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1)中国古代史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解析)

(1)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文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
2.明堂
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东晋末年,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太尉刘裕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间,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等。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还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义熙改革历时18年(405—422年),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董振昌等《浅析南朝刘裕的义熙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义熙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熙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角色,并逐一说明。
4.【汉初政策与宋代基层教育】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汉初兴七十余年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西汉统治者如何应对富者“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朝之前,唐、宋有过以古文运动为核心的复古潮流,元代文艺复古思潮就是当时游牧文明对于传统农耕文明时代文化冲击和文明整合的集中体现。忽必烈立国后采取了“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的政治方略,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元代政治哲学的复古根基。同时随着元朝的统一,南北长期“声教不通”的局面被打破,南方程朱理学迅速北传,程朱理学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求儒士大夫从精读圣贤经典开始,习古以明今。到元代中叶,天下治平,轻刑薄赋,人民“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呈现出堪比盛唐的繁荣景象。在国家治平的背景下,人们藏鉴书画、器玩的热情大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提出“宗唐溯古”,从而扭转由于宋金割据所导致的偏安一隅、缺少法度、师心自用的创作弊习,同时也通过复古以创新的方式来适应新王朝多民族文化交汇、多级地域环境并存的特征,实现吸收、调适并最终整合,形成恢宏、融通、大气的创作风貌。
——摘编自邱江宁《元代文艺复古思潮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文艺复古思潮产生的原因。
(2)利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另举一例,论证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历朝国号,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中国古代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历史脉络。
中国古代王朝国号由来统计表
阶段 主要朝代 国号的由来
第一阶段 夏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以所在部落的名称作为朝代的名称。
商 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
周 原为渭水流域部落名称,灭殷以后,以“周”为朝代名。
秦 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
第二阶段 汉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
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被封为“随国公”。杨坚称帝,定国号“随”,后因“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 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
宋 赵匡胤曾为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称帝,国号“宋”。
第三阶段 元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
明 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
清 清太宗皇太极把“金”改为“清”。按照“五德始终”理论朱明属火,有“以水克火”的意思,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
(1)根据材料,归纳各阶段中国古代王朝国号命名的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国号命名特征的主要原因。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女娲补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同时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总之,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产生原因: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通过口口相传;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
解析:(1)女娲补天:根据材料“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及所学可得出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根据材料“断鳌足以立四极”及所学可得出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可得出女娲补天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符命神话:根据材料“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及所学可得出《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根据材料“《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及所学可得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根据材料“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可得出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得出《符瑞志》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可得出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及所学可得出神话传说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产生原因: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及所学可得出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可得出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2.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得出,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得出,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得出,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据材料二“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可得出,汉代明堂呈“亞”形。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内容分析。
(2)明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应从维护北魏统治的角度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北魏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这一角度。
3.答案:(1)主要内容:调整选官制度(按照品德和才能选拔人才),重用寒士;借用皇室资产赈济贫民;限制士族经济特权;限定地方军政官吏的数额。
背景:政治黑暗,政局动荡;玄学盛行,学风、政风空疏;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权臣挟天子自重;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地方势力强大,割据倾向增强。
(2)角色及说明:刘裕是东晋末年的武将(太尉),由他主持改革本身就是东晋皇权旁落、统治危机深重的体现;刘裕作为改革家,针对东晋末年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动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刘裕作为南朝的开创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腐朽的东晋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进。
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改革选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不计较官员的出身,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得出调整选官制度(按照品德和才能选拔人才)重用寒士;根据材料“刘裕借皇帝名义,‘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得出借用皇室资产赈济贫民;限制士族经济特权;根据材料“严厉削弱方镇,明确规定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得出限定地方军政官吏的数额。背景:根据材料时空信息东晋末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黑暗,政局动荡;根据材料“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得出玄学盛行,学风、政风空疏;根据材料“士族垄断国家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并结合所学得出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权臣挟天子自重;根据材料“士族还封山占水,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得出剥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频频借讨伐之.名肆意征伐,连年混战”得出地方势力强大,割据倾后增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刘裕在义熙改革期间承担了不同的历史角色。刘裕作为东晋末年的武将(太尉)由他主持改革,这本身就是东晋皇权旁落、统治危机深重的体现;作为改革家,刘裕针对东晋末年的社会问题,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动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刘裕作为南朝的开创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腐朽的东晋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进
