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界近代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铜钱要铸造,而银子不用铸造。这两种货币金属的兑换率随着供应情况很容易波动,对所有百姓有直接的影响。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满人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
——摘编自韩书瑞(美)《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货币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编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形象”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4.[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
材料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并导致劳资冲突的骤然加剧。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该法案规定,任何工匠若通过结社要求提高工资,或减少、改变工时,或削减工作总量,以及任何人通过收买、规劝、诱导、恐吓或以任何恶劣的手段来唆使任何行业的工匠来实施上述行为,或无正当理由而停工的,经两名治安法官裁决后,亦可判处不超过三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两个月的劳役。
材料二: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不仅给雇主阶层带来巨大压力,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通过改善工人待遇、增加工会权利来缓解社会危机。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刑法对单个工人活动的限制,普通工人第一次得到议会特许的承认。1867年英国熟练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这促使政府必须考虑工会的权利。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法律规定,任何工会的活动只要限制在它的职业范围内都不应被视为非法。工会的合法性得到重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柴彬《从工会法律地位的演进看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劳资政策的嬗变(1799—197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英国政府对工会组织立场的变化。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在执政初期还面临巨大的反政府势力,在矛盾丛生的执政早期,保持政权稳定、重建社会秩序、理清发展思路、推动革新进程是明治政府的第一要义。为了和俄国宣示边境地区的主权,日本政府在边境地区开发自然资源,并兴办大量工厂,因而一些失地农民成为新兴产业工人。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在明治政府看来,劳工移民只会在西方世界留下日本不文明国家的印象,而留学生则代表了日本社会的精英,会提升日本的国家形象。明治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流动,但明治政府并未立即组织大规模海外移民,相反却颁布法律严禁任何日本劳工去夏威夷或美国大陆。据日本外务省领事移住部的数据,1868~1884年间,日本海外移民总数才1354人。
——摘编自杜娟《近代日本移民政策的转变》
材料二 1970年以来,中国掀起海外移民大潮,持续至今,成为世界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限制;1978年年底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乃至取消对海外移民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以亿计的发展中国家移民涌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随着全球化引发的人力、资本、技术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速,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也呈现汹涌之势。尤其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大批中国商民、留学生随着中国商品、产业与资本的输出以及对先进教育的渴求,奔赴世界各地。据统计,1978~2006年,每年出国留学的数量激增至20万~30万人。即使回归比例在提升,滞留在外的留学人员数量也远超回国者。据《人民日报》2013年6月5日报道:“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达87%”。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初期限制劳工海外移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0年以后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垄断资本实力迅速膨胀,进一步海外扩张成为美国外交不可逆转的潮流。为谋求在拉美地区的优势地位,在门罗主义指导下的军事干涉政策“大棒政策”和经济干涉政策“金元外交”应运而生,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以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
——摘编自宋江波《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几乎每一个拉美国家都建立了法西斯政党,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化。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实行直接干涉政策必将导致反美主义的加剧,有可能给法西斯德国以可乘之机。为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干涉政策,睦邻政策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影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方伟《试论罗斯福睦邻政策出笼的背景》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对拉美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拉美地区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
7.【美国黑人民权问题】
材料一:
非洲裔美国人的迁徙图(1910—1920年)
一战前在芝加哥有3000名黑人在工厂里工作,但在1920年却超过了1.5万人。北方的劳工机构和铁路部分积极地到南方招募黑人,到1920年,有300万以上黑人加入向北方的“大迁徙”中。这场持续到20年代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对美国南方和北方的城市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加里·纳什《美国人民》
材料二:1941年,即使在北方各州,黑人们处境依然悲惨。他们无论居住、饮食、出行、工作,还是入学都无法享受同白人一样的自由。黑人从战争早期的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中获益甚少。但是必须承认,二战中还是有很多黑人在军工厂谋得了职位,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为寻求更多就业机会,175万以上南方黑人涌入北部和西部城市,有些黑人还成为熟练工人以及专门职业者,不过他们依然难以摆脱由来已久的种族偏见。1943年,底特律爆发了种族骚乱,起因是一项公共住房计划。该计划试图把大批黑人安置在波兰裔美国人的社区附近,结果招致了强烈的敌对情绪。当时的底特律早已充斥着各色就业大军,新到的黑人移民数量极多,一年之内就有5万以上,给住房和公用设施造成极大负担,最终演化为严重骚乱。
——摘编自法拉格《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初美国“大迁徙”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国自建国以来的黑人民权问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种族”概念的建构反映了欧洲大国推行殖民统治的政治需求。18世纪启蒙时代的欧洲学术界以“肤色”为评判种族优劣的标准,代表性理论是布丰的“退化论”。19世纪之后,西方学术界吸收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发展为以“文明”程度区分种族差异的“文明优劣论”。此后,美国的人类学家综合了“退化论”中的生物属性与“文明优劣论”中的文化属性,强调“多祖论”的种族主义,成为美国种族主义者进行种族压迫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孙一笑《“科学种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在大西洋知识共同体中的演变》
材料二:1957年,第一届苏联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塔什干召开,确立了“为击退帝国主义体系而发展东方学”的任务。赫鲁晓夫也强调要加强东方学研究,要“分析东方非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英勇斗争”。1967年,第27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安娜堡召开,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北美举行,意义重大。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时间点非常微妙,正是美国学术范式的影响力达到峰值,但又面临来自各方严重质疑和挑战的时期。
——摘编自张杨《冷战背景下的知识权力博弈—以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为个案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种族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美国热衷于召开东方学学者会议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状况:采用双金属通货制;白银成为主要通用货币;纸币几经发行但最终被废止。
