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2.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
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
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3.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图所示。这种布局( )
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 B.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 D.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4.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居正”,权势不可谓不重,但在一次神宗御书赐辅臣时,冯保侍侧,“立稍倾敧”,皇帝立以饱墨巨笔“掷其所衣大红衫上,淋淳几满。冯珰震惧辟易,江陵亦变色失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 )
A.宦官与外臣关系错综复杂 B.宦官权力极端受制于皇权
C.宦官权重易激化社会矛盾 D.皇权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
5.据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这说明,明朝内阁( )
A.有法定地位可以统率六部 B.是制约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
C.使宦官专政现象日益严重 D.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咨询机构
6.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 )
A.严重削弱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B.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C.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D.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
7.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8.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0.“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该材料反映了某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个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1.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熟拟 诏书由中书省拟定,称熟状拟定,即详拟定稿。皇帝在纸尾批语,御印可其奏。
票拟 内阁学士将各地奏章“用小票墨书”,将拟定之批阅建议并附奏章进呈皇帝裁决。
A.拟票者与皇帝拥有同等权力
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
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
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1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民族气节 B.倡导经世致用
C.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 D.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
二、材料题
1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
——《明史》
材料二: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吴时,万三已死,
——乾隆十二年《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
材料三:沈万三后代情况表
姓名 与沈万三关系 主要事迹 资料来源
沈茂、沈旺 沈万三儿子 洪武初……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为户部员外郎。 《吴江县志》
沈荣 沈万三长子 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 《沈荣甫墓志铭》
沈森 沈万三孙子 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年四十有。 《沈茂卿墓志铭》
——摘编自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等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有关沈万三的争议点并结合上述三则史料对“争议点”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B项正确;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是郑和,排除A项;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C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康熙时期,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和所学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虽然明神宗出现怠政现象,但是内阁发挥了辅政作用,国家也照常运行,C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排除A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朝中央有着明确的机构设置,杂乱无序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的表述太过绝对,材料未涉及这样布局的效果如何,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可知,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分布和管理,相对独立,便于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
C.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故C项错误;
D.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的内容,未体现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万历年间冯保虽权势极重,但无论其权势膨胀到何种程度,在皇权面前,他也是不堪一击的,这说明宦官权力极端受制于皇权,且其权力自始至终是由皇帝给予的,宦官的活动范围必须在皇权所允许范围之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宦官与外臣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排除A项;宦官权重,干预朝政,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宦官制度在明朝的影响,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主要备皇帝顾问,提出建议,审查签收官员奏折,说明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咨询机构,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内阁非法定地位,排除A项;内阁成员非宗室贵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内阁职能,无法反映宦官专政,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A.朱元璋对藩王实行“分封制”,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奸臣,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错误;B.朱元璋对藩王实行“分封制”,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奸臣,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故B正确;C.朱元璋对藩王实行“分封制”,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奸臣,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并不能消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故C错误;D.朱元璋对藩王实行“分封制”,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藩王可以发兵声讨奸臣,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能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故D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给西方留下了友善、慷慨、和平的印象,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给西方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不是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们的和平友善的精神,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没有体现扩大交往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皇帝提高内阁和司礼监宦官的地位,其目的是让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约,以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明代是皇权不断强化时期,选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只是表面现象目的是为了制衡司礼监宦官,以保证皇权独尊,排除C项;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并没有失控,排除B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 C D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洪武十三年罢丞相”“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知,为废丞相、设内阁的明朝,D项正确;西汉、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在唐代由中书省拟定皇帝诏书,此种拟稿叫做熟拟;票拟是内阁大学生批阅各地奏章的建议。不管是熟拟还是票拟,最后都需要皇帝的批示、裁决才能执行,可见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给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把自己比喻成衔木填海的精卫鸟,决心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指的是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故C项错误;材料出自于顾炎武的《精卫》,故D项错误。故选:A。
13.答案:(1)杨慎清廉耿介;是忠实的儒家信徒。
(2)编修《武宗实录》,平定云南地方叛乱;发展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成就斐然;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医药、民俗、动植物和地理方面多有著述。
解析:
14.答案:争议点:据材料一记载,沈万三是明朝人;而据材料二记载则是元朝人。
观点:沈万三是元朝人。
理由:1368年,明朝建立,为洪武元年;据沈万三儿孙年龄可以推测出,在明军平定云南时即1382年,沈万三约百岁左右,不可能发配云南;最大可能是野史笔记把沈万三子孙的事情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明史》的纂修者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
解析: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争议点:根据材料“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可知,据材料一记载,沈万三是明朝人;根据材料“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可知,据材料二记载则是元朝人。观点:沈万三是元朝人。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明朝建立,为洪武元年;根据材料“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可知,据沈万三儿孙年龄可以推测出,在明军平定云南时即1382年,沈万三约百岁左右,不可能发配云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大可能是野史笔记把沈万三子孙的事情附会成了沈万三本人,《明史》的纂修者未加以核实,仅依据某种记载敷衍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随堂测试(含答案解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