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必刷经典好题(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道贯古今。“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 )
A.王室衰微 B.尊王攘夷 C.分封建国 D.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4.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栽培稻植硅石,还发现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该发现可用于研究( )
A.人类文明的起源 B.社会分化的出现
C.农业起源和发展 D.铸铜技术的进步
5.随州神农祭典是神农故里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盛大民俗活动,已成为随州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到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A.元谋人的生产生活 B.大禹治水除水患
C.远古传说中的炎帝 D.早期国家的出现
6.距今约六七千年,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懂得种植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材料说明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 )
A.只在黄河长江流域
B.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C.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D.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兴盛
7.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
A.反射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8.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9.考古学者在元谋县遗址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据此推断元谋人已经掌握了( )
A.钻孔和用火 B.用火和工具制作
C.制陶和种粟 D.工具制作和制陶
10.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 )
①距今约170万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知道使用火
④掌握磨光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
A.随葬品中是否有玉器 B.随葬品中青铜器多少
C.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D.随葬品中物品的多少
12.这场战争是部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结局是以黄帝之弱势胜了蚩尤之优势,之后黄帝又趁势收复了中原( )
A.阪泉 B.牧野 C.涿鹿 D.朝歌
13.以下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我国( )
A.早期人类的起源 B.远古的传说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农业的兴起
14.世界各古老民族都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英雄时代”即军事民主制时代。中国的“英雄时代”英雄辈出,黄帝、炎帝、共工、蚩尤、尧、舜、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下列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15.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都发现有约10000年前的农业遗迹( )
A.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B.原始农业发源于早期采集生活
C.我国农业约兴起于10000年前
D.原始农业的发展开启定居生活
16.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从考古遗址发掘中(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17.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纷纷前往黄帝陵和炎帝陵进行祭奠敬拜,表达虔诚与崇敬之情。这主要是因为黄帝和炎帝( )
A.结成联盟打败了蚩尤 B.带领民众根治水患
C.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 D.被尊崇为人文初祖
18.五六千年前,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19.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墓葬,在墓穴中发现有大量的陶制陪葬品及玉制臂穿、手镯、玉刀;墓主人正中间还放置权力与武力的象征——玉刀。而同时期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据此可知(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君权神授思想浓厚
C.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D.社会生产高度发达
20.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母系氏族公社较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时空定位 距今约70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距今约6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自然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冬冷夏热
生产与生活 人工栽培水稻;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 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摘编自《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与生活的共同点。指出造成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认识。
22.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和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简述北京人学会用火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3)根据这两件文物,请你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具有了什么意识。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参考答案
1-10 BADCC BBCBA
11-20 DCDAC BDBCA
21.(1)旧石器时代,采集、渔猎无法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2)共同点: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种植粮食作物;都饲养家畜;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3)特点:多元一体。认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
22.(1)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磨光和钻孔技术;爱美意识。穿孔骨针和装饰品表面光滑,骨针、装饰品上有穿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历史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必刷经典好题(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