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答案)

2024年秋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学家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一处单人墓葬中,发现一组由30多件玉璧、玉珠等组成的面饰,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形似玉覆面。“玉覆面”是此类遗存在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玉覆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该地区( )
A. 处于中华文明中心地带 B. 部落中已出现了权贵阶层
C. 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严密 D. 玉器制作技术居国内前列
2. 孔子认为,人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指出,发明天赋的善性就是人之“本心”,“尽心”“知性”即是“知天”;“存心”“养性”即在“事天”。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 儒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C.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D. 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3. 据记载:“汉代(广西)合浦的桑蚕半稼,其织半耕……一亩之桑,获丝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这表明,汉代合浦地区( )
A. 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 B. 朝贡贸易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C. 外贸发展影响经济结构 D. 赋税收入仰赖海上丝路贸易
4.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 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5. 下表是唐宋两代漕运中粮食运量的对比简表。(单位:万石)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朝代 一般年运量 折合斤数 最高年运量 折合斤数
唐朝 100 59.44 400 237.8
宋朝 735 484.8 935 617.61
A. 造船航海技术的突破 B. 政治中心的转移
C. 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D. 人口流动的加速
6. 下图反映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部分负债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 )
A. 官办企业辅助军事工业发展
B. 传统金融机构助力近代企业发展
C. 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揭开序幕
D. 洋务工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7. 1925年,李大钊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一思想( )
A.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D. 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8. 如表所示为冀鲁豫边区第七地委1942年2月党员成分统计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
原有数目 知道 数目 阶级成分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工人 商人 学生
曹县 1110 969 34 218 568 82 37
菏泽 335 335 14 37 114 136 2 11
曹东 108 108 3 4 22 50 5 3
考城 246 246 4 28 73 99 7 12 5
总计 1799 1658 21 103 427 853 96 63 5
A. 土地革命激发了民众参政积极性
B.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贯彻落实
D. 共产党的革命领导权得以确立
9. 如图是1950年《提高文化》宣传画,画中黑板上写着“生产长一寸”。这主要反映了( )
A. 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B. 工业化建设的热情高涨
C. 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D. 对“双百”方针的拥护
10.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不但同早已建交的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增进了友谊,而且同法国于196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意大利和奥地利互派了商务代表。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外交理念 B. 中国外交策略具有鲜明灵活性
C.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D. 美国遏制中国外交僵局被打破
11. 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到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形成。这反映出( )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社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12. 西亚最早的新石器农耕区即新月形沃壤(或称伞形)地带,依靠自然降水即可从事农耕,却非最早文明的诞生地。最早的文明社会起源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人,为了解决灌溉和水患问题,针对社会大多数的管理机构逐渐建立起来,国家便不知不觉产生了。由此可知( )
A. 农耕产生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B. 自然环境是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C. 世界文明均来源于两河流域文明
D. 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13. 欧洲中世纪早期,教育被教会所垄断,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12世纪以来出现了具有行会性质学人团体,以进行职业训练为基本目的,教授文、法、神、医等内容。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城市行会的产生
B. 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 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D. 加速了欧洲中世纪衰落
14.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前中期针对童工问题英国颁定的部分法案及条款概况。这些法案的颁布( )
时间 法案 相关规定
1802年 《学徒健康和道德法》 规定纺织厂不能雇佣9岁以下的学徒,童工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2个小时,并禁止做夜工。
1833年 《工厂法》 规定纺织厂9至13岁的儿童每天只能工作8小时,保留2小时接受教育的时间,任命4个有权进入任何工厂调查工厂状况的视察员,以确保法案的执行。
1847年 《十小时法案》 规定,未满18岁的童工、未成年工以及女工的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
A. 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落实
B. 反映了资产阶级对童工的剥削
C.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
D. 加强了政府对劳工权益的干预
15. 2020年,非洲同盟通过会议确定了6月7日为“非洲边界日”,以期更好推动边界问题的处理。1884年“柏林会议”在德国召开,欧洲列强将非洲人为地分割成几十个有清晰疆界的殖民地,造成边界、族群、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延续。这反映( )
A. 柏林会议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 资本主义各国对非洲殖民影响深远
C. 非洲大陆全部沦为列强的殖民范围
D. 殖民扩张推动非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6. 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22年人民币在SDR的权重被提升至第三位;截至2023年四季度,至少有8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中包含人民币资产,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世界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B. 世界贸易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C. 美元的国际收支地位发生根本动摇
D.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得到推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6分、18题10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
——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前,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思维主导世界格局发展,新中国只有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因此,发展国防科技,确保主权独立自主,便成为首要战略目标。新中国主要向苏联学习,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移植苏联发展科技的经验和做法,因此有了所谓的“苏联模式”。
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的口号。中国向欧美和日本学习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国际合作交往中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摘编自黄庆桥《科技成就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旋律:歌声中的百年风华
创作背景 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部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五四纪念爱国歌》《南湖的船党的摇篮》《国际歌》《国民革命歌》《八一起义歌》《西江月·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区干部好作风》
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十送红军》《长征·七律》《会师歌》《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延安颂》《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胜利进行曲》
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 《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要和时间赛跑》《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祥》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歌声中的百年风华》
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历史歌典,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相关历史,选取一个创作背景,拟定旋律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
——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欧洲乡村治理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乡村“保护性治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及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乡村治理的认识。
2024年秋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答案
1-5.BBCDC 6-10.BDCAB 11-16.DDCDBD
17. (1)背景:世界联系方面:新航路开辟,全球交往的发展;地理知识和对地球认识的发展;明朝政权方面:大一统国家,疆域辽阔的自信;统治者重视,提供条件支持;文化交流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中国丰富地理资料与西方绘图技术融合;技术发展方面:地理测量、绘图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协作方面:中国开明知识分子与利玛窦的共同参与协作。(答案必须涉及3个方面)
(2)影响:积极影响:为当时国人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地理工具支持;冲击了中国对世界的传统认知;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发展了中国地理绘图技术;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任答3点)局限性:地图代表的西方先进技术未得到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同;未改变中国社会封闭保守的心理。(任答1点)
18. (1)变化:从国防驱动向经济驱动;从学习苏联到学习欧美日等国;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从“请进来”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2)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导;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9. 示例:
创作背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主题: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
阐述:符合国情的革命斗争道路,可以推动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中共一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在考察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屡遭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0. (1)特点:地方自治;巡游管理;庄园领主制度;教区管理。成因:国家管理机构不完善;乡村相对独立;国王的主权意识;外族入侵和战乱;教会改革。
(2)内涵:自上而下:政府设计、法制保障与有序治理;自下而上:村庄评估、权力下放与社区参与。措施: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制定规划方案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植农业有序发展;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合作共治。认识:乡村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各方参与,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祉的过程;完善乡村法律制度和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