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 练习含答案)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________。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3)特点: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________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2.工厂制度
(1)出现:随着工厂的出现,________逐渐形成。
(2)特点
模式 工人实行________
规章 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方式 ____________被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原料 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影响:有利于________、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洋务派 19世纪中后期,创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民族资本家 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微思考
1.观察教材插图P25“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据此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
试答 
 
2.观察教材插图P26“汉阳铁厂”和“天津永利碱厂”:这两个企业分别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试答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概念阐释——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是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的生产组织形式。
3.概念阐释——工厂制度
指资本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一举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他们出卖自身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奴役工具。
4.概念阐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是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近代民族工业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学习任务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城市化
(1)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
(2)问题:伦敦、巴黎等大城市________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3)措施: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________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
变化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原因 (1)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2)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影响 欧美国家形成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乡村变化
(1)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________的改变。
(2)表现
①生产: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____________水平大大提高。
②人口: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________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时间观念
(1)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________更为增强。
(2)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________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3)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________,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5.教育
(1)变化:________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2)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________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
西方 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________》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 清政府推行“________”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
6.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________与__________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斗争:19世纪,欧洲________________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标志着________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结果: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________得到一定保障。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27“学思之窗”: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试答 
 
2.阅读教材P29“学习拓展”:《摩登时代》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问题?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的影响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3.概念阐释——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阶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广泛性。其源头是在15世纪的欧洲。初等教育制度的实施得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并以全民为对象,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实现。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的出现。
2.难点:充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主题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任务1 工厂制度的出现
史料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动力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
——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原因。
【成果展示】 
 
 
 
任务2 工厂制度的特点
史料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10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3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3便士。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 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6便士。
——摘编自[英]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3 工厂制度的影响
史料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工厂制度的确立,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
——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厂制度建立的影响。
【成果展示】 
 
 
 
1.机器大生产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①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础之上,而且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合理分配,分工合作,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特性。
③大量雇佣工人集中劳动,固定工作场所,彻底改变了手工工场的零散状态。
④采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⑤实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市场意识强烈。
(2)影响
①改变了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②改变了组织和协作的关系,原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表现为机器大生产下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提高了劳动社会化的程度。
③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商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资本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④妇女也加入工人的行列,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加大,工人的境遇相对恶化。
2.工厂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②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2)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②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从业主制转向合伙制。
主题二 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任务1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
史料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摘编自荻茨《英国经济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英国城乡人口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成果展示】 
 
 
 
任务2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史料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 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1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摘编自许冰《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
——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成果展示】 
 
 
 
任务3 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恶化
史料 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摘编自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
【成果展示】 
 
 
 
