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单选题
1.乾隆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要求严查重判,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刻意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 )
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
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
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
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2.忠州(今重庆忠县)人秦良玉是明朝著名女将,自幼深受“执干戈以卫社稷”庭训的影响,承袭石柱宣抚使后,重视家规建设,要求子孙做到“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激劝”。秦氏家规教育出了满门忠烈,秦良玉一家兄弟子侄前后七人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这反映古代家训( )
A.有效实现民众教化 B.有效加强君主专制
C.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D.理学核心渗透其中
3.明中后期,地主、文人、士子经商的现象日渐增多,他们儒贾兼业,并不以经商而降低身份……而一般的商人们,也常常凭借资财科举捐纳,跻身于官僚行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科举制度弊端日益严重
C.抑商观念受到现实冲击 D.商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4.“这个紧凑的小班子能迅速作出决定、提供快捷咨询且高度保密。由于效率卓著,它在战事结束后仍保存下来……”。据此判断,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尚书台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军机处
5.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6.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茶叶棉花开始种植
②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③财源倚重外贸税收
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8.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表,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来源较丰富
C.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D.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
9.据研究,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清代中期这一变化( )
A.导致传统的社会结构解体 B.体现长途贸易推动资本集中
C.推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0.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 )
A.格物致知 B.实践为先 C.经世致用 D.援儒入佛
11.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12.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13.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 )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 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14.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 )
A.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B.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社会危机逐渐凸显
16.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7.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18.顾炎武严厉批判魏末正始(240—248年)名士,认为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这说明顾炎武意在( )
A.否定魏晋玄学崇尚空谈 B.捍卫传统儒家三纲五常
C.重实践以恢复明朝统治 D.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
二、论述题
19.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1525—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三、材料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北边陲的军事胜利,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终被贯通,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汉政府“自敦煌西质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从而保护中西商贸往来。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材料二 唐代的帝国版图较之前朝有了很大扩展,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唐政府对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极为重视……唐时期的海外贸易主要来自东、南两个方向,与唐交易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新罗、南海诸岛国、印度、斯里兰卡、大食(阿拉伯)、波斯等。唐政府规定,蕃商不能轻易上岸、随便交易,每至各道,必须奏报,这些都由蕃长负责。市舶使通过蕃长对蕃商的货物逐一检查登记,即然后依据法令抽税或禁止没收违禁的货物……唐王朝允许蕃商在中国内地自由定居、营业,并且在蕃商较多的城市划出一个固定区域——蕃坊,依照其本国法律和习俗进行管理。唐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除此之外,唐律还保护蕃商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材料三 清政府在允许海外贸易的同时,又制定出许多限制出海贸易的条例。诸如对出海贸易的货物作了具体规定,粮食、兵器、木板、铁器、火药、土硝、硫磺、水酒等都被视为是违禁品;严禁将船只卖与外国人,“如将船卖给外国人,造船人与卖船人皆立斩。”……出洋人员要随时受到严格稽查,禁止民人留居国外,有违者,“解回立斩”;清政府还规定渔船不得海外行商,“渔船出洋,不许装载米酒,进口亦不许装载货物,违者严加治罪。”
——张松《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立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但外销数量有限。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洲,只是数量有限。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的政治性地位下降。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介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茶叶贸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叶商帮。于是,外销茶商迅速崛起,内销及边销茶商力量也得以快速壮大。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
——摘编自刘业翔、章传政《明清时期茶叶商帮的诞生》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满足了茶叶市场需求,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帮群体产生条件及其异同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材料二:明清江南市镇数量和跨度变化
名称 面积km2 明市镇数 跨度 清前期市镇数 跨度 清后期市镇数 跨度
应天 7200 36 200 — — — —
苏州 5100 81 62.96 103 49.51 147 34.69
太仓 3300 14 235.71 41 80.49 77 42.86
松江 4200 62 67.74 96 43.75 235 17.87
常州 8700 81 107.41 — — — —
镇江 4200 14 300 — — — —
太平 3600 39 92.31 — — — —
宁国 10500 18 583.33 — — — —
池州 8700 24 362.5 — — — —
徽州 9600 11 872.73 — — — —
杭州 6300 40 157.5 85 74.12 — —
嘉兴 3900 42 92.86 28 139.29 — —
湖州 5400 22 245.45 22 245.45 — —
绍兴 9300 50 186 — —
宁波 4500 38 118.42 — — — —
金华 6900 69 100 — — — —
注:市镇跨度=面积/市镇数量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镇密度及其人口结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华北商业城镇的空间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更名田的前身是明代藩王、勋戚的田产。经过战火,明代“宗室故绝,而房地故在”,于是,自顺治元年起,清政府便对这部分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但是这些田地正式改为“更名由”则是始于康熙八年。《清康熙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免其变价,给予原种之人”“与民田一例纳粮”。由此可见,原属于明代藩王的被清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交由民众种植,并且与普通民田同等纳税,虽然由官田变为真正的民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耕种“更名田”的民众并未受到更多的剥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陈支平《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理由。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 出处
