现的斗笠形茶盏数量较多,是家家户户常用的茶具,其形状与宋代茶盏相似,有大小之分,且与盏托配套使用。据此分析,当时辽代( )
A.封建化进程逐渐加快 B.饮茶习俗渐趋平民化
C.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D.民间手工业发展迅速
5.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 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6.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中书省吐蕃 B.尚书省新疆 C.中书省台湾 D.尚书省西域
8.下表所示是金世宗的部分改革措施
1 “以廉平诫谕中外官吏”
2 “诏户部侍郎魏子平等九人,分诣诸路猛安谋克,劝农及廉问”
3 “亲军虽不识字,亦令依例出职,若涉赃贿,必痛绳之”
4 “朕于女直(真)人未尝不知优恤。然涉于赃罪,虽朕子弟亦不能恕”
由此可知,金世宗主张( )
A.改革官制,选贤任能 B.整顿吏治,稳定秩序
C.重用亲信,强化统治 D.推行汉化,发展教育
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辽朝此举( )
A.有利于扩大国家版图 B.减轻了边境压力
C.形成与北宋鼎峙的局面 D.体现了“因俗而治”
10.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走向民主 C.违背了历史潮流 D.加强了地方监察
11.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下令“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B.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
C.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 D.顺应大一统国家建设
12.公元1314年。元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日、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的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C.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促进元初文化学术的繁荣
13.金朝建立后,渐有女真贵族不再亲自役使奴婢从事生产,而是出租土地,坐食租税。元朝时期,也有很多主人让“驱口”(元朝对奴婢的称谓)从事农耕,采取“岁责其租赋”的剥削方式。上述史实可以用于说明该时期( )
A.贵族门阀政治废止 B.阶层间固化逐渐松动
C.民族矛盾走向缓和 D.少数民族封建化加深
二、材料题
1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或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城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首糟、石榴、胡桃等物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据蔡名照《弘扬丝路精神再现丝路辉煌》等整理
材料二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了。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他”是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朝在何时何地设置了哪一军政机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唐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统辖天山南北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为加强管辖今西藏和新疆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4)根据材料四,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15.城与都
材料一: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材料二: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
辽在南京“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所产“线缕机绫”工艺精巧。“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
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评价“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
(2)说明辽南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枢密、北宰相”、“南宰相、南枢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南北面官制度,是辽建立的政治制度,A与材料相符合,正确;BCD无关材料中的南北面官制度,排除:故选:A。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实施的政治制度,A符合题干要求;BCD选项中的民族都没有建立猛安谋克制度,排除。故选:A。
3.答案:C
解析:“南北面官”为辽朝制度,“猛安谋克”为金朝兵农合一制度,“四等人制”为元朝制度,上述制度都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C正确;材料均为少数民族制度,看不出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和因俗而治无关,排除B;D只符合金朝“猛安谋克”制度,排除。故选:C。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辽代北方墓葬出现许多与宋朝相似的茶具,反映辽代受到汉族饮茶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辽代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未涉及封建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某个辽朝墓葬壁画中的茶具与宋代茶具相似,不能得出辽代的饮茶风俗趋向平民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代民间的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 A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国内民族分成四个等级,民族间有森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故选A项。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元朝的“四等人制”并不能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元代参加科举的各族士子以汉文化为主,因此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上的隔阂会随之减少,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A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元代的选官制度而非边疆治理,故B项错误;“消弭隔阂””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官职体系来看,行省是元朝时期开设的,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宰相,宣政院在元朝是管理西藏的机构,A项正确;BD项中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C项中的“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金世宗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以廉平诫谕中外官吏”“分诣诸路猛安谋克,劝农及廉问”“若涉赃贿,必痛绳之”“然涉于赃罪,虽朕子弟亦不能恕”体现了金世宗对吏治的整顿,这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面官制度设立的原则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国建立起了适应不同民族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D项正确;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不会扩大国家版图,排除A项;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在北方民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了让各民族更好地发展以维护统治所实行的制度,无法减轻边境压力,排除B项;C项与辽国的南北面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选择D:据材料“设国子监,立国学监官”“蒙古、汉人各半”“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等可知忽必烈通过设立国子监提倡儒学教育,同时鼓励蒙汉民族共同学习,并且在江南推广儒学教化,体现了他强化文化认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目的,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建设。排除A: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是材料中举措的影响,并非出发点。排除B:国家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仅是材料中举措的目的之一,并非真正的出发点。排除C:材料中的举措并不能弥合民族间的分歧。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选官制度。A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进行分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未涉及地域。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典,将儒家经典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加速元朝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进程即加速元政权封建化。故B项正确。C项,根据材料可知,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区别对待,联系所学可知,此时蒙古贵族仍旧具有一定的特权。故C项错误。D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并未涉及元朝文化学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元朝(中国)。据题干所述,金朝女真贵族出租土地收取租税,元朝时期也有奴婢被出租从事农业生产并交付租赋的现象,这表明传统的奴隶主对奴隶的直接剥削关系减少,转而采用封建地租剥削方式,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向封建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未涉及贵族门阀政治的废止,排除A项;阶层间流动性的松动和民族矛盾的缓和在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4.答案:(1)张骞。公元前60年,乌垒城,西域都护府。(2)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张骞。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
(2)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辖新疆。
(4)根据材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答案:(1)重要性: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2)作用: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重要性:根据材料“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可知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根据材料“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以掌军政”可知幽州是重要的边境城市,军事地位重要;坚持了“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可知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频繁,经济地位重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北京)。
作用:根据材料“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设行营;设三司使司,‘掌燕、蓟、涿’等州钱帛;设都元帅府,‘杂掌蕃汉兵’;实行科举,设置太学”可知辽统治者在辽南京仿照汉制进行建章立制,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劝农桑,修武备”“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可知辽在南京发展农业、手工业等促进该地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根据材料“南京与开封之间设有榷场。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关口,通达辽其他四京等地”可知辽南京积极与中原地区交流往来,促进这一地区与中原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