原因:铜钱和白银自身的特点;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纸币容易发生贬值。
(2)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掠夺大量白银;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中国政府放松海禁政策,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
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明清货币发展状况,据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是建立在一种双金属通货制的基础之上,日常购物用铜钱,较大的商业交易用白银”可得采用双金属通货制;据材料一“16世纪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大部分税收都以银子来计算交付”可得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材料一“虽然纸币最早产生于中国,但明初几次试发纸币都不成功使得纸币不受欢迎,很快满人政府就下令禁止再发纸币”可得纸币几经发行但最终被废止。
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作为贵重金属的铜钱和白银自身就具有一定价值,而纸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增发纸币容易贬值;另一方面,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关于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据材料二“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可得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可得中国政府放松海禁政策,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据所学可知,16世纪中期,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这一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掠夺大量白银;此外中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出口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原料及市场;大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海洋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向。影响:提升了西方大国海军实力;加快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变化:由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
背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倡导。
(3)认识:重视海洋利益,发展海洋实力;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平利用海洋,加强国际合作,尊重和维护国际法权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
解析:第(1)题,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根据“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原料及市场;大国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根据“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可知海洋实力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指向。带来的影响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提升了西方大国海军实力;加快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2)题,变化根据“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可知,主要是由忽视海防重要性到主动将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之重中之重。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民族危机加剧;近代海战失败的教训;受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有识之士的倡导。
第(3)题,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们必须重视海洋利益,发展海洋实力;要制定符合国情的海洋强国建设战略;和平利用海洋,加强国际合作,尊重和维护国际法权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的“海洋强国梦”。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1)共性: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不同: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依然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欧洲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中国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但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欧洲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A理论上的准备。
(2)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需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原因: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其他国家经济交流。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共性,由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和材料二“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及所学可得出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由材料一“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和材料二“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可得出反对封建专制;由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及所学可得出两者都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第二小问不同,由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
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可得出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依然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由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及所学可得出欧洲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由材料一“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但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由材料二“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及所学可得出欧洲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2)题,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二“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及所学可得出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与封建专制的需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由材料二“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可得出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及所学可得出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随着对中国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停滞与落后;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其他国家经济交流。
4.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资矛盾加剧;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英国政府立法压制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
