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界近代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逐渐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早期英国商人的融资主要靠师徒、亲戚、朋友、同事等亲朋关系的借贷。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指出英国商人家庭的教育内容,并分析英国商人家庭重视教育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对“走向整体的世界”进行单元复习时,自主提出问题,编制问题清单,并进行主题研究。
问题清单 ①新航路开辟发生在 15 世纪末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②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基督教会、王室分别出于什么目的支持新航路的开辟? ③新航路开辟的主观优势有哪些 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分别开辟了怎样的新航路 ⑤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是如何开辟的,有什么影响 ⑥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特点是什么 ⑦全球航路的开辟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影响是什么 ⑧传统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具体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9早期殖民扩张如何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1)以合适的角度对“问题清单”进行归类;选取其中一个角度,为“问题清单”补充一条内容。
(2)结合“问题清单”,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相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殖民统治与非洲传染病传播】
材料一:欧洲殖民征服打破了非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15世纪起,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开始向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在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期间,欧洲、北非、南亚的殖民者和商人将麻疹、水痘、肺结核和梅毒等传染病带到非洲各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
在殖民统治下,非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变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制劳动以及公路和铁路交通使得非洲民众的流动更为频繁,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
材料二:面对殖民地城镇的传染病问题,殖民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欧洲白人的健康。殖民地政府为此推行种族隔离措施,并且全面干预城镇中的非洲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亚洲人和非洲人成为殖民政府防疫措施的针对目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对欧洲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为此,殖民政府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意图通过这种防疫措施,强化殖民城镇中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
——摘编自李鹏涛《殖民统治加剧非洲传染病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殖民地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殖民者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并予以评价。
4.英、美两国的《权利法案》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威廉签署了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权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会内演说、讨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会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并正式命名为《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权利法案》作为美国的宪法修正案,更侧重于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首先,第一条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得立法的事项来保护公民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请愿权等这有利于立法者时刻反思自己的权力界限;其次,第三至八条修正案通过赋予公民宪法上的程序性权利来维护其正义和公平。
——摘自张凌飞《浅析〈权利法案〉对美国立法权的限制》
完成下列的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权利宣言》所体现的基本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权利法案》保护公民权利的特点及主要方式。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简述美国约束立法机关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部《权利法案》对世界各国实践依法治国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的圈地运动期间,几乎所有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在已圈占的或正在圈占的土地上取得的,土地圈占是资本主义方式的土地改革。耕地在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据估计,在1750—1800年之间农业单产提高了1/3。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所有这些农业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即形成了所谓的农业革命。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张彦虎靳乐山《从英国圈地运动看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摸农业技术的底。搞农业不学技术不行了。”1959年,毛泽东在一篇《党内通信》中写道: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议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作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1958年12月,毛泽东根据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八字宪法”,即以深耕为中心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农业增产的技术手段上的偏颇。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校并开设了实用型农技课程,加上农村工业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以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面向乡村的科技知识推广等。
——摘编自石培玲周雨琳《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业技术发展基本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基本思想,并分析中国与英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之处。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城的首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735年,到公元前100年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城下水道系统。每一下水道系统都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前者由政府出资修建,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后者包括家庭分支下水道和公共分支下水道。家庭分支下水道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或经营的小商店等内部修建,并通过政府修建的公共分支下水道与主下水道相连。大法官发布法令“禁止使用强制力来阻止在国有土地上修建下水道”,主下水道或公共分支下水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由监察官以公共名义进行维护。家庭分支下水道则由公民个人负责维护,但大法官发布法令保护“这些下水系统的清理和维修”。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840年代,让工业与生活废水从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被伦敦市政当局视为最快速、廉价的垃圾清理方式,当时每天约有250吨垃圾通过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1858年夏,天气异常干旱,泰晤士河水位下降、河面垃圾横行,成为一条恐怖的臭水河。恶臭随即弥漫伦敦城。
