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判断题
1. 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2.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农民的朴素认识。( )
3. 萨拉热窝事件是“二战”的导火索。( )
二、选择题
4. 下图所示铭文及其内容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按:此为西周初《克罍(1éi)》铭文拓片。据研究,铭文内容为周天子册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燕侯制作克罍以为纪念。
A. 扩大选官范围 B.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 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D.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5. 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 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6. 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受其启发,聂耳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一系列爱国歌曲,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歌。“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 )
A 抗日救亡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科教兴国
7. 观察下列组图,其所表现的历史主题是( )
A.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B. 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C.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8.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 )
A 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B.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 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 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9.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顾历史,1964年,毛泽东曾对法国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
A. 多边主义 B. 全方位外交 C. 不结盟政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在这个时代,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们几乎全都置身于时代运动中,他们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场运动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兴,它被认为是( )
A. 电气时代的来临 B. 全球化的出现
C.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1. 下表所示为英国某诗人于工业革命时期创作的诗歌,其内容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 )
经牛顿水车的冲染,黑色的布料, 如黑色花冠笼罩在各国之顶, 满目皆是无情工作的机器, 车轮不转,齿轮暴虐相迫, 此非伊甸美景。
A. 人口增长问题 B. 大众教育问题
C. 环境污染与社会问题 D. 城市发展与卫生问题
三、综合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2分)
12.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海上霸权是保证这一财富的“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这个偏踞大西洋一隅的岛国,依靠带有浓重血腥气味的“海外活动”,获得滚滚财源。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完全建立在它对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基础上。英国商品——“世界工厂”里源源不断的产品,成为轰击其他民族国家大门的重炮。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请根据材料一,写出英国“获得滚滚财源”“渠道”。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一部中国近代史,始终贯穿的鲜明主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相关史实见下表。
大事年表
时间 史实列举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1894年 兴中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 “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1898年 “百日维新”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
1911年 武昌起义
——据《中国历史》整理
(2)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二所列史实,围绕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加以简要阐述,并谈谈反思后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 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
(2)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明炎帝和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并总结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真题
一、判断题
1. 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从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故本题正确。
2.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农民的朴素认识。( )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打破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的剩余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之初农民的朴素认识。本题正确。
3. 萨拉热窝事件是“二战”的导火索。(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故本题错误。
二、选择题
4. 下图所示铭文及其内容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按:此为西周初《克罍(1éi)》铭文拓片。据研究,铭文内容为周天子册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燕侯制作克罍以为纪念。
A. 扩大选官范围 B.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 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D.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下图所示铭文及其内容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可知铭文反映的是周天子分封同姓王族于燕地的信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封官是依据血缘关系,未表明扩大了选官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官范围的扩大,不能得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西周的分封制度诸侯权力较大,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 读图,下列选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
A.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 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 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业: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蜀锦冠于全国;商业: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聚焦于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而非特指宋朝的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聚焦于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并未提及明朝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聚焦于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与清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曾经沸腾了法兰西人民的《马赛曲》,在20世纪30年代经重新填词和配词,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受其启发,聂耳等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一系列爱国歌曲,成为那个时代呼唤爱国主义精神的战歌。“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 )
A. 抗日救亡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科教兴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战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前夕和初期,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这些爱国歌曲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呼吁人们团结起来,抵抗外敌,保卫国家,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与题目描述的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不符,排除B项;实业救国主要反映了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国家的思想,与题目描述的时期和主题不符,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现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强调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 观察下列组图,其所表现的历史主题是( )
A.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B. 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C.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论持久战》、中共七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井冈山会师到遵义会议,再到《论持久战》和中共七大,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里程碑,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与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A项;虽然这些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运动之后,但它们并不直接体现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是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并不完全涵盖题目中给出的所有历史事件,特别是井冈山会师和遵义会议,排除D项。故选C项。
8.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有决定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 )
A. 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B.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C. 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 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直接触及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则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一政策对于决定人民在“两种命运”中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并非题干中所说的有决定意义的 “一环”,排除D项。故选C项。
9.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顾历史,1964年,毛泽东曾对法国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
A. 多边主义 B. 全方位外交 C. 不结盟政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大国欺侮、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D项正确;多边主义强调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通过多边合作和协商来达成共识和行动,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多边主义的特点,排除A项;全方位外交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外交政策,它强调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材料反映的是1964年的外交情况,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排除B项;不结盟政策是新中国在冷战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避免卷入大国之间的冲突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恩格斯语)在这个时代,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们几乎全都置身于时代运动中,他们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场运动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兴,它被认为是( )
A. 电气时代的来临 B. 全球化的出现
C.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人为中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追求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哲学。这一时期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纷纷投身于时代运动,推动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繁荣。他们的成就不仅超越了前人的水平,更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因此,这场运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D项正确;电气时代更侧重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非文化和哲学的深刻变革,排除A项;全球化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但并非由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或哲学变革直接引发,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主要指的是国际政治格局中多个力量中心并存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表所示为英国某诗人于工业革命时期创作的诗歌,其内容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 )
经牛顿水车的冲染,黑色的布料, 如黑色的花冠笼罩在各国之顶, 满目皆是无情工作的机器, 车轮不转,齿轮暴虐相迫, 此非伊甸美景。
A. 人口增长问题 B. 大众教育问题
C. 环境污染与社会问题 D. 城市发展与卫生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诗歌可知,诗歌通过描绘黑色的布料、无情的机器以及它们对工人和社会的压迫,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C项正确;诗歌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并未直接提及人口增长的问题,排除A项;诗歌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没有涉及大众教育的问题,排除B项;诗歌反映了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诗歌中并未直接提及城市发展与卫生问题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三、综合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2分)
12.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海上霸权是保证这一财富的“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这个偏踞大西洋一隅的岛国,依靠带有浓重血腥气味的“海外活动”,获得滚滚财源。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的扩张完全建立在它对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基础上。英国商品——“世界工厂”里源源不断的产品,成为轰击其他民族国家大门的重炮。
——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请根据材料一,写出英国“获得滚滚财源”“渠道”。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一部中国近代史,始终贯穿的鲜明主线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相关史实见下表。
大事年表
时间 史实列举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1894年 兴中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 “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1898年 “百日维新”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下失败
1911年 武昌起义
——据《中国历史》整理
(2)结合所学,根据材料二所列史实,围绕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加以简要阐述,并谈谈反思后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渠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
(2)示例: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述: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英勇斗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
结论:综上所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及其政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渠道:根据材料“英国的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可知,英国“获得滚滚财源”的“渠道”是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小问2详解】
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社会各阶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都以失败告终”拟定观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及其政党。论述: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英勇斗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结论:重申观点,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的领导阶级及其政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3. 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
(2)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明炎帝和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并总结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
【答案】(1)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史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地位: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
发展的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明:根据材料“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史料:根据材料“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文献史料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小问2详解】
地位:根据材料“炎帝和黄帝”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根据材料“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相互竞争、碰撞、融合中,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发展特征:根据材料“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