4.答案:(1)原因: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应对: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税民资)商人算缗钱加倍。
(2)方式:设立村学、家塾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
原因: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普及;科举制的盛行;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结合秦朝灭亡可分析出吸收秦朝速亡教训;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结合文景之治可分析出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第二小问应对,结合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商人算缗钱加倍进行分析得出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可分析出均输平准;根据材料“”可分析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可分析出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税民资)商人算缗钱加倍。
(2)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可分析出设立村学、家塾授徒(或民间私学)书院讲学;根据材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可分析出编写启蒙性教育课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崇文抑武政策,文人阶级的壮大;结合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可分析出教育普及;结合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可分析出科举制的盛行;结合印刷术可分析出造纸术、印刷技术的发展;结合宋朝理学盛行可分析出理学兴起,教化深入社会基层。
5.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士大夫阶层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有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注重“读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广泛。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宋代的“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以及农民对耕读的重视。宋代社会中耕读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可得出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据材料一“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可得出士大夫阶层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据材料一“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可得出有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据材料一“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可得出注重“读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据材料一“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可得出影响广泛。
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即可。经济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一“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可得出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文化方面,据材料一“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2)从“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作答。宋代的“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即可。结合材料二“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以及农民对耕读的重视。影响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开启蒙昧、教化民众;据材料二“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可得出宋代社会中耕读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6.答案:(1)前朝复古潮流的延续与影响;元代政治哲学复古的推动;注重习古明今的程朱理学广泛传播;以赵孟類为代表的文人的号召;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艺复古思潮提供经济基础。
(2)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集权统治,秦统一后,采纳了法家的治国理念,推行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但过度依赖法家思想也导致了苛政暴行,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解析:第(1)问,根据“唐、宋有过以古文运动为核心的复古潮流”可知,元代文艺复古思潮受到前朝复古潮流的影响;根据“忽必烈立国后采取了‘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的政治方略”可知,元代政治哲学的复古推动了文艺复古潮流的产生;根据“程朱理学迅速北传”“习古以明今”可知,注重习古明今的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古思潮的产生;根据“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提出‘宗唐溯古’”可知,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的号召推动了文艺复古思潮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文艺复古思潮提供经济基础。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唯物史观进行思考,从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中选择典型案例,并进行简要论述即可。所选案例要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观点。除了参考答案中的例子,可用来论证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史实还有很多,例如:汉代儒家主流地位确立与封建社会的发展;魏晋以来佛道思想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明清启蒙思潮与社会变革的酝酿;等等。
7.答案:(1)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
(2)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
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商始祖契受封于商,以‘商’来称其部落。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秦原为古部落,秦襄公救周有功封为诸侯;秦统一后,以秦为朝代名。”得出①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根据材料“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统一中国后,定国号为‘汉’”“唐高祖李渊传袭其祖父爵位‘唐国公',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得出②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根据材料“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有大、首’的意思”“元末,民间有‘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传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明’,彰显明王'出世抗击暴元已经应谶。”“同时儒家追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清也有指代王政的美意”得出③国号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
(2)原因:第一阶段国号命名由部族、封国的名称发展而来结合所学可得出①早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特征鲜明;部落国家形态(部族社会残余)浓厚。第二阶段国号命名由政权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治辖区发展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②官僚政治;士族门第力量的崛起;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第三阶段国号命名主要取自经典、谶纬学说,寓意吉祥并结合所学得出③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平民阶层的发展;统治集团重视民意;传统(佛道)思想影响。
8.答案:(1)共性主张:社会地位平等、财产共有、平均分配。历史背景:阶级、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战争的推动;封建剥削与压迫(赋税徭役)沉重。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
(2)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或者救亡图存)愿望;大同思想发展与时俱进,借鉴近代西方文明,逐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也为现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及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但受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大同思想不可能在近代中国真正实现。
解析:(1)根据材料“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可知,社会地位平等、财产共有、平均分配。历史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可知,阶级、民族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可知,农民起义战争的推动;封建剥削与压迫(赋税徭役)沉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
(2)根据材料“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可知,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或者救亡图存)愿望;大同思想发展与时俱进,借鉴近代西方文明,逐渐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也为现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及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迪。根据材料“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和所学知识可知,但受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大同思想不可能在近代中国真正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中国古代史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