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来源: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________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生产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________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4)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________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3)概况
地域 农耕 畜牧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________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________和山羊
东亚 ____________是___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 ①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________的居民已经饲养猪;②后来河姆渡居民也饲养猪和________
美洲 中美洲是___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________
(4)意义
①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________过渡到________,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微思考
1.观察P2教材插图“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根据图片指出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试答
2.观察P3教材插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根据史料价值的不同,它属于什么史料类型?有何价值?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采集渔猎
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和渔猎野生动物为生的经济。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等作为食料,或是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渔猎;他们所制造的工具只限于对石头、树枝进行简单的加工。
2.图解历史——群居生活的时代特征
3.概念阐释——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万年前,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地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世界各地区的人们,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美洲。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故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学习任务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农业文明
(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中国文明。
(2)措施:________________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2.主要分布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②社会生活
古巴比
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________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由________和神庙占有。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①食物生产:分为北方____________和南方____________。
②社会生活
商和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到秦汉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____________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________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在耕作之余,通过____________等途径补贴家用
秦以后统治者推行________政策
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________、西汉的________等
秦汉到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代欧洲
古代 希腊 食物生产 大麦和小麦从________传入希腊,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________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社会生活 城邦________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 罗马 食物生产 以________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 实行____________,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4)古代美洲
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________。
②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________的部分外,还有________的公有土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4“历史纵横”: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古埃及人治理水患的方式有哪些?有何作用?
试答
2.观察P5教材插图“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试答
助学助考
1.构图解史——农业文明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
2.易错提醒——古代文明发源地及特征
世界上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3.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如耕、耙、灌溉、选种、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知识拓展——古希腊农业中使用奴隶的三种类型
(1)斯巴达式的国有奴隶制。农业劳动全由国有奴隶担任,这种制度往往通过征服而建立。
(2)贵族田产中使用的奴隶。是农业中使用私人奴隶的集中方式,但规模不大,也不是很普遍。
(3)自耕农或小农所私有和使用的奴隶。这是最为普遍的农业奴隶经济形式。
学习任务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
(1)男子: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________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2)氏族内部出现____________。
3.国家的产生
(1)原因
①对外交战中,军事首领的地位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②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不再杀死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________。
③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④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2)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________应运而生。
微思考
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阶级
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2.图解历史——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革命的意义;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
2.难点:农业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主题一 农业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任务1 早期农业出现的原因
史料 首先,人口的移动一定会受到地理环境或周边邻居的限制。其次,季节性资源必须是丰富而规律的。这类资源可以包括鱼、贝类、干果和植物种子,总之必须多产且源源不断。再次,人口的增长必须达到一个食物短缺、人口与食物供给失衡的程度。……导致食物生产的出现。
——[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农业出现的主要推动因素。
【成果展示】
任务2 农业革命的意义
史料 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革命的意义。
【成果展示】
1.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产者的区别
项目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所处时代 旧石器(打制)时代,以食物采集为主 新石器(磨制)时代,以食物生产为主
自然分工 男子负责狩猎,提供肉食;女子负责采集植物果实和茎叶 男子从事农业生产;妇女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
男女地位 男子获取食物来源不稳定,地位较低;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后代,还负责采集食物,地位较高 男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个人隶属于集体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先后产生
2.农业产生的历史意义
(1)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2)农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运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农业的产生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4)农业的产生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人口得以较快的增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主题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社会生活
