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春秋战国至清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图中变化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对中华文化发展没有贡献
B.宋朝以后文化发展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明朝南方人才比北方人才更受统治者的青睐
D.清朝江浙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开始超越中原
2.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3.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4.如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 唐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唐不识字,而罄家产为骧交当时秀彦。及延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5.福建晋江是著名的侨乡,每年都能收到大量的侨汇,当地还有不少闲置房屋和闲散劳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晋江很多公社在1979年派出党委成员到广交会接洽业务,共签订71份来料加工合同。很多侨属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一改过去“嫁侨吃侨,乐逍遥”的陋习。晋江的做法表明当地( )
A.实行包产到户成效显著 B.因地制宜解放发展生产力
C.利用特区优势谋求发展 D.政企分开的原则得到贯彻
6.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他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的这一主张( )
A.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C.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D.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7.元朝长期停止科举考试且实行四等人制: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汉族人民又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历来以天下为己任的儒生的地位仅在乞丐之上,这一政策带来的客观影响是( )
A.加剧民族矛盾 B.市民阶层壮大
C.削弱中央集权 D.促进元曲发展
8.宋朝商人人数增多,资金雄厚,开封城中,坊郭户的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李覯在《富国策》中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同时商人可以入仕,致使官商一体。材料反映出宋朝(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C.传统社会出现新变化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9.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10.小麦原本以中国北方为主要栽培地区,北宋末南宋初,南方对小麦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南方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得到刺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政治局势发生较大变动
C.稻麦复种制度的推广 D.海外贸易发达需求量大
11.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12.东京依汴水建城,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东京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与珍珠。材料表明( )
A.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C.东京商业气息浓厚 D.交通决定经济的发展
13.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宋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转变
C.理学思想极大促进科技发展 D.朱熹“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14.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阳刚奔放,如图1。而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像当时的画家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时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如图2。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
A.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现实 B.文人画追求写意的艺术风格
C.艺术创作呈现主观化趋势 D.理学兴起推动了绘画的发展
1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纳儒道思想
C.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D.金朝建立后保持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16.郭守敬主持制订的《授时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历法。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能制订如此先进历法的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 )
A.对西方知识的全面了解 B.国家统一和版图辽阔
C.郭守敬个人的学术造诣 D.天文观测设备的齐全
17.北宋初年,在全国各地设立榷酒机构,实行对酒的官营垄断政策。此后,榷酒机构逐渐废弛,到宋神宗时,将全国各州、县、镇市的官员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这一做法( )
A.推动了“重农抑商”的废弛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适应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满足了民众对酒的需求
18.下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C.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D.州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
二、论述题
19.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又名幽云十六州)按约定割给契丹,对华北政治地理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燕云十六州——民族交融的桥梁?
政权争夺的要地?
材料一:
材料二:夷狄自古为寇,则多自云中、雁门,未尝有自渔阳、上谷而至者,昔自石晋制弃契丹,以此控制我朝……愚谓天下视燕为北门,失幽蓟五州之地,则天下常不安。——摘自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诏文武众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州县),惟酒税赴上京,归于朝廷……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摘自《辽史》
燕云十六州的得失是宋与辽的焦点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材料题
20.宋太祖曾问宰相赵普:“唐室祸源在诸侯难制,何术以革之?”赵普回答:“列郡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则无虞。”为此,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A.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B.地方精锐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C.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 D.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并不统兵
21.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 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 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并说明其主要思想。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 300多万户,人口1000多万
北宋中叶 北方诸路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380万口
北宋末年 2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人口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
23.[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
材料一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宋朝官职及俸禄简介》
材料二