社会各界意识到,“改建下水道出水口是最迫在眉睫的卫生难题”。议会拨款300万英镑用于建设远离市中心的下游下水道排放口,使泰晤士河伦敦段避免了被垃圾涌入的命运。到1887年,下水道排水口处修建起了沉淀水渠,用于分离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液体垃圾由化学家稀释气味,固体垃圾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此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19世纪末,伦敦市开始从生态观念出发,为下水道排水口配备分析化学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恢复水中生态。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材料三 建国初期,面对晴天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的问题,北京市把下水道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仅1950年,北京市组织群众、干部就完成了6个下水道系统的修整工作。龙须沟由改造前的恶臭漫天到改造后的干净整洁,让龙须沟居民喜笑颜开。1951年,除了修整好其余16个下水道系统,还修复下水道220余公里,新建下水道80余公里,疏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1953年,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下水道建设也迅速展开。新建城区开始按照雨污水分流制度建设排水管道,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体制。至今,在北京老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城市下水道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8年伦敦大恶臭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进行下水道建设的优势。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治维新初期,幕藩体制下“‘国’即意味着各个‘藩’”的观念十分浓厚,出身长州藩等地的士族长期把持国政。鉴于此,19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在修身、唱歌、历史等课程中强烈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组织师生拜读《教育救语》,“将法理上天皇的绝对权力灌输到国民精补的各个角落”。1872年,政府在《征兵告谕》中晓谕全国所有“皇国一般之民”都有精忠报国之义务。1876年底,日本基本上变为整齐划一的3府35县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明治政府成为全国民众面对的政治对象。此外,政府还建立神道教,从宗教方面培养民众的国民意识。
——摘编自高燎《明治维新与近代日本乡村国民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强化日本国民意识的措施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强化日本国民意识的影响。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
——摘编自西蒙·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间的茶叶贸易。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19世纪的中国》
材料三: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个成员。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摘编自新华社《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印、中三角贸易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环境: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兴起;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工商业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兴起;中世纪传统财富观被打破。
影响:开拓了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社会转型)。
(2)内容: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经商技能教育。
原因:金融手段的普遍使用;增强谨慎意识,提升对金融风险的感知;维护商人家族的利益和信誉。
解析:(1)“有利环境”,依据材料信息“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得出: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中世纪传统财富观被打破;由材料“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得出:工商业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兴起;由材料信息“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得出:家庭教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兴起。“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信息“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得出: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所学知识从开拓了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等角度补充。
(2)“教育内容”,据材料信息“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得出: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经商技能教育。“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金融手段的普遍使用、增强谨慎意识、提升对金融风险的感知、维护商人家族的利益和信誉等角度分析。
2.答案:(1)走向整体世界的背景∶①②③;走向整体世界的表现∶④⑤;走向整体世界的影响∶⑥⑦⑧⑨⑩。
补充∶背景角度,传统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影响角度,新航路开辟后,非洲和美洲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5世纪末,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基督教会和王室等社会力量出于不同的目的,支持新航路开辟;加上航海知识的积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迪亚士、达·伽马探索绕过非洲的东方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人口、动植物和病原体的传播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西欧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人类逐渐由分散孤立的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解析:(1)归类:根据材料“走向整体的世界……问题清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根源、各个阶层对新航路开辟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优势,说明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海上航路,说明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或过程,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世界贸易地位、殖民扩张等内容,说明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世界的影响。补充:可以在背景、内容和影响中任选个角度,列出问题,如:背景角度,传统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影响角度,新航路开辟后,非洲和美洲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对历史事件的阐述模式,可以从历史事件背景,历史事件经过和历史事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要求语言通畅,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基督教会和王室等社会力量出于不同的目的,支持新航路开辟;加上航海知识的积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迪亚士、达·伽马探索绕过非洲的东方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人口、动植物和病原体的传播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西欧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人类逐渐由分散孤立的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3.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加速人口的流动和病毒传播;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制劳动以及公路和铁路交通使得非洲民众的流动更为频繁,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