任务1 农业起源的特点
史料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的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前6000年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瓦哈卡中央山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前5000年,中国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2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
史料 公元前2600—前2100年间,因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尼罗河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经组织民众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这一时期的埃及金字塔文当中也常出现“水渠”一词。中王国时期,恢复和发展了曾经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被破坏的水利灌溉系统,并修建了大规模的排灌渠道。
——李怡净《尼罗河灌溉工程与古埃及的国家治理
——兼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社会形态》
【研讨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法老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
【成果展示】
任务3 古希腊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史料 古希腊自耕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商品经济对它的补充性以及与之关联的城市既依赖又对立于农村的城乡关系,在其他很多古代国家也都能见到。但是希腊某些城邦的自耕农经济可能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于是,自耕农具有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
——摘编自徐晓旭《论古代希腊的自耕农》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分析古代希腊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4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史料 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我们看到农业工具不是继续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渐被改造得更加适合小农经济的需要。耕犁从二牛三人到二人二牛,到一牛一人,最后,比较轻便灵巧的曲辕犁得到普及,农业工具的这种发展,促使唐宋以后小农经济重新得到了加强。而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也进一步向多劳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向发展。
——李根蟠《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成果展示】
1.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多样化特征
东方 西方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业,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2.食物生产对不同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促进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②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③明确了土地占有归属关系,土地归王室、各级贵族和神庙所有。
④形成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
(2)中国
①形成南北两大农业种植区域,即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发展,由石器锄耕发展为铁犁牛耕。
③推动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促使劳动者努力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3)希腊地区
①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建果园并加工产品。
②土地由城邦公民占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
(4)美洲地区
①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②土地分为贵族私有和个体家庭份地两大部分。
速检速测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7“问题探究”改编)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渔猎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
C.神农导致农业产生
D.人类社会出现第二次分工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3“教材知识”改编)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据此可知( )
A.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
B.农业文明的多源性
C.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
D.农业发展的同步性
3.(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东汉学者崔寔在《政论》中谈道:“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普遍推广 B.精耕细作相当发达
C.男耕女织分工方式 D.东汉已经使用牛耕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4“历史纵横”改编)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保障农业生产 B.维护王室统治
C.实现精耕细作 D.便利各地交流
5.(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教材图片”改编)下图为《赶集的古罗马农民》,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对这一浮雕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
A.罗马帝国时期的农民生活
B.古罗马农民以种植葡萄为主
C.当时罗马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
D.罗马皇帝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
6.(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5“教材图片”改编)如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古希腊( )
A.将橄榄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B.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种植橄榄
D.存在着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前·预习案
[学习任务一]
1.(1)果实 (3)迁徙 2.(1)驯化 (3)大麦 绵羊 黄河中上游 粟 水稻 贾湖 狗 玉米 骆马 (4)①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②迁徙 定居
★微思考
1.使用石器、骨器和木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会使用火;过群居生活。
2.类型:第一手史料。
价值:间接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学习任务二]
1.(1)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2)修建水利工程 2.(1)②合伙经营 王室 尼罗河 (2)①粟麦农业区 稻作农业区 ②集体耕作 铁犁牛耕 家庭 家庭手工业 重农抑商 都江堰 龙首渠 精耕细作 (3)西亚 葡萄 公民 谷物 土地国有 (4)①马铃薯 ②贵族私有 村社
★微思考
1.方式: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作用:既可控制洪水泛滥,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2.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学习任务三]
2.(1)生产力 (2)贫富分化 3.(1)②奴隶 (2)国家
★微思考 恩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氏族制度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时间: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课堂·研习案
主题一
1.地理环境的限制;对季节性资源的要求;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定居和聚落的形成,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原始音乐、文学等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二
1.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
特点:有多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减少旱涝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3.特点: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为主导,包容较多的商品经济成分。
4.特点:农业生产工具向小巧轻便发展;农业生产由精耕向集约、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
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人口增长。
速检速测
