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八年级历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法国作家雨果写道:“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有一天,来自欧洲的两个强盗,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得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这个园林的残壁断垣。”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是( )
A. 英美联军 B. 日俄联军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2.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时期( )
史料一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洪秀全《幼学诗》
史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三 当我们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人则步行,大多数人是天足。 ——《宾威廉牧师的一封信》
A. 废除了封建“三纲五常” B. 妇女享有分田优待权
C 已经实现了人人平等 D. 妇女得到了一定解放
3.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卡片(如表)进行成果展示。该卡片中横线处应填写( )
观点:洋务运动____________ 论据:①轮船招商局开办后,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使外轮公司损失了1300多万两白银,五年后又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 ②开平煤矿投产十年后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天津市场上的洋煤进口从原来的将近20万吨降至120余吨。
A.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 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 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D.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 在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功劳最大的是( )
A. 曾国藩 B. 张之洞 C. 左宗棠 D. 冯子材
5. 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朱笔密谕”。对此,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 B. 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
C. 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理解 D. 日记反映的史实最具真实性
6. 某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7. 右图为20世纪初,清政府学制改革时期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其中一课的内容。该内容体现了清政府( )
A. 工商皆为本的思想 B. 倡导实行义务教育 C. 对国民教育的重视 D. 教育改革取得成效
8. 近代一首流行歌词中写到:“女革命,志灭清,摒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民。”这首歌曲最有可能出现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9. 《民报》发刊词认为,在19世纪,西方国家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科学发达、工业进步,但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该在工业初起的时候防患于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种主张( )
A. 完全继承了欧美思想 B. 吸取了西方社会教训 C. 利用科学开启工业化 D. 比西方思想更加先进
10. 黄兴为在1911年4月某场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撰写挽联。上联为: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下联为: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挽联纪念的起义( )
A. 加快了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 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
C. 促成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 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序幕
11. 某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 )
A 继承传统文化 B. 开始文学革命 C. 宣传西方观念 D. 促进思想碰撞
12. 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新青年》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文章。这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 工人运动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
C. 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趋于成熟 D. 工人生活状况成为当时的焦点
13. 叶挺回忆说:“民国十三年,国民党改组,我对现状不满,所以辞掉军队中的工作,后去苏联……以国民党员的资格去苏联学习,我是第一个。”下列最符合回忆中“现状”的是( )
A.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 B.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4. 漫画家玄生于1925年发表的漫画《帝国主义和军阀原形写真》。其右上角题字为:有钱有势的美国人。画中人物左手举着一把剑,右手拉着一根链子,链子的另一头套着被画成狗的军阀形象,写明是“屠杀京汉路工人的吴佩孚”。作者意在( )
A. 讽刺美国是镇压工运的直接黑手 B. 揭露军阀疯狂的镇压了工人运动
C. 说明吴佩孚完全效忠美帝国主义 D. 表达对京汉路工人的最崇高支持
15. 红军在长征时高唱《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于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这最贴切地表现了战士们( )
A.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B. 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C. 精诚团结的革命精神 D. 助人为乐的友爱精神
16. 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材料中“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是指( )
A. 萍浏醴起义的失败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C.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 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
17. 1935年12月9日,面对华北危机的加剧,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游行( )
A. 成功抵制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侵略 B. 推动全国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
C. 表明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D.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8. 下列事件与其对应的内容或意义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内容或意义
A 九一八事变 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B 七七事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八一三事变 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南京
D 西安事变 张学良、蔡廷锴逼蒋抗日
A. A B. B C. C D. D
19. 《八佰》是一部2020年上映的战争片。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接到指令,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以一个营的兵力与将近一千人且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该场战斗爆发的时间是( )
A. 1937年 B. 1938年 C. 1939年 D. 1940年
