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这说明西夏王朝(  )。
A.学习汉族官制文化
B.对外扩张,开拓疆土
C.保留少数民族制度
D.以民族平等政策治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夏的官制多与宋朝相同,礼仪也借鉴了唐、宋的制度,这说明西夏王朝学习汉族官制文化,A项正确。
2.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金朝中都城
【解析】根据“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朝的京师都是北京,而金朝的中都是北京,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涉及的城市都不是北京,排除。
3.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宋与金政权的并立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解析】材料中的“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故B项正确。
4.元朝行中书省的长官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路府州县虽与行省有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公务的来往上,而事关路府州县长官前途命运的任免权却操之于中央。这样的规定(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
C.激化了民族矛盾 D.降低了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省长官虽然权力较大,但是没有任免权,这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5.“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史料应出自(  )。
A.《辽史》 B.《宋史》 C.《金史》 D.《元史》
【解析】根据材料“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四等人制”,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不同级别,材料内容体现了元朝时期推行的民族政策,因此该史料应出自《元史》,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元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辽史》《宋史》《金史》无关,排除A、B、C三项。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辽史》记载:“(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巴纳(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宫,其大致内容如下表所示。对“四时捺钵制”理解正确的是(  )。
四时捺钵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五月末—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游猎张鹰
秋捺钵 七月中旬 射鹿、猎虎
冬捺钵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校猎讲武
A.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产物
B.旨在满足统治者的玩乐需求
C.有效巩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D.基于游牧民族政权的特点而设
【解析】材料展示了辽代的四时捺钵制,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契丹统治者的捕鹅、射鹿、猎虎等活动,主要强调保留本民族特色,并非以玩乐为主要目的,也并非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产物,D项正确,A、B两项排除;辽代四时捺钵制没有起到巩固政权长治久安的作用,C项排除。
7.宋人的笔记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二敌(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由此可知,辽、西夏(  )。
A.全面模仿实行北宋所有制度
B.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
C.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D.保持民族特色并兼容汉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二敌(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可知,宋神宗认为,辽和西夏兼营农耕、游牧,“今兼中国之所有”,据此可判断,辽、西夏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不断学习并兼容汉文化,D项正确;“全面模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的信息,排除B项;“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国书”。“国书”模仿汉字,字形方正。西夏用这种文字出版了说明西夏文字音韵、字义、结构的著作,还译成了西夏文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有关西夏文字的出现,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B.使党项民族丧失了独立性
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推动西夏文化的繁荣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夏创制了自己独特的文字,没有使党项民族丧失独立性,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西夏文字是西夏人模仿汉字创制的文字,反映了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也推动了西夏文化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也会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9.下图所示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  )。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员,从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A.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 B.完全采用了汉族统治方式
C.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D.秉持崇文抑武的治国之策
【解析】由《金史》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可以看出,金朝借鉴和采用了中原王朝实行过的尚书省和参知政事等机构和官职,这说明金朝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金朝并未完全采用汉族统治方式,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崇文抑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某史料记载“诸行省之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对行省的“行”字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掌行政权 B.中央派出
C.临时派出 D.行政区划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央政府为了维护中央统治而在地方设的全权机构,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B项正确。A、D两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虽然行省最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但“临时派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1.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内地和西南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这体现了元代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代国家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元朝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无法看出其有效管控了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行政区划,不涉及官僚政治,排除D项。
12.1260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了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
【解析】据材料可知,忽必烈对西藏采取了册封宗教领袖的方式,鉴于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忽必烈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A项正确;忽必烈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践行民族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忽必烈册封各派宗教领袖并不能促进西藏内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西藏开始封建化的信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
元朝形势图
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上面两幅地图,提取两条关于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信息明确,解释合理。提示:可从政局、疆域、民族、边疆管理、行政区划等方面提取信息。)
【答案】 示例
信息一:从民族政权并立向重建大一统转变(或元重建大一统)。
说明:两宋时期,周边存在辽、西夏、金、蒙古等民族政权,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元朝重建了大一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二: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说明:宋代周边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西藏是宣政院辖地,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南、东北等边疆地区也通过行省加强了管理。
信息三: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说明:宋代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周边民族政权并立,中原王朝疆域较隋唐时期有所缩小。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南海诸岛,东北至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信息四: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说明:两宋和元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华文明区,与汉族进一步交融,推动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五: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变化。
说明:宋代在地方设置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则推行行省制度。路不设最高长官,权力分散,效率低下;行省则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大而不专,提高了地方治理效能。(12分,任答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是信息说明题,要求根据两幅地图,提取两条关于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可从政局、疆域、民族交融、边疆管理、地方行政区划等方面提取信息。信息是指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来的信息,说明是指解释信息出现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从政局方面提取信息可以得出,从民族政权并立向重建大一统转变(或元重建大一统)。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存在辽、西夏、金、蒙古等民族政权,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元朝重建了大一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从边疆管理方面提取信息可得出,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可知,宋代由于周边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西藏是宣政院辖地,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南、东北等边疆地区也通过行省加强了管理。从疆域方面提取信息可得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可知,宋代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周边民族政权并立,中原王朝疆域较隋唐时期有所缩小。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南海诸岛,东北至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从民族方面提取信息可得出,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可知,两宋和元朝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时期,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华文明区,与汉族进一步交融,推动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从行政区划方面提取信息可得出,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变化。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可知,宋代在地方设置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则推行行省制度。路不设最高长官,权力分散,效率低下;行省则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大而不专,提高了地方治理效能。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这说明西夏王朝(  )。
A.学习汉族官制文化
B.对外扩张,开拓疆土
C.保留少数民族制度
D.以民族平等政策治国
2.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设祭祀建筑,如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使礼制大备、气象初显,从而为元明清时代京师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唐朝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金朝中都城
3.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宋与金政权的并立
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经济重心南移
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4.元朝行中书省的长官一人兼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路府州县虽与行省有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公务的来往上,而事关路府州县长官前途命运的任免权却操之于中央。这样的规定(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
C.激化了民族矛盾 D.降低了行政效率
5.“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史料应出自(  )。
A.《辽史》 B.《宋史》 C.《金史》 D.《元史》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辽史》记载:“(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巴纳(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行宫,其大致内容如下表所示。对“四时捺钵制”理解正确的是(  )。
四时捺钵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五月末—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游猎张鹰
秋捺钵 七月中旬 射鹿、猎虎
冬捺钵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校猎讲武
A.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产物
B.旨在满足统治者的玩乐需求
C.有效巩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D.基于游牧民族政权的特点而设
7.宋人的笔记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二敌(辽、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农耕),有行国(游牧),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由此可知,辽、西夏(  )。
A.全面模仿实行北宋所有制度
B.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国家
C.已经统一中国,实现了大一统
D.保持民族特色并兼容汉文化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国书”。“国书”模仿汉字,字形方正。西夏用这种文字出版了说明西夏文字音韵、字义、结构的著作,还译成了西夏文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有关西夏文字的出现,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B.使党项民族丧失了独立性
C.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推动西夏文化的繁荣发展
9.下图所示为《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中关于尚书省的记载。这说明金(  )。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一员,从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A.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 B.完全采用了汉族统治方式
C.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D.秉持崇文抑武的治国之策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某史料记载“诸行省之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对行省的“行”字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掌行政权 B.中央派出
C.临时派出 D.行政区划
11.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12.1260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了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图
元朝形势图
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根据上面两幅地图,提取两条关于宋元时期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信息明确,解释合理。提示:可从政局、疆域、民族、边疆管理、行政区划等方面提取信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