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叶集皖西当代中学高三年级9月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时期,王室控制的各个方国和部族大部分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征服而来。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室控制的诸侯国则主要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封而来。相对于商朝的地方管理,分封制可谓是一种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A.取消了诸侯的独立地位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有利于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
2.《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A.遵循礼制,合理布局 B.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C.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D.依山傍水,因地制宜
3.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A.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 B.监察体系走向成熟
C.汉代王国问题未解决 D.地方监察力度加强
4.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指专用于登记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他们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白籍人口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土著户籍),取消优待。这一调整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消弭了南北民族间的矛盾
5.唐宪宗时,商业领域出现了“飞钱”。“飞钱”亦称“便换”,办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地方某道设在长安的进奏院,或者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再到指定地方取现钱。“飞钱”的出现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直接催生了商帮出现
C.有效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完善货币体系
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7.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
8.元设行省,甘肃、陕西、岭北、辽阳、江淮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也多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这种安排
A.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解决了边疆分裂隐患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9.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
A.阻止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10.清代早期的政治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题本制度,所有中央各部院大臣和各地封疆大吏的题本由通政司验收后,交到内阁,内阁对各题本的问题拟出意见后,再交皇帝批示;后建立奏折制度,地方官员派自己的亲信递送,直接由太监交给皇帝。清代信息系统的改进
A.利于提高皇权的统治效能 B.注重简约文书提高行政效率
C.减轻了君主政务方面负担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
11.下表是明清时期农作物的有关记载。由此可见,当时农作物的引种和推广
记载 出处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清)张师古《三农记》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玉米),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嘉庆)《汉中府志》
A.妥善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B.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境遇
C.缓解了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 D.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12.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的争论。 左宗棠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外患自无隙可乘”;浙江巡抚杨昌濬则指出:“西洋各国以船炮利器称雄海上已三十余年,包藏祸心,莫不有眈眈虎视之势。”上述材料说明
A.边疆危机强化清廷忧患意识 B.顽固派与洋务派间分歧严重
C.关注世界大势已然成为潮流 D.中国西北陆防重于东南海防
13.1873年,李鸿章委托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 “局规”规定: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联名请求更换商局总办。这些举措表明
A.洋务企业积极迎合时代需求 B.清政府积极扶持官办民用企业
C.洋务企业的弊端已经被革除 D.传统筹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14.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刚开始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 B.成为维新派思想共识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D.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15.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16.近代以后,“礼拜作息”渐渐浸入国人日常生活,并最先在通商口岸城市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节奏。清末新政期间,星期日被官方定为各级学校政府机构的法定假期。民国时期,星期日休息制在政界、学界的接受程度更加广泛,并在工商实业界扩散渗透。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显著 B.居民物质水平大幅提升
C.破除陈规陋习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生活日趋文明开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是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于其历史运动的“轴线”。 所谓“两千年一贯制”,并不是一个线性上升的进程,然而在各种事象的沉浮动荡中人们看到了一条“轴线”,它最终呈现为各种上下波动、左右摇摆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所围绕和趋向的东西。 这个变迁的“中轴”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态”,而“常态”其实是“动态”的。 “回归”是指“回归”于发展的“轴线”,是包含进化和发展的,并非全盘复旧。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请以材料中的“常态、变态与回归”为视角,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 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
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与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5分)
1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的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完字,外国侵略者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由此正式勾结起来。
——摘编自范卫平《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材料二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爆发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于清末时局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均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下表为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
首倡 6月2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辖区内的所有督臣、抚臣向朝廷会奏,斥责义和团为“乱民”、“劫盗”,请朝廷予以痛剿,并明谕各省保护洋商、教士,避免与各国开战。
议定 清廷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扩展 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字的有苏、皖、赣、鄂、湘五省。此后浙、粤以“附入”的形式加入,福建和山东巡抚与各国领事签订协议,“自办”互保。四川、陕西、河南也都明确表示出保护洋人的决心。
余波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
延伸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中“▲▲”的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9分)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B A D B B C A C A A C A D
17.示例:观点:秦汉到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常态、变态以及回
归常态的三大阶段。(2 分)
阐述:秦汉时期所开创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确立了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基本原则,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常态,形成了延续千
年的历史轴线,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国时期军阀割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国家分裂,
豪强地主、门阀士族先后崛起并严重冲击皇权,破坏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遭受
冲击与破坏,政治体制出现了背离轴线的变态。但这一时期部分统治者重用寒门,三省制逐
步形成,门阀势力逐步衰落,又为隋唐的回归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全国统一,三省六部
制形成并完善,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庶族地主崛起,门阀士族衰落,科举制扩大了统
治基础;统治者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出现了盛世局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标志,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趋向成熟,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重新回归常态,并有所发展。(8
分)
综上所述,历史长河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演变会出现常态、变态、回归常态的不
同状况,我们要从中总结历史规律和认识,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使之与现实相融相通,
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任务。(2 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6分)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
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驿站功能更加多样。(4 分)
(2)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5分)
19.(1)历史使命:抗击西方列强侵略。(2 分)
原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无力独立镇压太平天国);西方列强侵略特权受到威胁(扩大侵
略的需要);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具有明显的共同利
益。(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削弱中央权威,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有利于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
地方势力扩张;加速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推动清末新政。(8 分,答
出四点即可)
(3)内容: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民国时期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4 分)
理由:20 世纪初南方各省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力增强,同时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失
望,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列强为维护利益扶植袁世凯;袁氏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
央权力更趋衰落,同时列强扶植新的代理人。(5 分)
{#{QQABAYSUggigAIJAARhCAwXoCEEQkBCCCSgGxBAEoAABgB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