清雍正帝登基后,火耗(地方政府从老百姓手中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整锭大银送交国库,熔铸过程中会有损耗,为了弥补这部分损耗所征收的附加费就是“火耗”)以及由其衍生的贪腐问题已经成为了事关王朝兴衰的隐患。面对这个问题,雍正帝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站在政治正确的道德制高点,一刀切废止火耗。而是推出了“火耗归公”和“养廉银”一揽子改革方案:雍正帝承认火耗的收取有一定合理性,给予火耗合法身份,同时规范征管,将火耗征收权由州县上收到省里,一部分用来弥补以前的亏空,一部分用来给官员们发放养廉银,补贴他们的生活。……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实施后,官员的合法收入已经可以满足需要,收受规礼自然就少了最重要的借口。
—《雍正的养廉银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官职及俸禄的特点。
(2)宋朝文官待遇优厚,清雍正帝高薪养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两者分别进行评析。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
——摘自《宋史》卷第一百八十六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哪个民族政权之间,并给出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上述民族政权贸易交往发生的变化;指出北宋“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的考量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同时教育水平也超过北方,使南方人才的比重逐渐超过北方。所以宋朝以后文化发展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B项正确;“没有贡献”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A项;明朝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人才比重,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南方人才比北方人才更受统治者青睐,题干信息没有统治者的对人才的态度,排除C项;从示意图可知,在宋代已经进入江浙文化中心时代,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开始超越中原”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宋代有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议,按照诏书的规定,对由于家贫而将家中的孩子卖给有钱人家当奴婢的情况,政府会代为赎回,这就导致民间不敢买卖人口,结果是贫穷的人有的都难以生存,所以希望皇帝能允许人口买卖继续存在,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上述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中注重通过政策调整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故选A项;题干是肯定了贫富分化的现实,而不是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排除B项;题干所述并未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了政策调整,排除C项;题干所述并未遏制贫富分化,而是承认了贫富分化的现实,所以也就谈不上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宋史·许骧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许骧的父亲唐原本是商人,但他希望儿子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不再从事商业活动,转而支持儿子读书求学。最终,许骧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官职。这反映出宋代社会中,商人家庭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社会阶层的上升,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因此,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商人家庭中出身的许骧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仅据此不能说明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项;许骧能够进入官僚体系,并非因为其是商人,而是因为其通过了科举考试,所以材料不能说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科举考试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才学,所以材料不能反映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当地还有不少闲置房屋和闲散劳动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晋江很多公社在1979年派出党委成员到广交会接洽业务,共签订71份来料加工合同。很多侨属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可知,改革开放后,晋江地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从而使得侨属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这些措施表明当地在因地制宜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项正确;包产到户主要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排除A项;福建晋江并不是经济特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国企中实行的政企分开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吃饭喝水是人生存的自然需求,但是要求食物的美味则是人的过分要求和欲望,因此他认为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这一主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B项正确。这一主张并不能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主义观,故排除C项;朱熹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宣扬禁欲思想,而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故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四等人制度下,儒生地位受到压制,这使得知识分子仕途无望,进而转向文学创作,推动元曲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儒生的影响,且民族矛盾是直接影响,不是客观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所述内容不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根据其社会即存在农耕民族又存在游牧民族的社会现实,采取“南北面官制”,以“因俗而治”为原则,实行“南北分治”从而建立一套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A项正确;“推行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四时捺钵制度”是辽朝的行宫制度,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是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这说明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行省是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未涉及行省的权力,无法得出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的认识,排除B项;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对边疆和内地治理实行同样的政策,材料中没有元朝边疆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因此东京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与珍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东京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气息浓厚,C项正确;材料中没表现宋朝的海外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只表现出东京地区的贸易情况,不能得出宋朝的“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结论,排除B项;“交通决定经济的发展”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选D项。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主流价值观没有变化,排除B;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C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权守着半壁江山,偏安江南,与夏圭的山水画中的"残山剩水"的意境非常相似,所以说,这种绘画特点体现了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选A项。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都注重写意,这一特点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山水画均体现主观化的倾向,这不是变化,排除C项,山水画的写意风格与理学强调心性和气节有相通之处,南宋和北宋的绘画均有写意特点,但是绘画特点从气势恢宏到渲染恬淡特点的转变是受政局动荡影响导致的,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对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是对三大发明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客观条件主要取决于”可知,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榷酒机构逐渐废弛……酒坊全部包给民户,还实行了招标竞标的“实封投状法”可推知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正确。
