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试题(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试题
一、选择题
1.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灵渠 B.永济渠 C.大运河 D.都江堰
2.“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秦国奠定了基础。”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主要内容 B.积极影响 C.基本特点 D.重要原因
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4.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秦朝
5.《荀子》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句话反映了(  )
A.禅让制的传说 B.世袭制的确立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确立
6.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7.下列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呈现的共同特征是(  )
学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A.以德治国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休养生息
8.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 D.焚烧诗书
9.下列与“秦晋之好”“尊王攘夷”“卧薪尝胆”等成语相关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春秋争霸 C.战国兼并 D.秦灭六国
10.粤语“食九大簋”代表饭菜极其丰盛。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
A.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1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反映了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12.某微信公众号有一篇推文的标题为《在这里读懂中国最早王朝》,据此推测这篇文章介绍的最有可能是(  )
A.二里头夏都遗址 B.安阳殷墟博物馆
C.秦始皇陵博物院 D.南越王墓博物馆
1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的思想流派是 (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儒家学派
14.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下列证据中最有可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B.战国时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带有“牛”或“耕”字
C.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水牛遗骸
D.《 春秋》里有关于牛耕生活的描写
15. 它是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体诗歌,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离骚》 D.《天问》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然而汉代儒者看到当时土地兼并的剧烈,社会危机的深刻化,对商鞅的变法,反而给他加上了种种罪名。如《汉书·食货志》认为:“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
——摘编自郭人民《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据材料,简述商鞅变法的支持者。
(2)你是否同意汉代儒者认为商鞅变法加剧社会危机的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7.中央集权制度由秦朝创立,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朝规定诸侯在宗庙祭祀时应奉献一定量黄金,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因“酎金”不纯,援引“王削县、侯免爵”的律令,削夺106名列侯爵位,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酎金案”。这次“酎金案”的发生不仅是因为财政困难,还取决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形势。
——摘编自郭献功《汉代的“酎金”与“酎金案”》
材料三 中央集权制度组织严密,机构层次分明,行政效率高,经济管理职能也相当强大,主要体现在劝农、水利建设、赈灾、管制物价、统一发行货币等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历史上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秦朝推行该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汉武帝制造“酎金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深得他的信任。在他的支持下,一场给秦国社会变化带来新气象的变法开始了。
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
材料三:秦朝末年的统治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反秦浪潮不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不断强大,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机遇率军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指谁?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是如何奖励的?
(2)材料二中的农民在哪里“揭竿而起”?这次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哪一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惨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 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编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 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权与神权关系、社会经济构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热烈庆祝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最真实素材——
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一个,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是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汉字繁衍了篆刻艺术……玉玺被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桐叶剪成玉圭状,对叔虞说将用这个封他。……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这个故事史称“桐叶封弟”。
材料二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材料三
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 此鼎发掘于一座春秋大墓,墓主人是晋阳城的缔造者——晋国卿大夫赵简子。墓内出土二十七件青铜列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1)材料一中的历史典故与哪一制度有关?周朝实行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二,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1)秦孝公。
(2)【示例一】判断:不同意。理由: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判断:同意。理由: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农民因土地兼并,遭受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生活贫困不堪。可见,商鞅变法加剧了社会危机。
17.【答案】(1)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意义: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政治原因: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减轻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经济原因:财政困难。
(3)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
18.【答案】(1)秦孝公、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4)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19.【答案】(1)青铜礼器显示了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其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门类众多的艺术。
(4)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20.【答案】(1)制度:分封制。
作用: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重用人才;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利用“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自己的势力。
(3)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