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9-1949年)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与探索时期处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揭开序幕: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革命成果: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 1.北洋时期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2.抗战时期:东部沿海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全民族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 4.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拔高练习】
1.胡适在评价五四运动时,指出五四在政治上的成功,让中国的政党颇受启发:“他们觉察到观念可以变成武器,学生群众可以形成一种政治力量。”“学生运动”也逐渐开始向“运动学生”转变。胡适认为五四运动( )
A.促进政党对学生力量的重视 B.为政党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C.兼有自发性与爱国性的特点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下表所示是中国早期工会组织及其活动。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工会组织及其活动
1920年4月 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业总会等7个工界团体举行会议,筹备纪念五一节
1920年10月 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出版刊物《机器工人》
1921年3月 汉口人力车夫展开反增加车租的罢工
1921年5月 长沙各工会组织五一劳动节游行,提出“改善待遇、加强团结”
A.工人运动形成高潮 B.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工人成为革命主力 D.新型政党呼之欲出
3.1927年4月26日,陈独秀提出: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不是要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应当建立一个“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这一言论反映出( )
A.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
B.陈独秀积极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
C.陈独秀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已经形成
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5.1933年“红五月”一个月内,江西苏区全省就扩大红军约2.5万人,太大突破扩红1万人的计划。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要像江西老表学说话呐!”据此可知,“扩红”运动( )
A.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B.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
C.促进敌后抗日力量发展 D.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6.1937年10月,刘少奇要求“抗日根据地的各种群众,首先自己应该组织起来。在群众自己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各种要求纲领上,建立真正群众的工会、农会、学生会、商会及青年、妇女、儿童等团体。要使最大多数的工人、雇农组织在工会之内,最大多数的农民组织在农会之内。”该要求旨在( )
A.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B.维护根据地独立自主的地位
C.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D.提高对日军作战的动员能力
7.下表是在华西方人士关于西安事变的部分报道。这些报道( )
来源 内容
英文周报 《密勒氏评论报》 张氏此次突然叛变,公然劫持以一身系国家民族安危之领袖,其用心殆不可解,惟不论其动机如何,自解如何,其敢于犯上作乱,实自绝于国人
英国记者贝特兰 《中国第一幕:西安事变秘闻》 没有共产党员参加这次事件计划的深夜会议,陕北保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直到听到委员长被拘留的消息才知道这个计划
美国驻华大使詹森 《在中国的詹森大使致国务院电(南京,1936年12月19日)》 如果中国政府在没有外界力量帮助的情况下,解决该困局,将会有利于中国声望的提高。……但如果蒋介石被处死了,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A.反映美英两国对华外交立场 B.丰富了西安事变的多重解读
C.表明西方人士关注中国安危 D.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8.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思想,并在边区部分区县进行了试点。1941年1月,中共边区中央局指示边区自乡村起可以彻底地实行“三三制”。“三三制”的推行( )
A.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念 B.缓解了敌后抗战的危机
C.推进了抗日统战工作的发展 D.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9.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10.1947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华野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B.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实行减租减息以扩大统一战线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1.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许多领导同志在前方指挥,不能分心照顾减租和生产的现状,毛泽东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必须实行分工。为此,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必须重视经济生产和财政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珍惜人力物力。这( )
A.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凸显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1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的通过( )
A.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
C.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全面执政做准备
D.为开展战略决战奠定干部基础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
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五类(下表所示)。
类别 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 代表团体
第一类 具有“不满于现状、要创造一个新局面”的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多空谈少实行”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强调新村主义、工读互助对于“人”的生活的革新,希望可以通过“工、读”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少年中国学会、互助社与利群书社、觉悟社、工读互助团、工学会
第二类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以“教育”作为“社会进化的工具”,通过“平民主义的教育”塑造新的、在自我与社会两个方面充分获得发展的“平民真正民治的基础”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社、新民学会
第三类 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第四类 以合作主义为改造中国的方法,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 平民周刊社
第五类 延续民初以来刘师复等空幻的、不切实际的无政府主义传统 北京的实社、奋斗社、广东的民钟社
——李培艳《“新青年”的觉醒与结社——对五四运动小团体的整体考察》
知识分子的抉择
学生易趋向革命,但浪漫而摇动,中国不会是我们几个学生所能救治的,我们必须农工平民大家都站起来。群众的集合才是改造旧社会惟一的武器,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我们应研究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
——<-恽代英《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1922年6月)
(1)五四前后青年团体“改造中国”的探索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
(2)被周恩来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的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最有觉悟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之后作出了共同的抉择。说明这一抉择的时代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湖南 190505 220745 213296 216780 169623 208836 184421 101756 54210