(2)措施:种族隔离。评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染病的传播问题;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
解析:(1)根据材料“欧洲殖民征服打破了非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15世纪起,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开始向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在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期间,欧洲、北非、南亚的殖民者和商人将麻疹、水痘、肺结核和梅毒等传染病带到非洲各地”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加速人口的流动和病毒传播;根据材料“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可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根据材料“在殖民统治下,非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变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制劳动以及公路和铁路交通使得非洲民众的流动更为频繁,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可知,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制劳动以及公路和铁路交通使得非洲民众的流动更为频繁,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
(2)根据材料“面对殖民地城镇的传染病问题,殖民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欧洲白人的健康。殖民地政府为此推行种族隔离措施,并且全面干预城镇中的非洲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亚洲人和非洲人成为殖民政府防疫措施的针对目标”可知,种族隔离。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殖民政府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意图通过这种防疫措施,强化殖民城镇中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可知,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染病的传播问题;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
4.答案:(1)理念:限制国王;保证议会权力;保障自由;遵循法治。
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特点:侧面保护。
方式:规定“不得立法”的条款;赋予公民程序性权利;措施:国会实行两院制;总统具有否决权;最高法院有司法审查权。(写出措施的具体内容同样得分。)
(3)影响:多途径保障公民权利;重视法律程序的公平正义;立法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未经议会同意不能”“不经议会同意不能”等信息可以得出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由材料中的多个“自由”和“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等信息可以得出自由、法治等也是其理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权利法案》通过法律形式(或书面契约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或保障了议会的权利),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更侧重于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可以得出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方式”,由材料二中的“从如下几方面限制立法权”“不得立法”“通过程序正义和公平去维护实质正义和公平”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限制立法权来保护,明确规定“不得立法”条款,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措施:需要结合所学回答,具体来说,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之下,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总统具有行政否决、最高法院具有司法审查权、实行两党政治,以上都是对立法机关进行约束的规定。
(3)结合上述材料可以从立法原则、立法的出发点和法律程序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在原则上立法活动以宪法为根据,并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出发点和立足点上,要立足于保障公民权利;在法律程序角度,各国都注意重视法律程序的正义等。
5.答案:(1)基本措施:借助土地圈占方式;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改进农业技术。
影响:提高了粮食单位产量;摆脱了周期性饥荒的经济困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2)基本思想:农业技术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步骤地推进;强调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为推广科学技术的前提。
不同:突出工农业协调发展;注重维护农民利益;关注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积累;深受国家政治和制度的影响。
解析:(1)近代英国农业技术发展基本措施根据“几乎所有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在已圈占的或正在圈占的土地上取得的,土地圈占是资本主义方式的土地改革”得出借助土地圈占方式;根据“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得出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根据“所有这些农业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也即形成了所谓的农业革命”得出改进农业技术。产生的影响根据“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得出提高了粮食单位产量;根据“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得出摆脱了周期性饥荒的经济困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得出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2)中国发展农业科技的基本思想根据“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得出农业技术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步骤地推进;根据“毛泽东根据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八字宪法’,即以深耕为中心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农业增产的技术手段上的偏颇”得出强调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校并开设了实用型农技课程,加上农村工业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以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面向乡村的科技知识推广等”得出将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为推广科学技术的前提。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突出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校并开设了实用型农技课程,加上农村工业提供的实用技能培训以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面向乡村的科技知识推广等”可知中国更加注重维护农民利益;根据“毛泽东根据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总结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八字宪法’,即以深耕为中心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农业增产的技术手段上的偏颇”可知关注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发展深受国家政治和制度的影响。
