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辛亥革命史稿》中明确地认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国第一个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秋瑾被捕遇害与下列哪次起义有关( )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这表现出民众( )
A.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B.支持辛亥革命
C.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声援北伐战争
3.马英九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后发表感言,曾几度哽咽。孙中山在评价黄花岗起义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此次起义( )
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④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 B.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没有谋划和准备
5.小明同学针对下列历史事件进行学习,由此推断最佳的学习主题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历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发展历程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发展历程
6.下表为1911年宣布独立的省份(部分)。这反映了( )
掌权 革命党 同盟会 原新军 原新军 立宪派 原巡抚
时间 10月23日 10月23日 10月29日 10月31日 11月5日 11月5日
省份 湖南 陕西 山西 云南 浙江 江苏
A.孙中山是革命公认的领袖 B.黄花岗英烈的义薄云天
C.同盟会是革命的坚强领导 D.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7.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主张“不惜诉诸武力干涉”,但几天后,列强领事派代表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转变是因为( )
A.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B.革命发展非常迅猛
C.革命获得列强支持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 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9.近代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④③② B.④②③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10.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革命形势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 )
A.民族工业获迅速发展良机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D.资产阶级的群众基础广泛
11.“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材料表明( )
A.科举制废除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条件 B.辛亥革命直接造成科举制的废除
C.科举制的废除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D.科举制废除与辛亥革命毫无关联
12.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这主要是因为( )
A.革命形势出现了变化 B.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
C.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
(1)材料一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革命政党的纲领。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又被阐述为哪三大主义?
(2)材料二中指出孙中山“连续发动武装起义”,那么使清政府土崩瓦解的起义是什么时间爆发的?
(3)材料三辛亥百年组歌高度赞扬了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其中的“民族丰碑”指的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那么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功绩?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
14.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民族危机深重与国人救亡图存的历史。让国人深感耻辱,又展现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痕迹。
时间 阶层 事件
1840——1842年 中英 鸦片战争
1841年 人民群众 广东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9世纪40年代 地主阶级 提倡“开眼看时间”
1856——1860年 中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
1894——1895年 中日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变法
1898--1900年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中国与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1912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从材料中指出开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
(2)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根据这个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
(3)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与阐述。(观点正确,要带有价值取向,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C D B A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7 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A项正确;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排除B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1911年爆发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武昌起义众心惊,报馆齐张革命声。争向门前探捷报,望平街上路难行……但看某城光复矣,眉飞色舞竟忘餐。”表现出民众支持辛亥革命,对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材料“1911年”时,袁世凯还没有窃取革命果实,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与材料时间“1911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并寿!”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符合题意;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符合题意;④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③武昌起义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依据材料“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可知,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就已经在群众中做了充分的工作,这表明革命党人注重动员群众,争取民意支持,B项正确;武昌起义虽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但不等同于其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的准备情况,不能体现起义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具有一定的谋划和准备,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因此推断最佳的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C项正确;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发展历程,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相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许多省份宣告脱离清朝统治而独立。因此,这表明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独立的省份,没有涉及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地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独立的情况,没有体现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排除B项;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当时独立省份掌权的除了同盟会之外,还有立宪派和旧官僚等多股势力,不足以说明同盟会是革命的坚强领导,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武昌起义后,列强由主张武力干涉转变为严守中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为了维护列强的在华利益,避免革命党人对列强的反抗,列强改变了态度,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重大功绩,不是列强改变态度的原因,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获得列强的支持,说法错误,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列强改变态度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以后……相继宣布独立”可知,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表明清朝统治大势已去,A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广泛发动群众,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无从得出,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袁世凯去世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黄花岗起义发生于1911年;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发生于1900年;旅顺大屠杀发生于1894年;金田起义发生于1851年;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④③②①,D项正确;ABC项排列顺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得人心,革命形势迅速发展,C项正确;武昌起义胜利后与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无直接关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主要是一战忙于战事,民国政府颁布法令等,排除A项;武昌首义的胜利,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排除B项;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无法体现群众基础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和所学可知,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青年军官进入军事学校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A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排除B项;科举制的废除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明科举制废除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据题干“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是因为革命形势出现了变化,其目的已经变成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A项正确; 题干未体现出清朝的土崩瓦解,清王朝灭亡是在1912年,排除B项;武昌起义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3.(1)三大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2)时间:1911年10月10日
(3)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等。
(4)认识: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详解】(1)三大主义:根据材料一是孙中山先生创立的革命政党的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时间:根据材料二中指出孙中山“连续发动武装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据此可知使清政府土崩瓦解的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
(3)功绩:根据材料三,可知辛亥百年组歌高度赞扬了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使民族民主革命成为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据此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14.(1)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
(2)时代背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具体体现在:①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群体国民的觉醒。
(3)例:
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论点:救亡图存运动有利于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论述: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建立军事与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1862年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与军事人才;同时加强边疆与海防建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推动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严重下,维新派想通过改良途径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想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来改革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太强大,维新变法并没有成功,但是保留京师大学堂,与鼓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斗争创立了中华民国与制定临时约法,想通过立宪的形式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社会习俗生活上,在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亚洲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结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中,不断探索救过救民的道路,从技术到政治制度的道路,体现中国人民的勇敢与顽强,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些民族基因让中华民族经久不衰。
观点:列强侵华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论述:1842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加剧了清政府与中国人民的阶级矛盾,1851年爆发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94年,日本趁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1900年八国联军为镇压义和团,入侵北京,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论:列强侵华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升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
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论述: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详解】(1)开启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1840——1842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根据材料“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因此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具体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中国人民觉醒,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
(3)论点: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可以选取“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1898年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911——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都促进我国近代化发展,因此可以得出观点: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推动近代化的历程。围绕当时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论述:论述:围绕观点,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化探索历程对中国影响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建立军事与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1862年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与军事人才;同时加强边疆与海防建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推动教育的发展。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严重下,维新派想通过改良途径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想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来改革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太强大,维新变法并没有成功,但是保留京师大学堂,与鼓励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斗争创立了中华民国与制定临时约法,想通过立宪的形式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社会习俗生活上,在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亚洲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论点: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维新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二者之间关系,因此,可以提炼出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论述:围绕观点,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维新变法对中国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