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等,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
⊙
……
⊙
………………………………
⊙
……
⊙
………………………………
⊙
……
⊙
……………………………
⊙
……
⊙
…………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学号
_______
) 2024年下期中考试试卷
座位号
七年级 历史 (答卷)
时量:60分钟 总分:100 分 命题教师:宋文君 审稿教师:宋文君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
(2)
(3)
18.(1)
(2)
(3)
(4)
19.(1)
(2)
(3)
20.(1)
(2)
(3)(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等,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
⊙
……
⊙
………………………………
⊙
……
⊙
………………………………
⊙
……
⊙
……………………………
⊙
……
⊙
…………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学号
_______
)2024年下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 历史(问卷)
时量:60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道题3分,共48分)
1.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习惯 C.地理环境 D.文明程度
3.《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4.“武王克商、尤其周公东征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围活动。荀子说,周公当政时曾封建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封邦建国”指什么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瓷器烧制 D.青铜铸造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8.《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据此,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 C.分封诸王 D.推恩令
9.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制造陶器
10.汉文帝是西汉初年著名的皇帝,下图是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这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减轻刑罚 B.轻徭薄赋 C.勤俭治国 D.重视农业
11.“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司马迁在《史记·本纪》中描述的人物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12.汉初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汉朝的统治
13.《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楚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14.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最早“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是( )
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15.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为政以德 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16.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的是( )
A.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B.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C.奖励耕战 D.建立县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初为稳定政治形势实行了什么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贵族等级构成?(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结合图示回答,此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统一了货币……
——维基百科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变法?材料中反映的是实施的什么重要措施。(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遭车裂而死,但是他的法令仍然在秦国推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6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两项内容。(6分)
(3)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材料一称赞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秦王扫六合”有何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秦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示意图
(2)据材料二回答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三
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像盗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注:被冤枉判了死刑的人无法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所以)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每道题3分,共48分)
1-5 ACBCD 6-10 CBAAD 11-16 CDCCDA
二、材料题(共52分)
17题(12分)
(1)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
(2)生产力的发展。(2分)
(3) 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货币(6分)
18题(14分)
(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4分)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4分)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长期的斗争,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被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的肯定。(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题(14分)
(1)孔子;“仁”;《论语》;孟子或荀子。(6分)
(2)法家。经济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6分)
(3)百家争鸣(2分)
20题(12分)
(1)历史事件: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
(2)统一货币;统一文字(4分)
(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分)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