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大联考)某著名作家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某著名教授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
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
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2.(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是要彻底改变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做到企业不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当时为解决这两个“大锅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3.(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美国某经济学家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 )
A.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4.(2023·湖北名校联盟3月联测)下表为1978-1988年中国工业化指数(部分)。
项目 变化状况
乡镇企业数量 从150万个到1 890万个
农村工业总产值 从515亿元到7 020亿元
农村工业就业人数 从2 800万人到9 500万人
农民总收入 从87亿元到963亿元
村镇企业总资本存量 从230亿元到2 100亿元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积极性
C.乡镇企业带动城乡整体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活力
5.(2023·重庆模拟)浙江义乌“鸡毛换糖”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闲季节,农民肩挑糖担走村串巷,用自己熬制的红糖上门换取禽兽毛骨、废铜烂铁,博取微利。1980年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 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 )
A.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国家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
6.(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7.(2023·湖南九校联盟联考)“凡是国家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不准将计划内产品转为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的出厂价格,取消原定的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规定,可按稍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格出售,参与市场调节,起平抑价格作用。”该时期国家物价局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B.克服“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
C.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
D.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8.(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邓小平对新加坡的经济制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第二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第一,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1978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考察( )
A.为设立经济特区提供了借鉴
B.引起国人对市场经济的普遍关注
C.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D.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9.(2023·厦门二模)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天书奇谭》力求“探民族风格之路”。下图为该片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影片诙谐幽默,是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最好的动画片之一。该片的成功反映了( )
A.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
B.经济特区助推文化创新
C.电影日益契合儿童需求
D.市场经济刺激影视创作
10.(2023·太原调研)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道:“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我党( )
A.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11.下表为上海市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情况。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GDP(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一产业(亿元)
1952 36.66 15.27 19.22 2.17
1978 272.81 50.76 211.05 11
2002 5 408.76 2 755.83 2 564.69 88.24
A.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B.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C.上海经济地位的提升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2.(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回归祖国以来的20多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也是澳门同胞共享伟大祖国尊严和荣耀感最强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全面贯彻
B.港珠澳大桥对经贸往来的推动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作为
13.(2023·葫芦岛一模)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14.(2023·绍兴高三选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0 909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第一代潜水器于1986年问世,经过34年的持续奋斗,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万米深潜。这说明( )
①中国成为首个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海沟的国家
②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③深海研究以及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下图分别是2008年和2022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提出的口号,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心怀世界的大国担当 B.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C.和平共处的外交实践 D.融入世界的积极姿态
16.(2023·沈阳三模)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人类一直在逐梦星辰,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高三月考)(15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
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摘编自陈国政、曹固强《湖南第一村的崛起——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10分)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5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作安排。
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19.(2023·芜湖二模)(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进一步指出:“至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之压制多数平民耳。在各国贫富之阶级,相差甚远,遂酿成社会革命,有不革不了之势。”
——据《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恩格斯更明白地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据《中共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孙中山所说的世界“百年锐于千载”?并简析孙中山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并阐明其意义。(6分)
20.(2023·石家庄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9-1997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包括在集体组织劳动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的报酬收入、其他劳务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摘编自赵学军《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一点或整体),围绕“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单元检测十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大联考)某著名作家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某著名教授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
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
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
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出时,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说明思想并未解放,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人们对恢复高考的怀疑态度,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一些人对于恢复高考的怀疑态度,说明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排除B项;恢复高考的时间是1977年,尚未推行改革开放,排除D项。
【命题点】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综合
2.(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三检测)《198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是要彻底改变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做到企业不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当时为解决这两个“大锅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改变单一公有制结构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解决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故排除B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1984年尚未提出,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故排除D项。
3.(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美国某经济学家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 )
A.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B
解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综合
4.(2023·湖北名校联盟3月联测)下表为1978-1988年中国工业化指数(部分)。
项目 变化状况
乡镇企业数量 从150万个到1 890万个
农村工业总产值 从515亿元到7 020亿元
农村工业就业人数 从2 800万人到9 500万人
农民总收入 从87亿元到963亿元
村镇企业总资本存量 从230亿元到2 100亿元
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积极性
C.乡镇企业带动城乡整体发展
D.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释放活力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农村无论是乡镇企业总量还是总资本存量都增长巨大,表明农村工业化发展迅速,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故选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劳动力的剩余,这是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前提,从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农村及乡镇发展,与城乡整体发展无关,排除C项。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2023·重庆模拟)浙江义乌“鸡毛换糖”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闲季节,农民肩挑糖担走村串巷,用自己熬制的红糖上门换取禽兽毛骨、废铜烂铁,博取微利。1980年义乌县政府颁发了7 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允许农民从事该活动。这一做法反映了当时( )
A.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国家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
答案 A
解析 政府允许“鸡毛换糖”的经济活动实际上表达了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可,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尝试性突破,故选A项;我国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B项;“鸡毛换糖”的做法只是乡村个体经济的表现,不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排除C项;政府对“鸡毛换糖”的活动采取支持态度说明国家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弱,排除D项。
【命题点】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综合
6.(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答案 C
解析 据“1979年”“《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可知,企业的广告营销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故选C项;1980年国家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2023·湖南九校联盟联考)“凡是国家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不准将计划内产品转为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的出厂价格,取消原定的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规定,可按稍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格出售,参与市场调节,起平抑价格作用。”该时期国家物价局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B.克服“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
C.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
D.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价格双轨制,双轨制肯定会带来物价的一定混乱,但却是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反映了改革的艰难探索,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1961年1月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材料内容明显是改革,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促使非公经济迅速发展,排除D项。