工业革命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社会关系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城乡关系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思想 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
世界市场 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消极影响
①阶级矛盾: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②东西方关系: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速检速测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6“历史纵横”改编)从现存文献来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官员在信件中已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隐晦地指出,新社会秩序的产生基于工业大变革,这一看法被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接受。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了“工业革命”的概念。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B.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C.在欧美多个国家同时开始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学思之窗”改编)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工业革命的场景: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发现
B.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9“问题探究”改编)恩格斯说:“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作出此判断是基于(  )
A.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
C.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D.初等教育的日益普及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史料阅读”改编)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记载:“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这体现了工业革命(  )
A.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B.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C.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9“学习拓展”改编)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该片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B.经济大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工业发展一定程度恶化了生产环境
D.发达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8“史料阅读”改编)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繁荣与萧条共存的社会怪象
B.理性批判工业文明社会问题
C.呼吁重建被严重割裂的传统世界
D.以浪漫情感批判理性的冷血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1)专业化 (2)改良蒸汽机 (3)聚集 2.(1)工厂制度 (2)倒班制 生产流水线 (3)科学管理 3.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张謇、范旭东
★微思考
1.工人在车间进行集体劳作;工人在生产流水线上劳作。
2.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天津永利碱厂是民间资本创办的近代民族工业。
[学习任务二]
1.(1)生活空间 (2)工业人口 (3)中心城市 2.水陆运输网 3.(1)乡村 (2)①农业现代化 ②乡村田园 4.(1)时间观念 (2)准时准点 (3)戴表 5.(1)初等教育 (2)文化素质 (3)工厂法 癸卯学制 6.(1)传染病 职业病 (2)社会主义运动 工人 (3)最低工资
★微思考
1.蒸汽动力的使用,工厂制度的推广,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都使得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形成,近代的标准化生产出现,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造成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阶级对立严重。大萧条时期,随着失业率飙升,这种现象空前严重。
课堂·研习案
主题一
1.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厂的广泛建立。
2.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3.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推动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促进了英国议会改革。
主题二
1.变化: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影响: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加重了环境污染;城市管理者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速检速测
1.B [由材料“法国官员在信件中已使用‘工业革命’一词”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了‘工业革命’的概念”可知,工业革命在法国和德国都产生了影响,而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于英国,由此表明工业革命虽然首先发生于英国,但是在世界尤其是欧洲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材料强调的是现象而非时间,排除A项;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几个国家同时开始,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才逐渐向外传播,排除D项。]
2.C [据材料“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可知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进步,这些说明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选C项;1492年哥伦布就已经发现了美洲大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而人类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排除B项;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只能体现在生产力的变化上,而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科学、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变化,排除D项。]
3.C [据材料“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可知恩格斯做出此判断是基于机器大生产的需求,机器的操作使用对工人的文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是工人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A项;工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教育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4.C [由“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可知,工业革命使得人口大量集中于伦敦这样的城市,这是城市化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人口集中于城市,而不是城市的交通问题,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人口集中于城市,并没有提到人们的生活节奏问题,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工业革命使得人口集中于城市,与世界市场无关,排除D项。]
5.C [“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讽刺了当时的工厂里,工人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环境对人的摧残越来越严重,故选C项;“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是对当时工人环境的一种讽刺和揭露,因为他们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无奈,排除A项;“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说明大危机时,工作机会变少,工人不得不拼命以保住工作,排除B项;“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体现了30年代美国电影的发展,说明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排除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2年至1870年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最好、最坏,希望、失望”等相对的词语描述的正是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带来的负面影响,可知他是在客观地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繁荣与萧条共存反映的是较大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非社会怪象,排除A项;材料并未主张恢复传统世界,是在评判工业革命的双面影响,排除C项;浪漫情感无从体现,浪漫主义通常表现为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材料没有相关的描述,排除D项。]第二单元 训练5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2024·辽宁辽阳高二期末)下图所示是19世纪20年代英国某纺织厂生产的场景。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
工人开始有意识地反抗
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流水线生产提高了效率
妇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2.(2024·浙江天域名校大联考一)在《国富论》(1776年)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一个位于伦敦的别针工厂为例,指出一个人的生产率由每天不超过20个别针,可以增长至令人震惊的4 800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
劳动分工 垄断组织
蒸汽的力量 严格的纪律
3.(2024·四川凉山高二联考)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叫醒工”会在早晨按约定好的时间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叫醒工”的出现反映了英国 (  )
工厂制度开始兴起
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市民的生活缺乏时间观念
4.(2023·广东金太阳高二下期中)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 (  )
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
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
5.(2024·辽宁大连期末)晚清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生产,在这些企业中的工人按照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劳作。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  )
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有效阻止了外敌侵略
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
题组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二期中)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
9 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 300人,
到1831年则有202 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7.(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末)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
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8.(2024·广西梧州高二期末)据统计,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德国统一之前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经济发展提升了工人的社会地位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劳动力的渠道
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
9.(2023·浙江强基联盟统测)下图是英国的一个著名建筑物,建成于1859年。图中建筑物的出现,反映了 (  )
①机械计时工具的出现
②现代生活准则的逐步形成
③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④近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10.(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这些法令不仅为保护工人的劳动条件提供了法律基础,而且为保障工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法律手段。这些法令的颁布 (  )
体现国家干预经济 助力工业革命发展
适应殖民扩张需要 保障工人政治权利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3·河南新未来联考高二期中)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中,制作工序被分割开来,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由此可见,工厂制度下 (  )
生产关系有所调整 劳动强度增大
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劳动分工增强
