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

单元检测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考试)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  )
A.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
B.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2023·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3.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即位之初,便令朝野皆束发加帽,紧接着又置五经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并令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五年后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并置散官五等累积九等官阶,随后还从中央到地方安排人手“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发展
B.全盘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
C.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缩小了北魏内部的阶级差别
4.(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5.隋唐两代实行东西两京制,多位皇帝曾巡幸东都洛阳。下表是隋唐皇帝巡幸洛阳一览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巡幸活动主要意图是(  )
皇帝 巡幸次数 巡幸目的 在洛时间
隋文帝 21 就食 12个月
隋炀帝 9 征伐、巡游 54个月
唐太宗 3 征伐、封禅、就食 24个月
唐高宗 5 封禅、就食 127个月
唐玄宗 6 封禅、就食 119个月
(注:就食,即因粮食供应紧张到洛阳办公)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持续加强民族交往
C.解决地方治理危机 D.应对经济格局嬗变
6.(2024·忻州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的故事,编写了《女则》,贞观十年(636),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7.(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36年 汀州 福建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40年 歙州 安徽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8.(2023·威海二模)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9.(2023·葫芦岛二模)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
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10.(2023·广州阶段训练)下表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策两条,进士加试帖三条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玄宗御注《老子》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一两条策,加《老子》策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 “令习《老子》《庄子》”等,“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 将从明经派生出来的道举和进士、明经并列
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
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
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
D.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
11.(2023·青岛二模)下图为唐朝石椁屏壁线刻画。这反映了(  )
堕髻仕女持搔杖立于萱草旁  着男装仕女双手展草字书法卷轴
A.异域文化 B.文人意趣
C.市井风情 D.大唐气象
12.(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收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  )
A.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
C.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
13.(2023·湖南联考)《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14.(2024·福州一模)下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15.(2024·贵州联考)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造型各异的胡商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文化繁荣且兼收并蓄 B.胡人生活普遍封建化
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D.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16.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  )
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
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
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
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
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亳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绿帛,胜于樵(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8分)
(2)史学界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8分)
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摘编自[唐]王梵志《题阙》
对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摘编自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概述其组织形式。(6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
20.(12分)汉唐时期,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汉代灰陶骆驼  图二 唐代彩绘骆驼
材料二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1)辨析材料一、材料二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
(2)提取材料信息,对汉唐以骆驼为题材的文物的变化加以阐释。(6分)
单元检测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考试)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  )
A.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
B.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D
2.(2023·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曹魏时期,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  )
A.正统思想受到玄学冲击
B.门阀制度渐趋衰落
C.士族与王朝利益的结合
D.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答案 C
3.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即位之初,便令朝野皆束发加帽,紧接着又置五经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并令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五年后又设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并置散官五等累积九等官阶,随后还从中央到地方安排人手“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深化发展
B.全盘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
C.完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缩小了北魏内部的阶级差别
答案 A
4.(2024·河北高三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答案 D
5.隋唐两代实行东西两京制,多位皇帝曾巡幸东都洛阳。下表是隋唐皇帝巡幸洛阳一览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巡幸活动主要意图是(  )
皇帝 巡幸次数 巡幸目的 在洛时间
隋文帝 21 就食 12个月
隋炀帝 9 征伐、巡游 54个月
唐太宗 3 征伐、封禅、就食 24个月
唐高宗 5 封禅、就食 127个月
唐玄宗 6 封禅、就食 119个月
(注:就食,即因粮食供应紧张到洛阳办公)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持续加强民族交往
C.解决地方治理危机 D.应对经济格局嬗变
答案 D
6.(2024·忻州名校联盟高三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的故事,编写了《女则》,贞观十年(636),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明确提到的最早的刻本。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答案 D
7.(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新建州县情况。该信息(  )
时间 新建 今属
735年 巴川县 四川
736年 汀州 福建
737年 唐城县 湖北
738年 明州 浙江
740年 歙州 安徽
741年 尤溪县 福建
742年 青阳县 安徽
743年 唐年县 湖北
752年 太平县 安徽
754年 浦阳县 浙江
A.是唐代时南方地区经济显著发展的证明
B.是唐玄宗为加强边防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C.是唐玄宗时期应对藩镇割据局面的措施
D.是唐代完善道州县地方行政体制的表现
答案 A
8.(2023·威海二模)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  )
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 B
9.(2023·葫芦岛二模)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
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
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
答案 C
10.(2023·广州阶段训练)下表是唐代部分年份科举考试内容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策两条,进士加试帖三条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玄宗御注《老子》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一两条策,加《老子》策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 “令习《老子》《庄子》”等,“每年准明经例考试”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 将从明经派生出来的道举和进士、明经并列
A.道家思想影响扩大
B.科举考试形式不断完善
C.儒道文化融合明显
D.宗教与政治已紧密结合
答案 A
11.(2023·青岛二模)下图为唐朝石椁屏壁线刻画。这反映了(  )
堕髻仕女持搔杖立于萱草旁  着男装仕女双手展草字书法卷轴
A.异域文化 B.文人意趣
C.市井风情 D.大唐气象
答案 D
12.(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收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  )
A.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
C.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
答案 D
13.(2023·湖南联考)《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答案 C
14.(2024·福州一模)下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答案 A
15.(2024·贵州联考)下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造型各异的胡商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文化繁荣且兼收并蓄 B.胡人生活普遍封建化
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D.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答案 C
16.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  )
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
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
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
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
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亳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绿帛,胜于樵(亳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8分)
(2)史学界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8分)
答案 (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摘编自[唐]王梵志《题阙》
对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对研究中国土地制度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答案 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兼并。其成因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影响;地主阶级拥有政治特权。
史料价值:《魏书》属于古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信度较高,可作为直接史料运用;王梵志的诗句是文学作品,虽然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夸张成分,要注意甄别。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摘编自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概述其组织形式。(6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
答案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组织形式: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具体政务。
(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弊:各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因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改革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需要。
20.(12分)汉唐时期,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汉代灰陶骆驼  图二 唐代彩绘骆驼
材料二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1)辨析材料一、材料二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
(2)提取材料信息,对汉唐以骆驼为题材的文物的变化加以阐释。(6分)
答案 (1)材料一中的文物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是文献史料,是现代学者对汉唐时期骆驼形象的描述,对研究丝绸之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变化:由少到多;形象由单一、失真到生动细腻、富于变化;逐渐成为丝路贸易的象征。
阐释:原因:手工业技术、中外交流联系、经济水平、社会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的更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