18.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实行的是路一州(府)一县三级制,所以①处是路,②处是府州军监;在路一级,权力被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划分所以③处是转运司;州(府)一级设置了通判对知州或知府进行制衡,所以④处是通判,C项正确;北宋没有设置郡守,排除AB项;参知政事是中央的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示例史地视野中的燕云十六州从地理角度看,燕云十六州西邻黄河,背靠蒙古高原,东接辽东半岛,扼守燕山和太行山的长城一线,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同时,燕云十六州位于传统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也是汉族抵御游牧民族冲击的关隘城市。
从历史角度看,后晋石敬瑭出于一己之私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不仅导致政治地理格局的变革,而且对辽宋两个政权产生了不同影响。契丹在获得这一地区之后,由单纯游牧政权逐步发展为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进行椎场贸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政治上实行南北面官制,由南面官管理这一地区,并设“南京”作为“捺钵”之一,恢复科举,吸收汉族人才,大大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对契丹(辽)来说,燕云十六州是民族交流的桥梁,国家富强的基石。
中原的汉族政权在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北面门户洞开,国防安全和农耕经济面临游牧民族的直接威胁。北宋政权在军事收复这一地区失败后,被迫采取和议方式维护安定,客观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加剧“三冗两积”局面。同时,燕云十六州的长期未收复也冲击了北宋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和对周边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审设问引言——燕云十六州的得失是宋与辽的焦点问题;限定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要求——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围绕材料主题及设问引言,立足材料提炼史地信息,结合所学深化“认识”。
第二步,读材料 史地信息
燕云十六州形势图 燕云十六州西邻黄河,背靠蒙古高原,东接辽东半岛,扼守燕山和太行山的长城一线,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大部分州城位于传统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
宋辽在燕云地区的榷场分布 宋辽在燕云地区各自管辖区城内多设榷场、税场,军事驻防与经济交流并行
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控制了长城一线重要关隘,可以直接出兵华北平原,而宋朝的北境则无险可守
《辽史》 契丹用汉制、汉礼、汉人管理燕云十六州,劝课农桑,发展经济,民族交融及封建化程度加速,实力明显增强
第三步,联所学结合以上信息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地理格局变革及燕云十六州对契丹(辽)、宋两个政权的不同影响等角度思考,如契丹(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的发展态势、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失败后被迫采取守势的不利影响。
20.答案:C
解析:
21.答案:(1)背景: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具体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
集大成者:朱熹。 思想: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解析:
22.答案:(1)户数多增长快,人口多增长快;南方户数、人口超过北方。
(2)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分开;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级扩大。
解析:(1)由材料一图表可知,北宋人口户数多增长快,人口多增长快;南方户数、人口超过北方。
(2)表现:据材料“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可知,商业城市众多;根据“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可知,城市数量剧增;根据“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可知,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根据“交子”、“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可知,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不分,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级扩大这些方面来答。
23.答案:[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
(1)特点: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官位决定俸禄,“差遣”及“职”决定实际权力;部门彼此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2)评析:宋朝吸取前朝武将专权教训,重文轻武,给予文官以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虽有利于中央集权社会稳定,但导致冗官冗费,国家财政吃紧,百姓负担沉重。而雍正帝根据实际情况,将“火耗归公”和高薪养廉合法化,相对减轻老百姓经济负担,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贪腐现象也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存在,雍正帝不可能杜绝官场的腐败。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可知,设官分职,官职分离; 根据材料“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可知,任非其官;根据材料“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可知,彼此牵制。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 评析:从背景和影响上看,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待遇优厚,有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但是实行官职差遣制度,降低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雍正帝承认火耗的收取有一定合理性,给予火耗合法身份,同时规范征管,将火耗征收权由州县上收到省里,一部分用来弥补以前的亏空,一部分用来给官员们发放养廉银,补贴他们的生活”可知,雍正帝将地方上收取的火耗收归中央,实行火耗归公,规范征管,用火耗弥补亏空,发放养廉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而且火耗归公给予了征收火耗的合法性,增加了百姓负担。
24.答案:(1)辽或契丹建立的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
(2)变化: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
因素: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维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弥补双方物资不足。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由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及所学可得出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由材料“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及所学可得出雄州、霸州、安肃位于宋辽边界附近;由材料“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及所学可得出宋辽和议发生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综上分析可知,“互相市易”发生在北宋与辽之间。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二年,令雄、霸州、安肃军置三榷场,北商趋他路者,勿与为市。”可得出最初没有正式场所和管理机构、时开时闭,到设置管理机构和固定场所。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可得出边地稳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由材料“景德初,复通好,请商贾即新城贸易。诏北商赍物货至境上则许之。”及所学可得出护双方友好关系(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停战议和);由材料“遣都官员外郎孔揆等乘传诣三榷场,与转运使刘综并所在长吏平互市物价,稍优其直予之。”及所学可得出弥补双方物资不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