6.答案:(1)特点:起源早,历时久,逐步发展,形成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国家高度重视,由政府、民间共同出资修建;具有相关法律保障。
(2)原因: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下水道建设与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工业革命使伦敦人口膨胀,工业、生活污染增加;政府与民间轻视河流污染,观念落后。
措施:建设下游下水道排放口,减少伦敦段污水污染;修建沉淀水渠,实行垃圾分离,减少河流污染;实行下水道生态治理,恢复下水道排水口生态。
(3)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建设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提供物质基础。
解析:(1)根据材料“罗马城的首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735年,到公元前100年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城下水道系统。每一下水道系统都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可知,起源早,历时久,逐步发展,形成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根据材料“前者由政府出资修建,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后者包括家庭分支下水道和公共分支下水道。家庭分支下水道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或经营的小商店等内部修建,并通过政府修建的公共分支下水道与主下水道相连”可知,国家高度重视,由政府、民间共同出资修建;根据材料“大法官发布法令‘禁止使用强制力来阻止在国有土地上修建下水道’,主下水道或公共分支下水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由监察官以公共名义进行维护。家庭分支下水道则由公民个人负责维护,但大法官发布法令保护这些下水系统的清理和维修”可知,具有相关法律保障。
(2)原因:根据材料“1840年代,让工业与生活废水从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被伦敦市政当局视为最快速、廉价的垃圾清理方式,当时每天约有250吨垃圾通过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1858年夏,天气异常干旱,泰晤士河水位下降、河面垃圾横行,成为一条恐怖的臭水河。大恶臭随即弥漫伦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下水道建设与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工业革命使伦敦人口膨胀,工业、生活污染增加;政府与民间轻视河流污染,观念落后。
根据材料“议会拨款300万英镑用于建设远离市中心的下游下水道排放口,使泰晤士河伦敦段避免了被垃圾涌入的命运”可知,建设下游下水道排放口,减少伦敦段污水污染;根据材料“到1887年,下水道排水口处修建起了沉淀水渠,用于分离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液体垃圾由化学家稀释气味,固体垃圾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此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可知,修建沉淀水渠,实行垃圾分离,减少河流污染;根据材料“19世纪末,伦敦市开始从生态观念出发,为下水道排水口配备分析化学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恢复水中生态”可知,实行下水道生态治理,恢复下水道排水口生态。
(3)根据材料“建国初期,面对晴天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的问题,北京市把下水道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可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建设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仅1950年,北京市组织群众、干部就完成了6个下水道系统的修整工作。龙须沟由改造前的恶臭漫天到改造后的干净整洁,让龙须沟居民喜笑颜开。1951年,除了修整好其余16个下水道系统,还修复下水道220余公里,新建下水道80余公里,疏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1953年,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下水道建设也迅速展开”可知,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提供物质基础。
7.答案:(1)措施:教育文化上,在课程中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政治军事上,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建立中央集权政权;强化精忠报国义务和政府权威:社会氛围上,借助宗教力量培养国民意识。
特点: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全面广泛的政策支持;形式多样的强化举措;维护天皇权力的根本宗旨。
(2)有利于日本国民意识的塑造和国家观念的形成:稳定了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为改革的深入推进营造了社会氛围:忠君思想的灌输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源头。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中的“9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在修身、唱歌、历史等课程中强烈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可概括出教育文化上,在课程中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根据材料中“1872年,政府在《征兵告谕》中晓谕全国所有‘皇国一般之民’都有精忠报国之义务”可概括出从强化精忠报国义务和政府权威,根据材料中的“1876年底,日本基本上变为整齐划一的3府35县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明治政府成为全国民众面对的政治对象”可概括出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建立中央集权政权,根据材料中的“政府还建立神道教,从宗教方面培养民众的国民意识”可概括出借助宗教力量培养国民意识;特点:需结合前面所答的措施内容从目的、方式等方面概括,如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全面广泛的政策支持;形式多样的强化举措;维护天皇权力的根本宗旨。
(2)影响: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当时推进政治改革、塑造国民意识、巩固统治秩序和对外侵略战争的影响分别作答,如有利于日本国民意识的塑造和国家观念的形成,稳定了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为改革的深入推进营造了社会氛围:忠君思想的灌输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源头。
8.答案:(1)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
(2)大量白银外流;中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通过进出口贸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通过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根据材料“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得出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根据材料“美洲人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得出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根据材料“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得出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
(2)影响:根据材料“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英、印、中三角贸易中,大量鸦片被输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造成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丧失了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得出通过进出口贸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根据材料“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得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先后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得出通过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5)世界近代史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内容、措施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