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1-5 BDDCA 6-10 BCBDD 11-15 BCBDB
16.(1)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思想。(3分)
(2)发展:君民共治。(2分)有利条件: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任3点6分)
(3)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和吸收西方民主思想。(1分)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然而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24年国共合作,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体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2
17、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
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和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总之,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18、(1)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人心;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与西欧的认同。(任答3点,得6分)
(2)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政治经济一体化;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以共同的欧洲文化认同为基础;从西欧扩展到东欧。(任答3点,得6分)
19、(1)“重大变化”:传统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国内外茶叶市场发展。(2分)
影响:农产品商品化加快;带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地域性商帮的兴盛。(3分)
主要外因: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海上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系统的快捷,改变了茶叶的供求市场;工业革命影响了茶叶的生产方式。(任答2点,得4分)
(2)有利条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任答3点,得6分)2024-2025学年度春学期三月份阶段性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观( )
A.注重精神自由和物质追求 B.注重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C.注重天人感应和以民为本 D.注重君权神授和修身齐家
2.先秦时期,儒家把音乐分为“德音”和“溺音”,认为“德音”可以“正纪纲,定天下”,“溺音”则消磨人的意志,损害德行。墨家提出“乐逾繁者,其治逾寡”的观点,批判贵族统治者沉迷声乐的行为。这说明儒墨两家( )
A.关于音乐的认知截然不同 B.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C.探寻礼崩乐坏问题的根源 D.关注音乐对政治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
A.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交融历史进程
C.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
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项中,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①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②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
③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
④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古希腊、古罗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荷马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B.修昔底德首创的“历史”一词并且他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C.始建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万神殿是以穹顶圆形堂为主体的建筑物
D.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6.研究发现,距今3000年前后,欧亚草原和中亚游牧人群的快速兴起促使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强度达到空前水平,绿洲之路逐渐成为欧亚大陆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农牧业扩散和发展的进程明显加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流( )
A.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B.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C.助推了希腊化世界形成 D.密切了中欧之间的联系
7.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张骞的出使在当时( )
A.实现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B.建立了汉朝与回纥的联盟
C.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促进了党项民族的封建化
8.下图分别为埃及最高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由打磨整齐的巨石堆砌而成,高度近140米,建于公元前26世纪)和美洲最高的金字塔(提卡尔神庙金字塔,由石灰岩堆砌而成,高度约70米,建于公元8世纪)。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世界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区域文明发展兼具共性和个性
C.金字塔建筑都承担祭祀的功能 D.古埃及科技水平高于古代美洲
9.某一中国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在美洲发展出了甘蔗种植和加工制糖的种植园,才引发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栽种甘蔗不仅需要适当的雨量和温度……甘蔗的栽种和加工——亦即制糖——更是重体力劳动,就和现代工厂一样,需要规范而正确的集体劳动。因此,在栽种甘蔗的地方一定存在着奴隶或近似于奴隶的强制性劳动力”。该学者提到的“大规模的劳动迁徙”( )
A.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推动南美洲形成白人为主的族群
C.促进了近代大工厂制度的诞生 D.反映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0.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1.近年来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分别出土了多面汉朝铜镜,据学者考证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汉代铸镜技术对外传播 B.汉朝经济文化的域外影响
C.物质交流促进审美趋同 D.丝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2.17~18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从中国服饰中汲取灵感,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这反映出( )
A.中欧服饰文化发展一体化 B.中国文化引领欧洲思想解放
C.商品流动带来了文化交融 D.中国服饰改变欧洲审美观念
13.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的阿伊哈努姆城位于阿富汗北部地区,其城市布局与希腊的城市相似,城中的主要公共建筑具有明显的希腊特征,神庙供奉着希腊的某位神祇以及当地的丰饶女神。这反映了
A.希腊文化中心渐趋东移 B.战争推动了文明的交融
C.希腊文明有明显优越性 D.强权对本土文化的压制
14.蒙古西征带动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如《元史》中记载抽调汉人千户随军西征,波斯史料多处记载汉人学者协助波斯学者编写中国历法,考古发现随军工匠定居地的建筑遗址充满了汉地艺术风格。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
A.使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东移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
C.扩大了元帝国的政治影响力 D.客观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15.1760年,英国夺取法属加拿大后试图同化当地法裔居民和原住民,遭到后者抵抗,1774年,英国颁布《魁北克法案》,将划出的印第安人地区重新恢复原状;英国刑法与法国民法并用;承认天主教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使得该地区(  )
A.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状态
B.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地区和民族文化
C.混血人种成为当地最大族群
D.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问题妥善解决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8分)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3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互鉴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结合材料一中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18.(12分)【文明的传承与认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拜占庭帝国早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希腊人”(Hellen)这一称呼等同于异教徒甚至野蛮人。然而,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却未因此而断裂,帝国早期的教父们就致力于去除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神教色彩,将其融合、吸纳到基督教文化中。拜占庭希腊认同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Hellen”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它代表着接受过相同古典教育的人。随着帝国内部的混乱与西欧的崛起,单纯的政治和宗教差异已经不能将他们同西欧区分开来,拜占庭人只能转向一种更持久的遗产,即古典希腊。在帝国灭亡前后,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发展到了顶峰。贝萨里翁在给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封信中,把希腊人称为我们的族群。
——金志高《拜占庭帝国希腊认同的缘起与流变》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各国从世界中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时候,欧洲人的共有意识使他们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欧洲认同逐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法、(西)德、意等六国率先通过一体化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实体。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了仅仅在经济上的欧洲一体化遭到危机,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各国物质利益上的协调合作,而且需要一种欧洲意义上的观念和意识。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和扩大,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这标志着经济与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最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展开,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也加入了欧盟。
——牛靖丽《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拜占庭帝国对希腊认同加强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演变的特点。(6分)
19.(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7——18世纪,传统茶叶市场继续存在,但市场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茶马贸易走向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茶叶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带动了甘肃兰州、安徽屯溪、湖北汉口等城市的发展。陕商、晋商、徽商等对茶叶市场参与程度更深,参与范围更广。国外消费需求的带动,中国茶叶出口增长迅猛,逐渐占据中国出口货物的第一位。
1870年代之前,茶叶的价格基本上是受中国支配的。而此之后,这种格局彻底改变,即茶叶的价格逐渐改由伦敦市场支配。导致这种格局改变最根本的因素当然是印度和锡兰茶叶的竞争。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海上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系统的快捷,即1870年的苏伊士运河通航和1871年的欧洲与中国电报联系的接通,这些都使茶叶的供求市场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正是在19世纪,中国和欧美国家拉开了距离,茶叶出口危机只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一个侧面。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 战争结束后的20年间西方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以前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帝国藩篱被拆除。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意图掌控世界石油的生产和定价。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尝试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推动地区整合的重要力量,也说明了世界各国都在争取发展的权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步入高峰期。全球化理论构想中每个国家作出平等贡献、获取平等好处的目标在现实中并未实现,世界变得更不平等了。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18世纪中国茶叶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并概括187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危机”的主要外因。(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二战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的权利”的有利条件,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变得“更不平等”的主要表现。(8)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