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限训(含解析)

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距今约4600~3700年的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经考古,在白羊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这表明,白羊村遗址时期,该地区( )
A.栽培作物定居生活 B.具备国家初始状态
C.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D.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由前期的单纯依赖粟和黍逐步演变成为后期的“五谷丰登”式的农耕。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可用来说明中国( )
A.远古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 B.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
C.古代区域文明间联系密切 D.古代农业文明持续发展
3.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 )
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
4.读图阅史,把握时空。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饲养了猪和狗
5.安徽郎溪县磨盘山文化遗址的早起阶段(距今约6200—53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据此可知,磨盘山的先民们( )
A.生活平等而富足 B.深受良渚文化影响
C.生计方式多样化 D.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6.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
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7.在距今约8000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稍晚的新密、巩义、舞阳、河北武安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用来去除谷物外壳的磨制石磨盘和石磨棒,而在距今约70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劳动效率更高的石臼和石杵。这说明( )
A.南方的耕作水平高于北方 B.当时农业生产能自给自足
C.北方是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D.中国农耕的历史源远流长
8.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龙潭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还有鹿、麂、象、牛、猴、鼠、龟、蛙等十多种动物遗骸化石以及多种植物果核、种子的化石,系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 )
A.反映云南地区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B.佐证当地先民狩猎采集的生活状况
C.说明云南已经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 D.表明当地出现了畜牧农耕生产技术
9.2022年12月安徽博物院举办了“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该遗址位于安徽含山县,是迄今发现长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此次展览,暂借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20余件精品文物,与凌家滩文化相似文化因素进行了类比展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千年前辽河与长江流域交往密切 B.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一体性
C.精美玉器说明此时已进入国家阶段 D.证明新石器时代各地发展程度一致
10.公元前3000—前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聚落之间进一步剧烈分化,中心聚落(有的建有城址)与周围中小型聚落,形成等级和主从关系的聚落群体架构。中心聚落出现了特殊的建筑物及不同的功能分区,从中发掘出大量宗教和礼仪器物。这表明,中心聚落的形成( )
A.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融合 B.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的状况
C.是向早期国家演进的重要阶段 D.体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
11.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B.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 D.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12.有学者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道路归纳为富贵并重的“东方模式”,重贵轻富的“北方模式”,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中原模式”。从大约距今4500年开始,山西陶寺大墓随葬大量高等级玉石器、彩绘陶等,已具有“东方模式”的特点;约距今4000年以后夏商周时期大墓棺椁成套、器物成组,更是汇聚了三种模式的特点。据此推知,该时期( )
A.多种文化并立发展 B.良渚文化居于领先地位
C.早期国家认同形成 D.文化融合助推社会发展
13.《尚书》记载“夏启恭行天之罚,讨伐有扈氏”、“商汤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民本思想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B.执政者注重自身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
C.夏商时期战争具有正义性质 D.夏商朝代更替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14.《史记》对于夏朝初年的权力交接存在不同的记载:其一是禹将部落联盟推举的益定为接班人,禹去世后,益将王位让于启;其二是益在禹死后继承王位,但启率领臣服于他的部族武力推翻益的统治,强夺君主之位。这些记载都可用于说明,夏朝初年( )
A.王位世袭制不得人心 B.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
C.权力归属由武力决定 D.部落联盟已名存实亡
15.传说能反映远古历史的某些信息。相传黄帝的发明是多方面的:发掘首阳山的铜矿,铸成铜鼎;用树木制造船、车,用于运输;发明历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四季的变化来播种百谷草木。据此推测,黄帝时代( )
A.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 B.正处于早期国家文明阶段