湖北 75805 95043 98279 64280 67075 88307 86942 72796 42668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早期工会组织及其活动”可知,1920至1921年,中国早期工会组织得到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的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自己政党的领导,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才形成高潮,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排除B项;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是革命的先锋队,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不是要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应当建立一个‘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可知,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我国应当建立一个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这一言论反映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工业化道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陈独秀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我国应当建立一个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未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正确;由于当时的国情,中国无法改变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项;“全面接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的有关知识,A.材料并未体现革命统一战线,故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长征,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敌后抗日力量,故排除。D.根据材料中“江西苏区...说话呐”可知,“扩红”运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1937年10月,中共已经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刘少奇要求抗日根据地的各种群众,首先自己应该组织起来,成立各种组织,组织化后可以有效地配合游击战争,提高对日军作战的动员能力,故选D项。当时建立的是抗日民主政权,并非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全民族抗日战伊始,国民党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团结情况较好,根据地本身就在党的领导之下独立自主,维护根据地独立自主的地位不符合史实背景,排除B项;这是群众社会组织,不是中共的基层组织建设,排除C项。
7.答案:B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进行的制度创新,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是抗日根据地,不是落实工农武装割据理念,排除A项;“三三制仅在陕甘宁边区实施,并非在所有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排除B项;“三三制的推行是为了解决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它的实行并没有扩大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出现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实行奖励机制,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使得经济建设很快步入正轨,也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A项正确;“实现”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B项;妇女参与生产有利于边区经济的发展,但边区劳动生产主力并非女性,排除C项;“高度自足”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材料主要信息包括:解放军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更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A项正确。B项错在“转移”;C项,“减租减息”政策的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D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1.答案:A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关心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强调改善民生,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等,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获得了广大人民对党中央的支持,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A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党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前方作战和后方民生)”不符,排除B项;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召开,当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局面已定,材料中的六条规定是为中共在全国执政做好准确,C项正确;抗日战争在1945年已取得胜利,排除A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排除B项;战略决战此时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中国社会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五四之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解析:(1)时代:根据材料“五四前后,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4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和所学可知,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时期:根据材料“青年团体在具体的社会改造理念与方法上有所不同可知,五四前后,中国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结合所学可知,面对社会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根据材料“专门研究马克思学说、国内外重大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派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2)意义:根据材料我们应研究难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厉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和所学可知,可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与工农相结合来改造中国的道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14.答案:(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激化;全国各阶层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民族大义,使内战逐步停止下来。
(2)趋势1:持续征丁,征丁数量各年份不等,但被征丁口的总量保持增长。原因:日本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使中国越来越多的领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抵抗,征丁总量增长。
趋势2:1937—1938年征丁数量增加;1939—1945年征丁数量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战,故征发壮丁数量增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加之国统区人口越来越少,征发壮丁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整体来看,国民政府在湖南、湖北连年征丁,征丁数量各年份不等,但被征丁口的总量保持增长。原因结合所学从日本侵华的深入进行分析说明。本问也可分段进行分析,观察材料可知1937—1938年征丁数量增加;1939—1945年征丁数量虽有小幅增长,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原因结合所学从抗战不同阶段国民政府的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10月第二周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高考历史大单元每周拔高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