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5 DABBC 6-10 BBBDD 11-15 BBAAB 16-20 AACDB 21-25 ADDAC 26-30 BDBAD 31-C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8分)
32.
【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大家庭拆散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
效果:民风淳朴;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政府财入;稳定社会秩序;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任答五点)
(2)方向:汉化(封建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
33.
【答案】(1)主要代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手史料;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2)过程:魏晋时期,江南开发;唐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论证:北宋时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明州、广州、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元朝时期,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34.
【答案】论题: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阐述: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巩固统一、同时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送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地铺,负责传递公文。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创立了行省制,边疆地区分别设置了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朝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还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2024学年第一学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1小题,每小题2分,共6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2. 《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 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 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 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 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3. 秦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包括( )
①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③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④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
①实行郡县制度 ②徭役繁重 ③征战频繁 ④刑罚严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5. 下列有关汉初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凋敝——刘邦建立汉朝 B. 反击匈奴——汉初经济恢复
C. 与民休息——社会逐渐稳定 D. 分封诸侯——严厉打击豪强
6. 有学者认为:“汉武帝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下列能论证这一论点的是( )
①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②轻徭薄赋,工商皆本
③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④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敦煌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汉代的敦煌郡位于下图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东晋 B. ②—南朝 C. ③—十六国 D. ④—北魏
9.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赵州桥 ③开通大运河 ④修建招提寺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0.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下列少数民族中,唐代实施了册封体制的是( )
A. 东突厥 B. 西突厥 C. 吐蕃 D. 靺鞨族
11. 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下列不属于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安西都护府 ④北庭都元帅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某学者总结了唐朝覆亡的原因“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他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朋党之争
13. 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B. 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C.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
14. 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
A. 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 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15. 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
B. 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
C.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16. 《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中两税法说法正确的是( )
A扩大了收税对象
B. 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C. 征税的标准以人丁为主
D. 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17. 黄庭坚在谈到东晋某著名书法家时,称其书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下列最有可能与之描述相符的是( )
A. ①王羲之《姨母帖》
B. ②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C. ③柳公权《金刚经碑》
D. ④怀素《自叙帖》
18.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此高僧是( )
A. 法显 B. 鉴真 C. 玄奘 D. 空海
19.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属于隋唐时期的是( )
①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 ②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③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④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0.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相权衰落的是( )
A. 设参知政事专掌军政
B. 设三司专掌财政
C.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21.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宋“革去其弊”措施有( )
A.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兵权
B.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C.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 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
22.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西夏政权。北宋与两者都签署了协议,比较“宋辽协议”和“宋和西夏的协议”,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宋与对方都以君臣相称 ②都是因为北宋与它们的战争屡战屡败
③北宋每年送钱物给对方 ④双方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达到了富国目的 B. 强兵效果不明显 C. 顺应了经济发展 D. 有急于求成之弊
24. 契丹人建国后,“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治理汉人与旧渤海国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这反映契丹官制主要特点是( )
A. 因俗而治 B. 羁縻怀柔 C. 民族平等 D. 学习汉制
25. “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材料中“小尧舜”指的是()
A. 唐太宗 B. 宋神宗 C. 金世宗 D. 明神宗
26.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 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7. 元朝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游牧民族迁入中原,来自中亚、西亚的民族也移居中国,不同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这些民族包括( )
①汉族 ②蒙古族 ③波斯人 ④阿拉伯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 唐文宗时期“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至宋代,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即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反映了宋代( )
A.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 门第观念的淡化
C. 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公平 D. 伦理道德的弱化
29. 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A. 宰相制度的废除 B. 内阁制度的建立 C. 八股取士的实施 D. 军机处的设置
30.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31.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学术界则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人力主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有人则以为淝水之战的性质应该是民族征服战争;也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统一战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还有人认为淝水之战具有兼并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而主要的一面是兼并统一战争。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 学术争论难以厘清扑朔迷离的历史,历史的真相具有模糊性
C. 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存在差异
D. 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3分,第34题10分,共38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二 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33. 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 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两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结合所学,分别用宋朝和元朝的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秦朝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秦汉实行的郡县制,以郡县对辽阔的国土直接进行管辖。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各朝代都因时因势采取有效举措。如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朝建立后,完成了大漠塞外与中土农耕区连为一体的政治统一、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通过理藩院统辖、盟旗制等制度,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强化。清中后期,藏传佛教成为沟通藏、蒙两族的文化纽带,强化了文化融合。在秦朝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总之,一部中国史,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摘编自尹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提取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联盟2024-2025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