C.进入成熟的农耕文明阶段 D.形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16.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所创造,主要集中分布于豫中、豫西、晋中、陕南、鄂北一带地区。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材料所反映主旨是( )
A.河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B.夏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C.由多元邦国走向一体化王朝 D.表明地方分裂政权走向中央集权
17.在二里头文化的重大发现中,作为礼器的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已经到了越南北部,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奠定了早期中国基础 B.印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
C.重塑了华夏民族意识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1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此标准,下列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
①陕西姜寨聚落遗址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
③河南二里头遗址 ④浙江良渚遗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据最新考古发掘所知,偃师二里头都邑的主体要素包括:“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宫殿区:宫城,宫殿建筑群;官营作坊区: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祭祀区:祭祀遗存;贵族居住和墓葬区:青铜礼器、玉礼器、绿松石礼器等。由此可见( )
A.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主要部门 B.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结构定型
C.中华文明可能跨入王朝国家阶段 D.阶级分化与私有制开始出现
20.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这一变化说明( )
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与发展
C.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D.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
21.西周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封制,即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除了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之外,部分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也享有一定的领土,这表明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统治政策灵活多样
C.周王具有宽广胸怀 D.土地私有制被确立
22.周武王褒封先代之后,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对此,《论语》指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三恪”之封( )
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
C.反映出对殷商平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
2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诗经·大雅》中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开始确立贵族政治 B.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C.产生敬天保民思想 D.制礼作乐意义重大
24.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5.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夏朝的国家特征尚不明显。而商朝商王之下除有尹或相外,另外还设有四类职官,一是王事职官系统,如宰、小臣;二是神事职官系统,如巫、祝、卜、史等;三是民事职官系统,如管理耕作的小籍臣,管理手工业的司工;四是军事职官系统,如多马、多亚、多射、师、旅、卫、犬、戍等。这表明商朝( )
A.官僚政治体制成熟 B.国家机器得到完善
C.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 D.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26.商朝时,商君尊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至西周时,周王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原始神权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B.仁政思想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C.统治者治国理念更具人文色彩
D.社会性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27.《周礼》在设置“春官”掌管礼教德治之外,又设置“秋官”掌管刑法。《秋官·士师》预先告示“五禁”,即将“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以木铎徇之于朝,书而县(悬)于门闾”,“毋使罪丽于民”。这表明( )
A.刑重于礼的治国方略 B.令行禁止的施政特色
C.等级分明的贵族统治 D.尚礼存法的治国理念
28.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下列关于井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
A.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土地
C.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劳动 D.土地不可以流通买卖
29.“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 )

A.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
30.在商代晚期,“公”是商王对其旁系亲属的称呼。及至西周,除了周王室贵族有凭血缘关系而被称“公”者外,周王还常把“公”这个称号授予功臣,并以此凸显周王室与他们之间兄弟般的密切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周贵族政治的逐渐稳固 B.等级观念逐渐呈现生活化态势
C.统治者意图扩大统治根基 D.天下一家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简单评价这一制度。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人的主次之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诸侯对周王应尽哪些义务?
