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3)中国现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认识、启示类专练(答案)

(3)中国现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认识、启示类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粮食产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主要依靠外部粮食供应的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大量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中世纪城市对生活垃圾乃至人畜排泄物随处弃置,雨水、污水在路边简单的露天雨水道中流过,饮水受到严重污染。极为恶劣的卫生状况,大量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聚集,终于导致了1347—1351年欧洲规模空前的鼠疫爆发。
——摘编自唐琳《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问题分析》
材料二:
——据《江西统计年鉴(2002年)》
材料三:九江海关始建于1861年,是连接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首要关口,在万里茶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外观融合了西式建筑形式,在旧址内部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工业园区搬迁导致交通不便等挑战,使得旧址文化更易被埋没。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位于九江市姑塘镇,附近有孤山寺和娘娘亭,吸引了大量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游客。
——摘编自卢志安、秦承楠《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址改造设计研究——以九江姑塘海关分关旧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城市化水平变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九江海关旧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2.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请写出材料一中“值得信赖的政府”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30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思想演进表
1949—1956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发展思想 这个时期,我国效仿苏联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党中央从经济建设的目标和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从属于社会主义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城市的发展速度必然要由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来决定”,大量重工业项目在城市中兴建,带动了一大批重工业城市的建设,形成了工业化主导城镇化发展思想。
1957—1977限制城镇化保障工业化发展思想 在“二五”计划期间,大搞工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建设,盲目扩张的城市规划建设不仅在其后的国民经济调整中被停止,党中央甚至还提出在一段时期内不搞城市规划的主张。在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调整农村劳动力、精减下放职工和设法压缩城市人口。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大量企业内迁,沿海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停滞,内地城市虽有发展,但其规划建设标准也严格控制在备战要求范围内。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限制城镇化保障工业化发展思想。
——据《新中国70年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思想演进:历程、主线及动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个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思想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清嘉庆十九年(1810年)松筠奏称吐鲁番“宜种木棉、近来种植甚广”。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在新疆逐渐加大了移民屯垦的力度,不仅开展全疆水利垦殖建设,还在各地建设了农林实验场、讲习所等。吕办和私人银号相继创办,向棉农提供贷款。同时,俄国为改善进口的新疆棉花品质,向当地棉农分发了众多美国棉种。至光绪末年,新疆棉区遍及南疆数县和东部吐鲁番地区,北疆昌吉亦有种植。其中,吐鲁番棉花年产量达300万斤,冠绝新疆。至20世纪初,虽然“土法土机”式纺织仍是主流,但南疆已出现一些机器轧花工厂,其中吐鲁番的六个轧花厂中有两个属于俄国人,有近千台手摇机。
——摘编自刘玉皑《清代民国时期新疆棉业发展》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新疆棉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疆建成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的方案被纳入“九五”计划。截至2000年,新疆棉花面积与总产量比1990年代初期分别增长了1.33倍和2.67倍。科研、金融、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机械制造等服务于棉花生产的产业也获得一定发展。虽然经省级政府资格认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供销社仍是新疆棉花经营的主渠道。伴随着新疆棉区迅速扩张,也使相当数量质量差、效益不佳的次宜棉区和风险植棉区盲目介入。2001年《国务院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放开棉花购销与价格,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出口……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2008年,新疆棉田面积与棉花总产量较2000年增长一倍,同时棉花纤维强度与长度也获得大幅提高,国内部分大企业因此借着向西开放的契机,踊跃在新疆投资棉花产业,推动了新疆棉花加工能力和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樊亚利《新疆棉花产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产棉区,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占到国内棉花产量的80%以上;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多是新疆棉花、纺织品、纤维制品的采购商。近年来,美国在新疆“强迫劳动”议题上的“露獠牙”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国务院等部门发布《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警告企业供应链勿与新疆等地所谓“侵犯人权”实体发生联系;美国商务部把“与新疆侵犯人权有关”的11家中国公司(包括纺织企业)列入被制裁实体清单……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实施对所有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广泛进口禁令,却发现操作困难而暂时搁置……
——摘编自陈想《美国“新疆棉花禁令”背后的三个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新疆棉花禁令”的认识。
6.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项圈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短短7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三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并从科技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
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历史背景:国家结构松散,社会治理混乱;庄园制度逐渐瓦解,新兴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农业生产水平有限,粮食供应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
(2)原因:①第一次: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②第二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乡镇企业和非农产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3)价值:用于研究中国海关、关隘历史;用于研究中外贸易发展史;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启示:兼顾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方。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世纪城市对生活垃圾乃至人畜排泄物随处弃置,雨水、污水在路边简单的露天雨水道中流过,饮水受到严重污染。”结合所学得出国家结构松散,社会治理混乱;根据所学中世纪后期庄园制度逐渐瓦解,新兴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根据材料“粮食产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主要依靠外部粮食供应的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大量人口处于营养不足状态。”得出农业生产水平有限,粮食供应不足;根据材料“极为恶劣的卫生状况,大量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聚集,终于导致了1347—1351年欧洲规模空前的鼠疫爆发。”得出医疗卫生条件差。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中国。原因:观察变迁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史实得出①第一次: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的开展。根据曲线图结合改革开放后相关史实得出②第二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乡镇企业和非农产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价值:根据“九江海关旧址”“九江海关始建于1861年,是连接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首要关口,在万里茶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得出用于研究中国海关、关隘历史;用于研究中外贸易发展史;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小问启示:根据城市化发展历程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兼顾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2.答案:(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根据题干中“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根据材料中“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可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中“‘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可归纳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可归纳为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1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的依据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3.答案:(1)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促进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高潮的出现;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助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等。