1.A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种植业的工具,所以从侧面可以说明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A项;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渔猎经济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渔猎经济长期存在,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导致农业产生的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属于生产力的进步,排除C项;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的出现,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并非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地,并且各地培育出了不同的农作物,反映出农业文明的多源性,故选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的结论,排除A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依赖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农业发展是不同步的,有时间先后,排除D项。]
3.D [据材料可知,东汉时,辽东已经有人使用牛耕,这反映了东汉时期牛耕已经被使用,故选D项;材料中只涉及辽东地区有牛耕使用的情况,不能据此推知铁犁牛耕是否普遍推广,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使用有利于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材料中只体现了辽东地区有铁犁牛耕的使用情况,不能判断铁犁牛耕使用的范围,也就不能得出精耕细作是否发达,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在农业中使用了铁犁牛耕,没有体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排除C项。]
4.A [古埃及被称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正是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留下肥沃的土壤,保障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灌溉体系的修筑也是为了保障农业的正常生产,故选A项;维护王室统治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征之一,强调的是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非修筑堤坝的目的,排除C项;堤坝不是交通方式,对于各地交流无益,排除D项。]
5.A [据材料“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可知,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农民生活,故选A项;提着葡萄,不代表古罗马农民以种植葡萄为主,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而材料是帝国时期,排除C项;罗马皇帝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与“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不符,排除D项。]
6.D [根据图片信息,陶瓶上描绘了三个奴隶共同劳作,正在收获橄榄的场景,说明古希腊时期存在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故选D项;橄榄在古希腊属于油料作物,排除A项;古希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主要用于商业交换,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橄榄,排除C项。]第一单元 训练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分值:75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4·浙江杭州北斗星盟高二联考)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下图中 ( )
① ②
③ ④
2.(2023·山西高二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 ( )
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
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
历史研究角度的不同
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3.(2023·山西吕梁高二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题组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4.(2024·山东滨州高二期末)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载:“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统治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稷作为粮食作物被普遍种植
政府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5.(2023·浙江嘉兴高二期末)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区域的文明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下列项中,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
小麦 水稻
葡萄 玉米
6.(2023·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二期末)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
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变水害为水利
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民间自发修建
7.(2023·山东临沂高二期末)下图为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这可用于说明 ( )
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尼罗河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古埃及畜牧业繁荣
土地国有制度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8.(2024·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或是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或是不断调整劳作方式以保障农业发展。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
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
古希腊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
随着古罗马的扩张,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题组3 生产关系的变化
9.(2024·浙江金衢六校联盟高二期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10.(2024·安徽皖江名校大联考)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 )
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
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
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河南新乡高二期末)下图所示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该器物的简介为:“这是一只鬃毛倒竖的野猪,身上填满雨丝、水滴和植物纹。猪为水畜(古代以五行配五种牲畜),此钵很可能是一件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据此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 ( )
已经大量饲养了猪 以种植稻和麦为生
定居生活得到发展 借助陶器进行灌溉
12.(2024·广东湛江高二期末)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3.(2024·云南保山、文山高二期末)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1.1万年至8500年的浙江浦江县的上山人已开始栽培水稻。经测量,上山遗址出土的一粒已炭化的人工栽培的米粒,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同时,还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据此可知 (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14.(2023·江苏常州教育学会高二期末)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15.(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
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6.(2024·浙江湖州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农业革命 ( )
导致部落联盟走向覆灭
标志着人类文明出现
瓦解了“公天下”观念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
17.(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在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基础上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它强调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域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4分)
18.(2024·辽宁丹东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驯化物种时间、地点举例
地区 单独驯化物 最早可考的驯化时间
植物 动物
(1)西南亚 小麦、豌豆、橄榄 绵羊、山羊 公元前8500年
(2)中国 稻米、小米 猪、蚕 公元前7500年或更早
(3)中美洲 玉米、豌豆、南瓜 火鸡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4)安第斯山脉和亚马孙地区 马铃薯、木薯 骆马、天竺鼠 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
(5)美国东部 向日葵、藜菜 无 公元前2500年