嘉祐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 《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 《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叫魂案源于浙江德清乡下的沈姓农夫,他要求石匠将写有人名的符粘在桥桩上,然后用锤子砸此符以泄私愤。石匠揭发检举了农夫,最后县衙将其抓捕。乾隆年间小小的叫魂案将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众生相、官场套路和官僚体制特色描绘得详实生动。对于乾隆,他担心的是汉人是否真的接受了满人统治,加上江浙一带是以前反清复明的根据地,叫魂案正好给了他整肃朝纲的机会,通过直接督办此案来斥责、罢免他不喜欢的官员,从而强化君权。而地方官起初对叫魂案多以息事宁人处理,但随着皇帝的重视,在上级压力下地方官为了迎合上级便纵容、鼓励部下制造冤假错案,以显示忠心与政绩,官场腐败,司法混乱。乾隆身边的军机大臣凭借丰富的政治阅历不信真有强大的敌对势力,他们不想社会与朝廷由此混乱,但又不得不配合皇帝,所以假装积极配合,实际上劝皇帝收手。军机大臣不惜设法规劝皇帝的同时还要给他留足面子,煞费苦心,体现出东方式的柔性约束。盛世繁华下危机四伏,小小的案件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而官员与皇帝的博弈也暂时维持安稳。故此题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A.“有效实现民众教化”夸大了家训的作用,排除;B.本题主旨为“家训与理学思想”,而“有效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而“扩大社会统治C.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根据材料“崇祖德,守邱墓;重家塾,敦人伦;守恒业,正心术;端风俗,示激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家训强调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儒家核心理念,并且体现“正心术”的理学特色,这说明理学核心--儒家价值观渗透其中,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中国)。据材料“地主、文人、士子经商的现象日渐增多,他们儒贾兼业,并不以经商而降低身份……而一般的商人们,也常常凭借资财科举捐纳,跻身于官僚行列”,可知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抑商观念受到现实冲击,C项正确;“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地主、文人、士子经商的现象日渐增多,不是强调科举制的弊端严重,排除B项;材料为体现商人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小班子”“高度保密”“在战事结束后仍保存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处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在西北军务结束之后保留下来,因此“它”指的是军机处,D项正确;尚书台、政事堂并未因为军务设立,排除A、B项;枢密院与材料“紧凑的小班子能迅速作出决定、提供快捷咨询且高度保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由材料“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的记载,土司必须定期贡马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可以看出朝廷的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土司的管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对吐司的管理仅为西南地区,未涉及到其他地区民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陆边疆一体化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棉花在宋朝就已经种植,故1错误;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发展,故②正确;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是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财源倚重外贸税收并不是明清时期的巨大变化,故③错误;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可知,西方航海业和中国航海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为了拓展市场而是宣扬国威,必然难以持久,而西方的航海家们则以经济目的为主,有更为持久的动力,C项正确;中国人并不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郑和就是一个例子,排除A项;中国政府之所以不能持久的支持远洋航线,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眼里这样是不值得的,根源还在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上,排除B项;就郑和与西方航海的技术上比较,西方并没有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可知,从1430年至1621年,明朝时期的实物收入明朝下降,白银收入明显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及赋税制度改革有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白银货币化程度提高,与税收种类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发现出现新高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数量更多,更丰厚,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并未解体,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长途贸易对资本集中的影响,排除B项;明代后期,白银已经成为流通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阮元在解释“学而时习之”时提到“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不仅要诵读和理解,还要亲自去实践,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完整。在解释“吾道一以贯之”时,他说“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这句话进一步指出孔子的道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纯文学的教育,他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这种道,这体现了对实践的重视,B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来获取知识,虽然与学习和理解有关,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能够应用于实际,为社会所用,更侧重于学问的实用性,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排除C项;选项与阮元的解释没有直接联系,阮元并没有提到要将儒家思想引入佛教,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到,王阳明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先知先觉,也不在于全知全能,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故选D项。A项“加强道德修养”从材料无法推知,排除;B项”为底层民众服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1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和清朝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且南下征服了中原,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D项正确;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北魏符合模式二,但是其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北魏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晚期的统治危机。直隶地区是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地区,图中反映了清代直隶地区耕地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总体减少,说明这期间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清代社会危机逐渐凸显,D项正确。高产作物的种植在材料中无法推导出来,A项错误;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应该是指产出效益增长,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由人地矛盾突出无法直接得出经济发展停滞,C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科学的发展。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因此A选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因此B选项错误;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因此D选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可知,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体现“厚往薄来”的原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明朝为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朝贡贸易范围小、数量少,对于自然经济冲击不大,排除B项;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且范围小、数量少,在促进商品经济方面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魏晋名士的空谈,认为他们的不作为导致亡国,且民失教化,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士人应多关注现实,有所作为,D项正确;非定魏晋空谈只是表象,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顾炎武批判封建礼教,并非捍卫,排除B项;顾炎武生活于明末清初,材料并未说明当时明朝统治是否失去,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示例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失去活力,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多元选择。