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崇实中学2024_2025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75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7课。
5.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作人员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退潮时开启涵洞,销毁的鸦片随海浪被送进大海。”材料反映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虎门销烟 C. 洋务运动 D. 黄海海战
2. 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 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下列是不同条约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的是( )
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 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4. 【时事热点·五首重聚】2023年10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时隔163年后首次与马首重聚圆明园,一起亮相“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与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国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戊戌政变
5.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步从广州向北推进到北京;陆上国家则从西伯利亚向南推进到北京,这种钳形活动掐住了满清王朝。其中“陆上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俄国 D. 日本
6.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7. 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 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 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 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 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8. 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 抵制了外来侵略 B. 传播了西方文化 C. 发展了资本主义 D. 维护了清朝统治
9. 如下表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书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章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第二章西方势力东亚 第三章洋务与维新 第四章沉没的“高升” 第五章 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第六章 中国陆军的惨败 第七章 威海卫悲歌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 《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D. 《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10.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 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1.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印刷精美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2.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由此他强调的是( )
A. 洋务运动的先进性 B. 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 共和革命的紧迫性 D. 文化革新的时代性
13.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 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C.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D.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14.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15. 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B. 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人口的多少影响战争的结局 D. 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2分,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3)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在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跟哪一文献有关?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7. 【原创】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凡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二、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六、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材料四 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并概括材料中的三项条约内容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在中国出现的现象。
(3)【学科素养·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如何理解“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这句话。
(4)【学科素养·家国情怀】据材料四指出,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
18. 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下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2)【跨学科地理】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示意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3)因果联系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75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7课。
5.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作人员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退潮时开启涵洞,销毁的鸦片随海浪被送进大海。”材料反映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虎门销烟 C. 洋务运动 D. 黄海海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作人员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退潮时开启涵洞,销毁的鸦片随海浪被送进大海。”可知,此举是在销毁鸦片,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B项正确;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C项;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鸦片战争未涉及领海问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但这不是战争的主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下列是不同条约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的是( )
A.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因而反映扩大中国市场要求的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的条款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B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无法体现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排除A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是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不能体现题干观点,排除C项;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中的有关原则规定,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这也不能体现题干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 【时事热点·五首重聚】2023年10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时隔163年后首次与马首重聚圆明园,一起亮相“五首重聚·故园新语”圆明园兽首铜像特别展览。与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国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戊戌政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与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国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并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并火烧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使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B项正确;鸦片战争侵略者未进入北京,不涉及圆明园文物的大量流失,排除A项;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抢劫了旅顺,但没有抢劫圆明园,排除C项;戊戌政变是指慈禧太后为了扼杀维新变法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不涉及圆明园文物的流失,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步从广州向北推进到北京;陆上国家则从西伯利亚向南推进到北京,这种钳形活动掐住了满清王朝。其中“陆上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俄国 D. 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19世纪中期……陆上国家从西伯利亚向南推进到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国家”指是俄国。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C项正确;美国与俄国都是英法联军的帮凶,但它不是从西伯利亚推进,排除A项;法国属于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排除B项;日本此时尚未明治维新,不具备参与侵略的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
6.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7. 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 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 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 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 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汉阳枪炮厂的建厂时间和建厂官员及主要产品,主要产品均为各种武器,说明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各厂制造近代武器的内容,且建厂官员为洋务派,没有涉及维新派和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的信息,排除BC项;材料仅反映了洋务派制造近代化武器,没有体现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8. 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 抵制了外来侵略 B. 传播了西方文化 C. 发展了资本主义 D. 维护了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9. 如下表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书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章东亚的火药桶:朝鲜 第二章西方势力在东亚 第三章洋务与维新 第四章沉没的“高升” 第五章 黄海悲歌:不沉的“致远” 第六章 中国陆军的惨败 第七章 威海卫悲歌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C. 《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D. 《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目录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A项;“天朝的崩溃”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瓦德西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 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外国资本议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说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B项正确;题干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的信息,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侵华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印刷精美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了学会,创办报刊,这些活动宣传了维新思想,开启了民智,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维新派的报刊并不是通俗性报刊,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时务报》发行的数量,并不是因为制作精美,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报纸市场的需求极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梁启超曾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由此他强调的是( )
A. 洋务运动的先进性 B. 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 共和革命的紧迫性 D. 文化革新的时代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信息“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可知梁启超认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只单纯的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强调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与其他变革的对比,因此不能证明洋务运动的先进性,排除A项;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 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C.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D.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但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的影响,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 阶级基础 B. 斗争方式 C. 失败原因 D. 斗争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基础都是农民阶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都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 近代前期,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国力的大小决定战争的胜负 B. 武器装备先进与否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人口的多少影响战争的结局 D. 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因此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D项正确;清政府国力衰弱是中国对外战争失败原因之一,不是实质问题,排除A项;人口多少和器装备先进与否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排除B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2分,共4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3)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在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跟哪一文献有关?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1)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对外贸易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和纺织工业用品等。
(3)《天朝田亩制度》。
(4)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得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列强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使命:根据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近代化。理解: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可以得出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增加,根据材料“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可以得出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可得出,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和纺织工业用品等。
【小问3详解】
文献:依据材料“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可得出跟《天朝田亩制度》有关。
【小问4详解】
影响: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得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列强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7. 【原创】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凡十三款,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二、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六、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
——摘编自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材料四 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并概括材料中的三项条约内容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在中国出现的现象。
(3)【学科素养·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如何理解“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这句话。
(4)【学科素养·家国情怀】据材料四指出,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
【答案】(1)条约名称:《南京条约》。危害: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2)现象: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3)时间:1901年。理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二、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割让香港岛。
危害: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材料一“割让香港(注:实为香港岛),听英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根据材料一“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小问2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二“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可知,列强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小问3详解】
时间:根据材料三“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廷之上,是指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朝廷。
【小问4详解】
做法:根据材料四“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可知,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是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18. 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下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2)【跨学科地理】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示意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3)因果联系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结合汉阳铁厂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推荐厂址:甲。理由:离煤矿、铁矿近,便于获取资源;临近道路,交通运输条件较好;靠近城镇,方便招募劳动力;等。(任答两点即可)
(3)原因:汉阳靠近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4)认识: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一“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为培养技术人才选派留美学生。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小问2详解】
推荐厂址:根据材料二“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示意图可选择甲为厂址。理由: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交通和劳动力等因素进行考虑,如:离煤矿、铁矿近,便于获取资源;临近道路,交通运输条件较好;靠近城镇,方便招募劳动力;等。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是汉阳靠近总督府所在地,便于政府的控制。
【小问4详解】
认识:根据材料三“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近代化的特点、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中国近代化起步艰难,受到封建官僚主义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19世纪90年代。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观点: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论述: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亡。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以世纪、年代的方式呈现为19世纪90年代。
【小问2详解】
小论文:根据材料表格信息,选择两个历史事件,分析归纳两者之间的联系,确定出相应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选择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拟定观点为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论述如下: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觉醒,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救亡图存,严复提出“救亡”口号以唤醒更多人的危亡意识,拯救民族危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崇实中学2024_2025上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