12.(2023·山东临沂高二联考)18世纪晚期,英国资本家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  )
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
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
13.(2023·浙江绍兴高二期末)《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记录了以下内容: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该书意在表明英国的工厂制度 (  )
彻底地改变了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工作环境恶劣,职业病的严重
工人权益受损,工人运动发展
14.(2024·安徽宣城高二期末)1803年,英国约克郡西区织出的呢绒只有1/16是产自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其余的约有43万匹则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织出的。根据1831年英国议会的调查,该年英国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人。这体现出该时期英国 (  )
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的普及
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性
手工生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工厂制难以适应经济的需求
15.(202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在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与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成为工厂工人;而作坊中的师傅,有的苦苦支撑着家庭作坊,有的沦为工厂工人,另有极少数资金及实力雄厚者演变为早期的工厂主。这说明工厂制 (  )
促进了城市人口的迁移
推动了工业技术的传承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16.(2023·湖南郴州高二期末)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高达26.2‰。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至1841年,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升至27.2,曼彻斯特升至33.8。该现象说明 (  )
马克思主义已具理论基础
手工工场环境十分恶劣
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升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3·河南南阳六校高二联考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
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18.(2023·北京昌平区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世纪后期,工业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新动力。在英国,棉纺织业、冶金和矿业的发展使许多小镇迅速发展起来,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工业城市甚至跻身于大城市之列。铁路的发展,也使得沿线出现了许多铁路城镇。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也是发展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进程。城市生活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观念。
在19世纪的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城市病从地理空间上凸显了社会不公。工人住宅区是大城市和工业区的贫民窟,成为贫穷、疾病和犯罪的渊薮。工业和生活垃圾造成了整个城市、整片地区的环境污染。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流行病频频暴发。过度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工人及其子女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工人的寿命大大低于其他阶层。
在有识之士和专业人士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病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有效的治理。1848年,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76年,政府通过《河流防污法》。1890年,议会还通过法律,责成地方政府改善穷人的居住条件。到19世纪末,英国人(包括工人)的生活普遍变得文明体面。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英国城市化进程。
训练5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B [19世纪20年代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中的纺织厂实行的是工厂制度,这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发生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图片只是工人在工厂工作的场景,没有反映工人的反抗,且早期工人运动是自发的,不是有意识的,排除A项;流水线生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中女工参加生产,并不能看出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且19世纪20年代,妇女的政治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项。]
2.A [据材料“一个人的生产率……4 800个”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下劳动分工的细密,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故选A项;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组织形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B
4.C [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项;工厂制度的严格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建立完善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B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只有法律和社会规范才具备预防社会犯罪的功能,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选D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告终,并未有效阻止外敌侵略,排除B项;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6.A [据材料可知,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的人口迎来爆炸式增长,反映出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呈现农村人口的统计情况,无法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1832年英国开始进行议会改革,排除D项。]
7.B [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人类从农业文明逐步进入工业文明,劳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故选B项。]
8.A [据材料“1816年英国13岁以下工人在棉纺织行业所占比例为20%”“1835年为13%,1850年为8%”,这显示出工人群体年龄在提高;据材料“学校教育成为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故选A项。]
9.B [图中建筑物是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机械计时工具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出现,①不符合题意。时间观念的加强,是现代生活准则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表现,②符合题意。人们时间观念的加强,也反映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符合题意。伦敦大本钟是英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10.B [据材料“19世纪前期”“保护工人的劳动条件”“保障工人的生活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一系列工厂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人的利益,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B项。]
11.D [材料提及与手工作坊时代不同,近代英国的制陶工厂将一个人完成的工序分割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可知工厂制度下工序被分割,工人分工合作,故选D项;“生产关系”不合题意,材料提及的是生产工序,排除A项;劳动强度是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密度,增大劳动的强度,即在同一时间内增加劳动的支出,材料未提及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排除B项;“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且材料未见企业耗费了庞大资本,排除C项。]
12.D [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并实行奖惩制度,有利于保证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适应了大工厂时代集中生产的需要,故选D项;“中间阶层”崛起于二战之后,排除A项;工厂制度本身就是顺应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产生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垄断资本家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
13.B [据题干中“……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及数个“罚款三便士”等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主对工人的管理极其严格,其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是其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彻底地”改变了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排除A项;题干主要述及的是英国工厂制度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述及工作环境和职业病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英国工厂制度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述及“工人运动”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
14.B [由“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作坊”“工厂工人为404 317人,手工工人为1 159 867人”可得,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的工业经济组织呈现出多样性和过渡性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所述主要涉及的是工厂和作坊的经济组织形式,并未涉及生产技术及其设备的问题,所以不能得出急需大力推进蒸汽机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工业经济组织的多元化特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手工生产属于生产力范畴,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工厂制出现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所以适应了经济的需求,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作坊中的帮工与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成为工厂工人;而作坊中的师傅,有的苦苦支撑着家庭作坊,有的沦为工厂工人,另有极少数资金及实力雄厚者演变为早期的工厂主”可知工厂制兴起后,作坊中的帮工、学徒绝大多数进入工厂,师傅中有的也沦为工厂工人,成为早期工厂主的极少,说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选D项。]
16.C [据材料“而城市高达26.2‰。新兴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至1841年,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升至27.2,曼彻斯特升至33.8”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使城市死亡率升高,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手工工场已被工厂取代,排除B项;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但材料前面统计的是1831—1839年,排除D项。]
17.(1)特征:使用机器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立法保障;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女性权利意识;推动女权运动。
18.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工业城市。新交通工具火车的出现,也促使铁路沿线的城镇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
英国城市化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越来越凸显。城市集中大量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对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城市中的工人居住条件恶劣,工人家庭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英国通过立法进行解决,到19世纪末,英国城市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总之,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英国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随着各方力量的推动,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学案 练习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