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士农工商只要立足本业,尽心尽力,就会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有利于塑造积极进取的人格。李时珍、宋应星科举不第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分别致力于古代医学、工艺学的相关研究,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居正科举入仕,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锐意改革,革除弊政,推动国家发展,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利国利民。当今,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立足自身,以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作答时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时代背景,对王阳明的认识进行论述。从程朱理学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等角度论述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影响的角度论述。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结合李时珍的主要成就,从推动古代医药学发展的角度论述结合张居正的主要成就,从推动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结合宋应星的主要活动,从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论述。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认识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答案:(1)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交往;西北边陲军事胜利,保障了商路畅通;政府重视与支持;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奠定物质基础。
(2)特点: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政策开明;设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理;海陆交通并举;对外贸易范围广,以周边国家为主。
(3)影响:初期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文化交流,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迟滞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必答积极、消极两面)
解析:
21.答案:(1)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海外贸易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长途贸易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据材料“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可以得出条件一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可以得出条件二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据材料“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可以得出条件三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据材料“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可以得出条件四海外贸易的扩展;条件五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得出条件六长途昏:据材料“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易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据材料“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固定的经营区域,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可以得出影响一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据材料“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得出影响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可以得出影响三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据材料“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可以得出影响四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
22.答案:(1)特点:大的商业城镇多分布于河流和运河沿线;流通枢纽城市主要分布于运河沿线;山东较高层级的商业城镇多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河南较高层级的商业城镇则主要分布于黄河沿线。
(2)表现:市镇数量增加;市镇密度不断增大。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交通条件良好;明朝中叶以来,江南棉纺织业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江南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政治统一、社会稳定。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大的商业城镇多分布于河流和运河沿线;流通枢纽城市主要分布于运河沿线;山东较高层级的商业城镇多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河南较高层级的商业城镇则主要分布于黄河沿线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明清江南市镇数量和跨度变化”可知,市镇数量增加,而且市镇密度不断增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交通条件良好;明朝中叶以来,江南棉纺织业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与发展;江南地区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23.答案:(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明代藩王的大量土地荒芜;战争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原有土地;清政府对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
(2)补充:清代国家统一逐渐完成。
理由:清代国家统一逐渐完成,清王朝统治趋于稳定,这为“更名田”等社会经济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清代更名田的前身是明代藩王、勋戚的田产。经过战火,明代“宗室故绝,而房地故在”可得出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明代藩王的大量土地荒芜;战争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原有土地;根据材料“自顺治元年起,清政府便对这部分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可得出清政府对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军入关后,国家统一逐渐完成,清王朝统治也趋于稳定,这也为“更名田”等社会经济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因而可以补充一条历史背景为清代国家统一逐渐完成。
24.答案:从材料二看,《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范仲淹1052年去世,《水浒传》中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
从材料三看,《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据《明史》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明朝的地理名词出现在了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中。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但小说存在虚构、夸大等艺术加工成分,不能等同于史实,使用时应与其它史料印证。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史料价值:由材料二中“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可知,嘉祐三年为1058年;由材料一中“范仲淹(989—1052年)”可知,范仲淹的去世年份为1052年;而材料一中《水浒传》的内容中却出现1058年(嘉祐三年)仁宗与范仲淹议事,所以《水浒传》存在时间错误。由材料三中“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可知,东昌府设立于明洪武初年;而材料一中出现“卢员外攻打东昌府”,所以《水浒传》存在地理名词错误。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相关理论和宋明时代背景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水浒传》作为成书于明代、以宋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明两朝的社会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2025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