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十二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即纣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员同往治理;诸侯自选臣僚为卿时,要由天子审批任命,如“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这些措施旨在
A.协调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B.加强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
C.构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确立和维护贵族的礼乐制度
2.202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州长格雷格·阿博特限制非法移民入境的举措得到了同属共和党的25名州长公开支持,佐治亚州共和党众议员甚至发文呼吁,“红州”与“蓝州”进行“国家离婚”(如下图)。《华盛顿邮报》称这场争端引发了有关“美国内战”的流言。这表明美国
A.民主制度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B.两党制影响政治生态的稳定
C.传统分权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1页(共6页)】 25--T--323B
3.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至“晋宋以后,虽有英才勤劳于国,而非华族之有名誉者,谓之寒人,不得与荐绅之选”,出现“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现象。这一变化
A.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力 B.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C.缘于门阀士族对特权的垄断 D.导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
4.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敦敕令》,确立了陪审制在刑事调查审理中的核心地位,随后陪审制又被推广到民事诉讼的调查审理中。13世纪,英格兰不少庄园法庭采用了陪审制,用陪审团取代全体法庭参与人来进行事实调查和争议裁决。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A.庄园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B.封建庄园的内部等级森严
C.庄园法庭的秩序得到一定的保障 D.王权国家的规模初具雏形
5.下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1954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75年《宪法》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 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
1978年《宪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982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6.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7.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养护、保护和修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多边主义;防治污染;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 进行融资;促进海洋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海运绿色化等行动。这说明,我国
A.外交政策实现了重大调整 B.切实贯彻“亲诚惠容”理念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D.积极践行“真实亲诚”原则
8.从秦朝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隋末“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此后历代钱币不再标识重量。古代货币的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货币单一化的趋势明显 B.南北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C.中央集权需进一步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2页(共6页)】 25--T--323B
9.下面所示为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的赋税收入比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税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税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A.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商业发展较为繁荣
C.海上贸易占据优势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10. “劝民赈灾”是明朝时救灾的重要举措,如遇灾年则“令军民人等各验丁田,自愿出粟备荒者,听从其便,官府不许逼抑科扰”“须人乐从,不许官吏扰害”,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可用来说明,明朝
A.注重发挥民间协同的救灾机制 B.政府意在减少用于救济的支出
C.社会力量的救济能力大于政府 D.商品经济发展使商人地位提高
11.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1980年,美国老年人口赡养比(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为16.9%,日本为13.4%,英国为23.5%,法国为21.9%。2000年,美国老年人口赡养比为19.0%,日本为25%,英国为24.6%,法国为24.4%。到2050年,美国老年人口赡养比预计将提高到35.5%,日本为58.4%,英国为42.2%,法国为44.2%。由此可推知,这些国家
A.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具有必要性 B.使老龄化渐成人类共同难题
C.社会效率与公平难以得到平衡 D.竞争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12.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13.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史料二 1584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 “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3页(共6页)】 25--T-323B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14.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5.战国时期,魏国主张利用“耜”等解决人地矛盾,提倡“尽地力之教”;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有“百姓叚(假)公器”等官府租借铁犁等工具给民众的记录。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意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B.铁犁牛耕已普及
C.政府重视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官营手工业繁荣
16.2023年,中国多家企业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欧洲2023智慧能源展”,并与德国太阳能系统研究所达成了光伏产业中工业生产和安装领域的合作意向,这将为欧洲同中国联合突破能源利用关键技术提供巨大空间和平台。这表明
A.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B.国家间经济竞争聚焦高科技领域
C.新形势下中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D.国际合作利于推进全球能源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建立粮库,对粮荒和灾荒大都制定了救济和赈济政策。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明清两朝,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但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由于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没有很大提高,同时耕地面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增长也很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当缓慢。竺可桢先生在《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文中介绍,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国发生旱灾1013次,水灾658次。由于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官僚手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便出现大面积的饥荒。而在社会动乱时期,不但正常的经济建设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宋代以前,人口的增长始终保持在5 000~9 000万之间,但从公元1100年以后至公元1840年间,人口却翻了将近四番。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建设。国家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划定农田重点保护区,宣布农村承包责任制几十年不变,把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支农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对重点产粮区,国家给予低息贷款。20世纪7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水稻再生等适用技术,20世纪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4页(共6页)】 25-T-323B
90年代~21世纪初又推广节水农业、生物技术、新机具改进等。南方高产地区通过间套、移栽、再生稻技术,已形成集约型多熟种植技术体系,北方提高玉米套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技术体系。从1985年起,国家集中财力在粮食产区兴仓建库,并和地方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有489个,累计投资20亿元。1979年比 1978年粮价平均提高26.2%,至1993年平均粮价达74元,比1978年增长7倍,有的品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粮价水平。
——摘编自彭珂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影响中国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粮食安全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腐败问题突出。当时,英国两党急需通过赏赐爵位以换取富人对他们的赞助,特别在1883年《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颁布后,公开的财政捐助已不被允许,两党均面临着经费紧缺问题。由于国王和政府历来强调贵族地产者的身份,直到1880年,只有极少数的资本家及其亲属能跻身于贵族行列。因而,两党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一拍即合。工商业资产阶级还会采用金钱贿赂的手段拉拢政府官员,进而获得一些商业机密或投资捷径。原则上说,工人阶级是比较具有先进性的阶级,但直到19世纪末,工人贵族垄断工会的局面始终没有被打破。不少意志薄弱的工会领袖由于经常出入政府机关和资产阶级的府邸,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为此,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先后通过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成立了各种审计机构、处理严重犯罪办公室、公职道德委员会等专门性的反腐败机构。英国法律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赋予了一定的监督和批评权利,人们甚至将媒体具有的这种权力和功能称为“第四种权力”和“无冕之王”。英国合法公民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出版自由的权利和知情权利。
——摘编自吴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腐败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治理政治腐败的举措及积极影响。(8分)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5页(共6页)】 25--T--323B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这种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国式的“华夷秩序”。
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纷纷涌入,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这一外交机构的建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一,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以往由礼部、理藩院等机构兼办对外事务、内政与外交界限不分的状态,从而向近代外交体系跨出了建制的第一步。其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置于六部之前,并由原来的临时衙门改为常设机构,这就为外交机构的正规化建制提供了前提。其三,北洋政府将外务部改称外交部。中国外交机构实现了从“仿日”到“仿西方”的转变,外交的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其四,南京国民政府对外交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改进,到1936年基本建成近代化的外交体制和制度机制,为全面实现近代化转型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意识形态被摆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立了同盟互助关系。60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日益加深,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7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的重心逐渐向国家利益偏移,逐渐改进和加强了同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趋向成熟和务实,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各种问题最主要的条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中国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吸引国际资金、人才和其他资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摘编自韩保卫 周志强《试论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正式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由此也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20世纪70年代,美元在巨大的贬值压力下不得不与黄金脱钩,而美元霸权依然得以维持。但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其确立之日起,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阐述美元扩张与币值稳定之间矛盾的特里芬难题,到全球经济失衡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再到近期美国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引起的普遍担忧,充分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摘编自刘东民宋爽《美债减持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路径》
根据材料,请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第6页(共6页)】 25-T-323B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