(2)评述: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采取法律和强制手段镇压工会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高涨,英国政府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放松了对工会组织的限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政府立法保障工会的法律地位。英国政府对工会立场的变化,与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密切相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不懈抗争,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政府对工会立场转变的重要原因。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推动工人政治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可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致激进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根据材料“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可知英国政府立法压制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资矛盾加剧。
(2)评述变化:根据材料“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1867年皇家委员会通过的《主仆法》”“1871年,《工会法》在英国问世”可知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英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采取法律和强制手段镇压工会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高涨,英国政府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放松了对工会组织的限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政府立法保障工会的法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工人运动、政府政策等角度去分析原因,再对变化简要评价。
5.答案:(1)背景:明治新政府初建;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日俄矛盾;近代以来日本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2)特点:移民多向发达国家流入;规模日益庞大;移民人口构成多元;高学历人才回国率低。原因:全球化的推动;西方发达国家政策的放宽;中国国内政策放宽;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推动;移民者自身的需要。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在执政初期还面临巨大的反政府势力”和所学可知,明治新政府初建;据材料一“明治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新政策”和所学可知,明治维新的开展;据材料一“促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流动”和所学可知,日本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材料一“为了和俄国宣示边境地区的主权”和所学可知,日俄矛盾;据所学可知,近代以来日本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移民涌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和所学可知,移民多向发达国家流入;据材料二“1978~2006年,每年出国留学的数量激增至20万~30万人”和所学可知,规模日益庞大;据材料二“大批中国商民、留学生随着中国商品、产业与资本的输出以及对先进教育的渴求,奔赴世界各地”和所学可知,移民人口构成多元;据材料二“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达87%”和所学可知,高学历人才回国率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全球化引发的人力、资本、技术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速,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也呈现汹涌之势”和所学可知,全球化的推动;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限制”和所学可知,西方发达国家政策的放宽;据材料二“1978年年底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放宽乃至取消对海外移民的限制”和所学可知,中国国内政策放宽;据材料二“尤其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所学可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推动;据材料二“大批中国商民、留学生随着中国商品、产业与资本的输出以及对先进教育的渴求”和所学可知,移民者自身的需要。
6.答案:(1)变化:由军事干涉政策“大棒政策”和经济干涉政策“金元外交”到睦邻友好的政策。原因:经济危机影响下拉美国家法西斯化;之前直接干预政策不适用当下现实的需要;拉美地区从政治和经济上对美国十分重要。
(2)有利于推动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将拉丁美洲的经济纳入美国的经济体系;加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经济、政治的控制。
解析:(1)根据材料“在门罗主义指导下的军事干涉政策‘大棒政策’和经济干涉政策‘金元外交’应运而生”和材料“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干涉政策,睦邻政策是唯一的选择”可知外交政策的变化为由军事干涉政策“大棒政策”和经济干涉政策“金元外交”到睦邻友好的政策。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现代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几乎每一个拉美国家都建立了法西斯政党,不同程度地法西斯化”可知原因是经济危机影响下拉美国家法西斯化;根据材料“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实行直接干涉政策必将导致反美主义的加剧,有可能给法西斯德国以可乘之机”可知原因是之前直接干预政策不适用当下现实的需要;从地缘角度分析原因是拉美地区从政治和经济上对美国十分重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美国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影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可知影响是有利于推动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可知影响是加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经济、政治的控制;根据材料“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可知影响是有利于将拉丁美洲的经济纳入美国的经济体系。
7.答案:(1)历史背景:大量白人青年参战导致北方劳动力缺乏;战争为黑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战争阻断了其他国家向美国的移民;北方工厂和铁路部门积极招募南方黑人。影响:北方和西部工业城市中黑人比例增加,但生活境况差;北方和西部工业城市中白人与黑人矛盾激化,形成严重的种族冲突。
(2)概述:美国建国初期颁布的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没有承认黑人的公民权;美国南北战争后,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迁徙”激化了种族矛盾;直到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解析:(1)根据材料“北方的劳工机构和铁路部分积极地到南方招募黑人,到1920年,有300万以上黑人加入向北方的‘大迁徙’中”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大量白人青年参战导致北方劳动力缺乏,黑人工作机会增多;北方工厂和铁路部门积极招募黑人;同时其他国家移民因为战争减少。根据材料“1941年,即使在北方各州,黑人们处境依然悲惨”“1943年,底特律爆发了种族骚乱”可知,北方和西部工业城市中黑人比例增加,但生活境况差;北方和西部工业城市中白人与黑人矛盾激化,形成严重的种族冲突。
(2)评析美国建国以来黑人民权问题,需从不同时期进行概述,例如美国建国初期颁布的1787年宪法,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没有承认黑人的公民权;美国南北战争后,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迁徙”激化了种族矛盾;直到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8.答案:(1)背景:欧美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政治需求;启蒙运动的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部分种族主义者进行种族压迫的需要。
(2)原因:冷战背景下争夺学术话语权的需要;战后第三世界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国际新兴力量不断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种族概念的建构反映了欧洲大国推行殖民统治的政治需求”可以得出,欧美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政治需求;根据材料“18世纪启蒙时代的欧洲学术界以肤色为评判种族优劣的标准”可以得出,启蒙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19世纪之后,西方学术界吸收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根据材料“成为美国种族主义者进行种族压迫的理论工具”可以得出,部分种族主义者进行种族压迫的需要。
(2)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在冷战背景下争夺学术话语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分析东方非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英勇斗争”可以得出,战后第三世界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但又面临来自各方严重质疑和挑战的时期”可以得出,但又面临来自各方严重质疑和挑战的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5)世界近代史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