【命题点】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综合
8.(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1978年,邓小平出访新加坡,邓小平对新加坡的经济制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在第二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第一,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1978年邓小平对新加坡的考察( )
A.为设立经济特区提供了借鉴
B.引起国人对市场经济的普遍关注
C.为引进外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D.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78年10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出访新加坡,考察怎么利用外资,这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特区的设立提供了借鉴,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社会还是普遍接受计划经济体制,排除;考察为引进外资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没有提供政策支持,排除C项;D项是改革开放大规模引进外资以后才发生,排除。
【命题点】对外开放的开端
9.(2023·厦门二模)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天书奇谭》力求“探民族风格之路”。下图为该片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影片诙谐幽默,是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最好的动画片之一。该片的成功反映了( )
A.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
B.经济特区助推文化创新
C.电影日益契合儿童需求
D.市场经济刺激影视创作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天书奇谭》的背景采用了的传统的水墨画,人物的穿着是传统的中国服饰,这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时代的结合,故选A项。
【命题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0.(2023·太原调研)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友人时说道:“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这表明我党( )
A.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邓小平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说明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富裕,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故选B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理顺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命题点】邓小平理论
11.下表为上海市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情况。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GDP(亿元) 第三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 第一产业(亿元)
1952 36.66 15.27 19.22 2.17
1978 272.81 50.76 211.05 11
2002 5 408.76 2 755.83 2 564.69 88.24
A.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B.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C.上海经济地位的提升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952到2002年,上海不论在“GDP”方面,还是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都出现了增长态势,但是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1978年之后,这种趋势尤其明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故选A项;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仅能说明1978年之后所出现的现象,排除B项;表格数据是上海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没有将上海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
12.(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回归祖国以来的20多年,是澳门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也是澳门同胞共享伟大祖国尊严和荣耀感最强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 )
A.“一国两制”方针的全面贯彻
B.港珠澳大桥对经贸往来的推动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作为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经济发展迅速,澳门同胞共享祖国尊严和荣耀感,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全面贯彻,故选A项;港珠澳大桥是2018年才开始通车运营,排除B项;澳门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是“一国两制”政策下的结果,排除C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作为是推动力量,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命题点】“一国两制”的实践
13.(2023·葫芦岛一模)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
A.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
B.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
D.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大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了这一矛盾的变化,故选B项。
【命题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4.(2023·绍兴高三选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到10 909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第一代潜水器于1986年问世,经过34年的持续奋斗,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万米深潜。这说明( )
①中国成为首个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海沟的国家
②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③深海研究以及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首个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海沟的国家是美国,故①错误;据材料“深度达到10 909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可知,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故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深海研究以及探测技术只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表现,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故③错误;据所学可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命题点】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
15.下图分别是2008年和2022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提出的口号,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心怀世界的大国担当 B.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C.和平共处的外交实践 D.融入世界的积极姿态
答案 A
解析 从2008年和2022年我国冬奥会的口号可以看出,中国从人类的共同发展、世界的共同进步出发,着眼于人类共同命运和梦想的努力,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人类整体命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实践,排除C项;“融入世界的积极姿态”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体现中国站在世界整体角度考虑问题,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排除D项。
【命题点】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知识综合
16.(2023·沈阳三模)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人类一直在逐梦星辰,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当今太空全球经济总额较高,发展多个领域的商业航天可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商业航天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高三月考)(15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
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摘编自陈国政、曹固强《湖南第一村的崛起——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10分)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5分)
答案 (1)材料一: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材料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2)地方志(方志)。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研究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自然地理风貌的重要依据;折射某一地区和时代的社会变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反映的社会内容丰富,可以与正史互补、互证。
【命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综合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作安排。
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 原因: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改革措施稳健、手段温和,兼顾改革与稳定;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调动职工积极性;善于学习国内外管理经验。
出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19.(2023·芜湖二模)(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进一步指出:“至社会革命(民生主义),原起于少数大资本家之压制多数平民耳。在各国贫富之阶级,相差甚远,遂酿成社会革命,有不革不了之势。”
——据《孙中山选集》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恩格斯更明白地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据《中共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孙中山所说的世界“百年锐于千载”?并简析孙中山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并阐明其意义。(6分)
答案 (1)理解:欧美国家普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思想解放,自由平等理念进一步传播;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原因: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贫富两极分化加剧;欧美各国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欧美各国奉行自由主义,对民生问题关注不够;孙中山关心民生的情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关于普遍富裕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民本”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探索。
意义:增进全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更加稳健发展;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借鉴。
【命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0.(2023·石家庄一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9-1997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包括在集体组织劳动的报酬收入、在企业劳动的报酬收入、其他劳务收入。
●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摘编自赵学军《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一点或整体),围绕“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变动反映社会时代变迁。
阐释:1929至1948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处于主体地位,又因战乱不断,严重影响了集体组织和企业劳动的收入,因此这一时期,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结构中比重不大,且变动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土地集体所有制逐步确立;同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因而1957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
1978年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保障与福利制度逐步发展,农民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比例有所提高,因而1997年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比例相对有所下降。
总之,1929年至1997年无锡农户工资性收入的变动,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示例二
论题:1986年无锡农户收入结构较1957年发生较大变动。
阐释: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农户再度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自主经营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
同时,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领域转移,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1986年,无锡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较1957年有一定提升。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逐步撤销人民公社,农户从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福利等收入减少。因而与1957年相比,1986年无锡农户的转移性收入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1986年无锡农户纯收入结构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与1957年相比发生较大变动。
【命题点】改革开放进程知识综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