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本试卷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A、B、C、D四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列改革中,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2.“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
A.吴道子的作品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壁画 D.王羲之的书法
3.(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有利于北魏对北方统一 C.消除了民族隔阂 D.使北魏放弃了鲜卑语言
4.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 )
A.建康 B.广州 C.扬州 D.郑州
5.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司马炎一废除汉献帝 B.孙权一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C.诸葛亮建立了蜀国 D.周瑜—率领联军打败了袁绍军队
6.他是南朝著名的数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他是( )
A.颜真卿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顾恺之
7.下图分别来自于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六号墓和十二号墓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A.南北对峙 B.民族交融 C.华夏认同 D.休养生息
8.北魏后期,皇室和南朝一样重视汉字书法的学习,安排书法家辅助皇子习字作书。该现象主要体现了( )
A.政权分立 B.中外文化交流 C.民族交融 D.书写载体变革
9.《三国志通俗演义》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情节。这指的战役是(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0.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风声鹤唳---官渡之战 D.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11.从汉末至东晋,中原士民南迁长江流域;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民众又继续南迁。“北人南迁”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 )
A.激化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B.将战乱转移到长江以南
C.造成了北方长时间的战乱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记住历史。如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西汉 B.商朝、两晋 C.前秦、两晋 D.商朝、十六国
13.云冈石窟中有部分石窟的建筑形式由以前的印度样式转变为汉式楼阁、殿堂样式,里面的佛像,形体清秀,穿着宽衣博带式服装。这类石窟最有可能开凿于( )
A.西汉景帝时期 B.东汉光武帝时期 C.西晋武帝时期 D.北魏孝文帝时期
14.翻开中国美术史,他的名字赫然醒目,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和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也是我国人物画中左右历代风气的大宗师。这段评述中的“他”是(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曹植 D.顾恺之
15.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大片良田,实行精耕细作施农肥,水稻种植实行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商业贸易非常发达 C.人口增长超越前代 D.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16.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疆域开拓 B.社会环境动荡 C.南方得到开发 D.人地矛盾突出
17.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8.史载:谢灵运(385年一433年)经营的庄园种植有水稻、菽、麦、胡麻、粟等农作物,同时还可以缫丝织布、烧炭制瓷,采蜜酿酒、养鱼造纸,只有盐需要购入。从中看出谢氏庄园( )
A.布局规范严谨 B.生产工艺先进 C.农民劳动艰辛 D.基本自给自足
19.《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些材料说明(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持续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0.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关于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 ②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
③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④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填空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禹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2)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非攻”。
(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 制度。
(4)苻坚任用汉人 为丞相,锐意改革。
(5)东晋的 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
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四 从先秦(秦统一以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五个时期数千年的交流交融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三代”指的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有什么政治追求?为此,他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的理解。(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4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题小题12分,第24题小题12分,第25题小题12分;共36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之国为壶要……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检,则数那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1)依据材料一回答,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事件?(4分)
材料二:“(东叠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书毅率,几乎家给人足矣。”
——摘编自《需书 食货志》
(2)依据材料二回答,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来往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起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本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4.(12分)人类文明是过去各个民族,各个区域文明冲撞与交融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材料一“皇帝”指的是谁?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3分)
材料二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3分)
材料三 下表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改汉姓外,还有哪些具体改革的内容?(3分)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3分)
25.(12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逐渐缩小了江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经济差距。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史记·货殖列传》
(1)材料一中的史料描述的应该是哪个时期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3分)
材料二 孙权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孙权推行屯田制,规定屯田兵战时出征,平时从事农耕;设立屯田官,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广泛屯田,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赵毅《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权开发江东的主要措施。(3分)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争战,……。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方汉人南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3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上册 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 1 页(共6页) 七年级上册 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 1 页(共6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A、B、C、D四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B B B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D D B A D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 疏导 兼爱 中央集权 王猛 顾恺之
三、综合问答题(本题共14分。)
22.【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代时期”指的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即夏商西周时期。所以,三代指的夏、商、西周。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天下共主”是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他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
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说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迁都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制。
第二小问,“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北魏来说,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指的是在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具体措施上,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如,在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对匈奴用兵,维护边疆安定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来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23题小题12分,第24题小题12分,第25题小题12分;共36分。)
23.【详解】(1)根据材料一“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检,则数那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二“(东叠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可知,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3)影响:根据材料三“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起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可知,促进了海外贸易,影响了海上交通,为后世海外贸易打下基础。
24.
【详解】(1)皇帝:根据“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知,材料一“皇帝”指的是秦始皇;
目的: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匈奴;
看法: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一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3)改革:根据“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表格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革除落后习俗,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内容:除了改汉姓外,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还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变化: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25.
【详解】(1)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生产落后,人烟稀少,生活水平低。
(2)根据材料“ 孙权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孙权推行屯田制,规定屯田兵战时出征,平时从事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孙权开发江东的主要措施:推行屯田;根据所学知识,孙权开发江东的措施:重视造船业的发展,发展海外贸易。
(3)根据材料三“……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的浪潮。”可得出北方汉人南迁的原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较为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北方人的南迁,给给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西汉时期的江南、三国时期的江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答案) 统编版(2024) 2024-2025度七年级上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