(6)萨赫勒(非洲中北部) 高粱、非洲稻 珍珠鸡 公元前5000年或更早
(7)热带西非 非洲山菜、油椰 无 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
(8)埃塞俄比亚 咖啡、苔麸 无
(9)新几内亚 甘蔗、香蕉 无 公元前7000年
采借其他地区始祖作物之后在当地发展出的驯化物
(10)西欧 罂粟、燕麦 无 公元前6000—前3500年
(11)印度河流域 芝麻、茄子 印度牛 公元前7000年
(12)埃及 西克莫无花果、油莎草 驴、猫 公元前6000年
(注:表中的问号代表该区域的农业发展可能也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或该地区已发展出农业,但不确定那里的作物种类。)
——整理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食物生产”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训练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A [据地图可知,①为西亚地区,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故选A项;②为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小麦,但不是发源地,排除B项;③为北美洲地区,④为南美洲地区,美洲的主要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排除C、D项。]
2.C
3.B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私有制出现,产生了“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等专门从事管理的阶级,促使文字产生,总之农业的产生为人类迈向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唯一标志”不合史实,文明社会的标志还有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排除A项;“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不合史实、逻辑,与材料中文明的标志之一是祭司发明的文字相悖,排除C项;“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不合题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B [据材料“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可知,稷为五谷之长,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祭祀谷神,表明统治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故选B项;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是早期国家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涉及对稷的重视,未涉及其种植范围,无法得出“普遍”的结论,且“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轻徭薄赋是指减轻徭役、赋税,材料内容并无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A [据所学可知,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故选A项;古代中国南方地区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古罗马也种植橄榄和葡萄,排除C项;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排除D项。]
6.B [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变水害为水利,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也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人民,故选B项。]
7.B [据材料“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可知,壁画中的食物多与河流有关,如鱼等,而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壁画内容体现了尼罗河为埃及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关系不大,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壁画描绘了各种食物生产信息,且主要为农业方面的信息,与畜牧业关系不大,无法得出其“繁荣”,排除C项;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且材料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8.A [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培育出了马铃薯、番茄和玉米,故选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与古希腊居民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古罗马的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经济却逐渐破产,排除C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
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10.D [材料提及原始社会晚期,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其中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会导致氏族成员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故选D项;“密切了”不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合史实,原始社会晚期虽存在社会矛盾,但谈不上“错综复杂”,排除B项;“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不合时空、逻辑,早期国家出现在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并出现权贵阶层之后,排除C项。]
11.C [据材料“稻作祈雨”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已有农耕生产,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史实可知,进行农耕生产的河姆渡先民定居生活得到发展,故选C项;不能因为陶钵上有“猪”的形象就得出当时已大量饲养猪的结论,排除A项;河姆渡先民以种稻为主,并不种植麦,排除B项;“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表明其主要用于祭祀,不能体现借助陶器进行灌溉,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进行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苏美尔泥板一般采用楔形文字书写,书写内容关于农业,不能说明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相关,且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代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
13.D [据材料“人工栽培的米粒……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可知,在上山遗址中,有人工栽培的米粒,有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证据链,说明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的结论,排除A项;铁犁牛耕技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水稻,没有提及粟的种植状况,无法得出“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的结论,排除C项。]
1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当时仍然使用石器,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口的增长主要在于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神话中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这说明早期社会中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社会对于食物生产的崇拜,不是英雄崇拜,排除A项;“引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无关于不同区域之间神话借鉴的信息,排除C项。]
16.D [据材料信息可知,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链式反应,引起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说明农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部落联盟并未走向覆灭,部落联合的方式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业革命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并无有关文明的信息,排除B项;夏朝世袭制的建立瓦解了“公天下”观念,排除C项。]
17.(1)特点: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18.示例一 食物生产兴起的时间和模式存在地理差异。
农牧业主要起源于西亚、中国和中美洲。已经发展出农牧业的地区,农牧业出现的时间相距甚远,如东亚比美国东部早几千年。各地获取食物生产手段的过程不同,有些地区的人驯化当地的动植物,自行发展出农牧业,大部分地区则由农牧业的原生地引进农作物、牲口和农牧技术。如西欧是在西南亚的作物和牲畜传播过来后驯化出本地作物的。各地区驯化的植物、动物品种也各不相同。
总之,因为地理或生态屏障、人口密度、气候差异等因素可能对食物生产的进度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各地区食物生产兴起的差异性。
示例二 食物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人类早期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粮食供应,生活方式向定居过渡。
总之,通过驯化野生动植物而发展出的原始农业,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
其他论题: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物种交流(引进)促进食物生产的扩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案 练习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