(4)材料四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请列举出一个今天与宗法制遗存有关的现象。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4600~3700年(中国)。据题干“发现了房屋、墓葬、灰坑等遗迹,还发掘出大量稻、粟和黍等植物遗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栽培大量作物,实现定居生活,故选A项;具备国家初始状态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出现,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等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反映出中国远古社会文明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排除B项;材料可体现出区域文明的交流,但不能体现文化交流密切,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农业文明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遗址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B项正确;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等,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宗法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①是红山文化,②是仰韶文化,③是龙山文化,④是河姆渡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B项正确;A项描述与河姆渡文化遗址相符,排除A项;良渚文化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龙山文化并未出现,排除C项;④是河姆渡文化,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D项描述不符合河姆渡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可知磨盘山的原始族群生产方式既涉及到农业、渔业、狩猎还有手工业,体现出磨盘山的先民们生计方式多样化,C项正确;原始社会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不可能富足,排除A项;仅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磨盘山文化深受良渚文化影响,排除B项;磨盘山先民不仅仅有农业生产,还有手工业、渔业、狩猎等,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题干“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及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出现大规模的聚落营建,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良渚文化虽然具备了一些国家的特征,但不能说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夏朝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排除A项;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址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的初始形态,但还未完成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石磨盘,石白等文物,这说明中国农耕历史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生产工具进步,没有体现南方耕作水平更高,排除A项;出土的生产工具无法体现生产自足,新石器时代除农耕外还有采集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是农业发源地,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中国。旧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尚未产生,甘棠箐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的生产工具,并有动物遗骸、植物果核和种子化石,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先民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B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的甘棠箐遗址没有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仅属于原始人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在甘棠箐先民中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实证动植物化石来自畜牧及农耕生产,畜牧农耕生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凌家滩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举办的文化展览中,借用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20余件精品文物与其相似的文化因素进行类比展示,说明在五千多年前的华夏,已经出现不同流域的文明相互影响的情况,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存在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互动式关系,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一体性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五千年前辽河与长江流域交往密切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凌家滩遗址时期还没有出现早期国家,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各地发展程度一致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中心聚落,出现了宗教文化,政治中心,还有城墙,这都体现了早期国家初具雏形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承交流和融合,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社会出现一定的阶级分化,但达不到社会等级森严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建筑技术,不能体现建筑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早期都邑的形成跨越到商周,聚落形态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表现为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这些信息在多方面均指向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A项正确;阶级分化开始出现更早,排除B项;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无法直接体现世袭工权的确立,排除C项;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虽然能体现一定的天人观,但无法明确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材料显示,无论是山西陶寺文化还是夏商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东方模式的影响,表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汇聚融合,使得中华文明稳步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原核心”的形成过程,不是多种文化并立发展,也不是良渚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A、B两项;国家认同在周代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材料,夏启、商汤都宣称自己对敌人的讨伐是顺应天意,体现以“天命”“天道”来论证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和行为的正义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天”“上帝”,不能体现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夏商时期战争既有讨伐无道、顺应历史潮流的正义战争,也有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并非全部都具有正义性质,排除C项;朝代更替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两个王朝的统治者并非同姓血亲,不属于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不能体现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初年权力交接不同记载中,共同点是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益以禅让制方式获得了王位继承权,这说明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体现,排除A项;权力由武力决定不是材料主旨,且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部落联盟已名存实亡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权力交接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黄帝时期能够铸造铜鼎、制造车船,发明了历法,确定了四季,按照四季发展农业,说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A项正确;黄帝时期尚未进入早期国家文明阶段,更没有进入成熟的农耕文明阶段,排除BC项;黄帝时期尚未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满天星斗”式的政治实体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可看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证明夏文化的历史遗迹就是二里头遗址,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甚至更早,排除A项;夏文化只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文明成就来讲并不突出,故并不是主流,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国家权力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说明与早期中国的范围大体一致,因此可以得出二里头文化奠定了早期中国的基础,A项正确;二里头文化距今不到5000年,排除B项;华夏民族意识材料没涉及,排除C项;多元一体的特征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和夏朝时期中国。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 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 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 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不符合进入“文明社会”的条件,①错误。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 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 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 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 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 入阶级社会的门槛,②④正确。