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贾湖人( )。
A.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B.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C.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D.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都位于( )。
A.农业发达地区 B.地势平坦区域
C.人口稠密地区 D.大江大河流域
3.“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 D.宋代
4.随着原始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驯化动物,如牛、羊等,畜牧业由此形成。人们通过分工来照顾和繁殖牛、羊等,同时从中获得剩余产品,如奶、羊毛等。这一现象(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推动了部落的形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有利于私有制产生
【拓展提升】
5.下面两幅图片为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文物的图像。这些文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 )。
A.以采集食物谋生 B.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
C.已过上定居生活 D.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6.(改编)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其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 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该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地
7.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人们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距今9000年至4000年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多处水稻遗存。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水稻种子播撒在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形成
D.文献记载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9.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狩猎采集发展到农业生产,经历了漫长的过渡时期。下面是人类利用动植物资源模式变化过程示意图。推动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人口数量的增长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1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和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2.某学者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一些部落首长等利用其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制,使财产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贾湖人( )。
A.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B.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C.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D.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解析】根据材料“驯化型”“77.7%”“82.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栽培驯化型的水稻,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项正确;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知贾湖遗址的先民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知贾湖人的氏族规模如何,排除C项。
2.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都位于( )。
A.农业发达地区 B.地势平坦区域
C.人口稠密地区 D.大江大河流域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都位于大河流域,这些大河流域分别是长江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因此农耕文明较发达,D项正确;A、C两项不是自然条件,排除;世界上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很多,但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却是这四个地区,说明地势平坦不是这些地区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排除B项。
3.“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唐代 D.宋代
【解析】“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这一技术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4.随着原始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驯化动物,如牛、羊等,畜牧业由此形成。人们通过分工来照顾和繁殖牛、羊等,同时从中获得剩余产品,如奶、羊毛等。这一现象(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推动了部落的形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有利于私有制产生
【解析】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获取物资的方式增多,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有利于私有制的产生,D项正确;出现剩余产品会促使阶级形成,而非激化阶级矛盾,排除A项;部落在材料描述的现象之前就出现了,排除B项;剩余产品的出现会导致贫富分化,排除C项。
【拓展提升】
5.下面两幅图片为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文物的图像。这些文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 )。
A.以采集食物谋生 B.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
C.已过上定居生活 D.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解析】据材料可知,农耕与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是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排除A项;中国北方的居住形式以穴居为主,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这些文物无法佐证河姆渡人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
6.(改编)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其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 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该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
A.农业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地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开始农业种植之后,阿布胡赖拉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种植在当地的出现,但农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气候突变,排除B项;虽然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只能说明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并不能说明叙利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排除D项。7.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人们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距今9000年至4000年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多处水稻遗存。历史记载表明,大禹治水时就已将水稻种子播撒在卑湿之地,《诗》《书》等早期文献对“稻”也多有提及。这些发现表明( )。
A.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
C.“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形成
D.文献记载须依靠考古发现来印证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水稻种植是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水稻的种植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排除C项;材料表明原始农业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此可知,食物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实行直接民主”的结论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B项;“注重集体活动”的结论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D项。
9.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土地连种制取代耕地轮荒农作制,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提高了农业产量,因此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农业耕作技术,未涉及农作物种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当时黄河流域一些地方实现一年两熟,不能由此得出当时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劳作方式,排除D项。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狩猎采集发展到农业生产,经历了漫长的过渡时期。下面是人类利用动植物资源模式变化过程示意图。推动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人口数量的增长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解析】根据示意图与“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狩猎采集发展到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畜牧水平的提升都不是这一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11.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和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和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文明进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
12.某学者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之外,也赞誉了其智慧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的优势,故B项错误;“资源匮乏”仅是该学者在论述中国养活众多人口时强调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而非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0%的庞大人口”肯定了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地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一些部落首长等利用其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制,使财产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 (1)信息:出现筑房定居生活;出现原始农业;已会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圈养;会使用火。(4分)
(2)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日益增多,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部落间交换的增多;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茅草屋、可耕地、栅栏、家畜圈、灰坑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制,使财产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概括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