(2)呈现矛盾性的原因:美国霸权主义触及了法国利益;法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欧联合的深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呈现合作性的原因: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3)认识: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的特点;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法国)。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信息“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和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促进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高潮的出现;根据“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得出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根据“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得出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助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等。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法国、美国)。据材料“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可知,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的原因有:据材料“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可知,美国霸权主义触及了法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法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欧联合的深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角度进行考虑。据材料“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可知,法国和美国也有合作性的一面。呈现合作性的原因,据材料信息“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可知,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根据材料二信息“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得出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答案:(1)1949—1956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水平发展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1977因素: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三线建设。
(2)关系:材料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超前和滞后两种发展状态,城镇化无论是超前或滞后于工业化,都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启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只有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政策,才能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思想的有关知识。
(1)根据材料中“我国效仿苏联项目”“从经济建设的目标建设和发展”“大量重工业……发展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到1956年的思想影响因素即苏联工业化的影响、经济建设的目标和条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重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大搞工业被停止”“党中央主张”“日趋紧张的基本停滞”“在进行国民发展思想”可知1957年到1977年的思想因素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阻碍建设、党中央的指导、国际局势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系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进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开展。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实事求是进行建设,符合基本国情,符合客观经济建设规律。
5.答案:(1)原因: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鼓励和移民实边的需要;近代西方先进棉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播;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棉花产业规模扩大(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提高);逐渐由家庭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转型。
(2)变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控转变;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升级。
背景: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农业技术的进步。
(3)认识:美国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多年来农业和工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新疆棉花禁令”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美国这一禁令不利于中美正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已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可分析出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新疆逐渐加大了移民屯垦的力度”可分析出政府鼓励和移民实边的需要;根据材料“俄国为改善进口的新疆棉花品质,向当地棉农分发了众多美国棉种”可分析出近代西方先进棉种及生产技术的传播,对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根据材料“新疆棉区遍及南疆数县和东部吐鲁番地区,北疆昌吉亦有种植”可分析出棉花产业规模扩大(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提高);根据材料“南疆已出现一些机器轧花工厂”可分析出逐渐由家庭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转型。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新疆。变化:根据材料“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棉花市场的形成”可分析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控转变;根据材料“新疆棉田面积与棉花总产量较2000年增长一倍,同时棉花纤维强度与长度也获得大幅提高”可分析出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根据材料“虽然经省级政府资格认定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但供销社仍是新疆棉花经营的主渠道”可分析出由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根据材料“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可分析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升级。
背景:结合改革开放政策可分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结合2001年中国加入WTO可分析出中国加入世贸,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结合经济水平提升可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西部大开发可分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根据材料“科研、金融、病虫害防治、生产资料、机械制造等服务于棉花生产的产业也获得一定发展。”可分析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根据材料“把与新疆侵犯人权有关的1家中国公司(包括纺织企业)列入被制裁实体清单1”可分析出美国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多年来农业和工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认可;结合美国霸权主义可分析出“新疆棉花禁令”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根据材料“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实施对所有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品的广泛进口禁令,却发现操作困难而暂时搁置……”可分析出美国这一禁令不利于中美正常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
6.答案:(1)背景:①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都迅猛推进本国现代化。(国际)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政局稳定。(政治)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和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经济)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探索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理论指南。(思想)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社会)
(2)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内涵,意在实现符合中国人民实际的现代化,逐步达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的财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
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突出“四史”教育中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旨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增强“四个自信”,有效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认清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材料一新中国史“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可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材料二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与改革开放史提到“短短 70 多年”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迅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表达推出脱贫攻坚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近现代世界。根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等信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内涵,意在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根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等信息可知,西方式现代化虽然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也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的财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前中国历史。根据“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可以得出科技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紧密关系。材料提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可以推出科技与民族国家、党、发展各方面的认识。
7.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3)中国现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认识、启示类专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