二里头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 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 区和墓葬群,反映了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可见二里头遗址可能进入王朝国家阶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比信息,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结构定型,且这一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比二里头遗址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夏到商,祭祀的对象发生变化,由祭祀自然神为主到祭祀宗庙和王陵即祖先,由神到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祭祀对象的变化,与专制王权不断强化无关且此时王权并没有强化,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天和人的关系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据材料可知,周天子直接控制着王畿地区和通过分封诸侯间接控制地方,可知西周推行灵活的统治政策,B项正确;中央集权出现在秦朝以后,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周王的宽广胸怀,排除C项;西周推行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所述周武王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有利于团结有势力的异姓贵族,使“天下之民归心”,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中央集权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项;先代之后并非指“殷商平民”,而是指先代君王后代,排除C项;材料所述仅是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与周王室并不存在宗法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可知,西周国家管理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B项正确;西周以前贵族政治已经出现,排除A项;敬天保民强调对民众的关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无法体现制礼作乐意义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可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体现出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制度的相关信息,也未涉及兼并战争的状况,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四类职官,涵盖王事、神事、民事、军事等多个方面,这表明商朝的国家机构在职能分工上更加细化和明确,国家机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官僚政治体制成熟一般是在秦朝以后,商朝时期官僚政治体制未成熟,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是在秦朝,商朝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中提到商朝时期尊鬼神,而西周时期则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这表明西周时期统治者更加注重德政和民心,治国理念更具人文色彩,C项正确;“原始神权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叙述不准确,因为神权观念并未完全退出,排除A项;仁政是由孟子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周都属于奴隶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词“设置‘春官’掌管礼教德治”“预先告示‘五禁’”“毋使罪丽于民”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治理国家既依靠礼教德治,也有刑法,体现出西周时期尚礼存法的治国理念,D项正确;本题材料的主要反映的是西周尚礼存法的治国理念,未体现刑重于礼,排除A项;本题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西周尚礼存法的治国理念,与令行禁止的施政特色不吻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统治方式,与本题材料的主要结论不吻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下,虽然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全国土地有最终的所有权,但实际上他并不能直接占有和管理全国所有的土地,土地的管理权往往下放到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手中,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项正确;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不可以流通买卖,井田制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井田制下是有组织的集体耕作,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井田制下土地不可以流通买卖,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王自“予一人”,表明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同时又代表“天”统辖部众,这体现了王权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D项正确;“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主要体现部分材料,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王权的神化,没有提及王权的集中情况,排除B项;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发生在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代晚期到西周,统治者将“公”这个称号的范围扩大,是为了扩大其统治根基,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周贵族政治是一种血缘世袭的统治制度,材料中周王却将“公”这个称号授予不一定有血缘关系的功臣,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等级观念可以强化也可以弱化,但从没有过生活化,等级观念生活化态势此说法有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天下一家的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对华夏产生文化心理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1.(1)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等级有序,便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矛盾。
(2)①贵族血缘政治:从世袭制到宗法制,权力及财产继承从混乱到有序;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地方治理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结合礼乐制度,等级森严而有序;最高统治者尚不懂集中权力。②财产私有制,土地国有制:主要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虽是青铜文明时代,但青铜器用于生产的很少,石器仍然为主要工具;简单协作耕种井田,“工商食官”,无个体劳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制度: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得出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等级有序,便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矛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①贵族血缘政治: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世袭制到宗法制,权力及财产继承从混乱到有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地方管理看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地方治理从不稳定到基本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等级森严而有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最高统治者尚不懂集中权力。②财产私有制,土地国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立的两个阶级主要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是青铜文明时代,但青铜器用于生产的很少,石器仍然为主要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简单协作耕种井田,“工商食官”,无个体劳作。
32.(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分封的次体:异姓功臣、旧贵族。
(3)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
(4)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现象:过年祭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可以得出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知分封的主要是姬姓,得出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分封的次体:异姓功臣、旧贵族。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天子适诸侯”,可以得出义务一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据材料“诸侯朝于天子”,可以得出义务二应该定期进行朝贡;据材料“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以得出义务三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
(4)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局材料“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以得出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史(中国)。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得出现象:过年祭祖。
【点睛】
33.(1)原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交融。
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化: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教育: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地理:位置相对隔绝,为中华文明独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字:汉字为维护统一和文明延续提供了载体。(4个角度可)
(2)在学习中传承,理论联系实践;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可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据所学知识,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交融;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上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教育上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为中华文明独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字上汉字为维护统一和文明延续提供了载体。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可以从国家、个人等角度进行回答,在学习中传承,理论联系实践;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限训(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