20. 周恩来谈到台儿庄战役时说:“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该战役的指挥者是( )
A 彭德怀 B. 戴安澜 C. 朱德 D. 李宗仁
21. 下图为2015年出版的《地道战》纪念邮票,其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策略是( )
A. 攻坚战 B. 大会战 C. 破袭战 D. 游击战
22. 到1940年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5万多人发展到50多万人,根据地数量从1块增加至19块,根据地人口也由最初的150万发展到1亿人左右,牵制住了大量的日军。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共力量对比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B. 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C.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日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军事主力被消灭
23. 在某学习网站搜索“1945年”、“毛泽东”、“和平建国”等关键词时,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D.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24. 美国学者韩丁在书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作用”。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 )
A. 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 解决了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 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D. 首次提出关于均分土地的概念
25. 秧歌是一种源于农事活动的民间舞蹈形式。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创造出具有革命形式且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解放战争时期,跳秧歌舞成为“胜利”“解放”的象征。由此可见,新秧歌( )
A. 适应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 B. 完成了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C. 是顺应革命形势的艺术产物 D. 体现了工农群众的领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
26.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鸦片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水勇头目林福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使得乡民怦怦欲战。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1841年5月29日),他与各乡约定每乡设大旗一面,上书乡名,大锣数面,一旦有紧急情况,一乡鸣锣,众乡皆出。初十日(5月30日)辰刻,英军经过三元里往牛栏冈抢劫时,林福祥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战,而八十余乡亦执旗继至,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助威,将英军围困在垓心。
——摘编自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
材料二 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我(英方陆军司令郭富)在城北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我遂率军进攻。对方且战且退,随即又聚合反攻。由于大雨,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我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5月31日清晨,我派人通知余保纯(广州知府),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至当日中午,民众聚集了1.2万至1.5万人,包围英方阵地,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摘编自奥却他朗尼《中国战争纪要》
(1)根据以上材料,针对三元里事件爆发的原因,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基本史实。
27.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历史复杂动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由近代著名爱国外交官黄遵宪于1887年夏完成。1888-1889年间,黄遵宪通过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同向总理衙门推荐,但被“久束高阁”。黄遵宪转而寻求民间出版,但仍遭冷遇。1895年底甲午战败后此书才正式刊行,一出版便风行天下。
——摘编自戴东阳《论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1896年,梁启超为《日本国志》写的后序开篇就是“中国人寡知日本者也”,而直至今日国人才因黄遵宪的书知道日本,才知道日本强大的原因。也有人指责黄:“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偿款银二万万可省矣。”
——摘编自雷颐《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国志》的出版过程在中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书甫一出版便风行天下”的原因。
(2)材料二中有人认为“如果此书早就出版,国人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就不会轻易言战,于是战争赔偿款银二万万可省矣。”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28.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战线
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就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深刻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统一战线就是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摘编自王德华、侯远长《中国统战论纲》
材料二 武装斗争
1927年是血雨腥风的年份,由于对中国革命缺乏深刻认识,陈独秀对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在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自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难……毛泽东后来对此比喻说,“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摘编自李颖《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求索“可爱中国”》等
材料三 党的建设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址所在地
①浙江嘉兴(“一大”) ②陕西延安(“七大”) ③福建古田(“古田会议”) ④河北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
——图片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统一战线“把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缺乏深刻认识原因,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后来是如何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的?
(3)对材料三中的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任选其中两幅图片,根据其反映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八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A
【2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
【26题答案】
【答案】(1)不同:中方认为是英军的抢劫行为引发了三元里事件;英方认为是中方非正规部队集结列阵威胁到英军,所以主动进攻 。看法:三元里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军的侵略行为,英军的抢劫是直接诱因。英方的说法是对其侵略行为的掩饰和歪曲。
(2)1841年5月29日,水勇头目林福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乡民准备抗英;5月30日,英军经过三元里往牛栏冈抢劫,林福祥带水勇应战,八十余乡乡民执旗继至,将英军围困;5月31日,民众包围英方阵地,后在广州知府余保纯劝解下撤离。
【27题答案】
【答案】(1)变化:从被总理衙门“久束高阁”、寻求民间出版遭冷遇,到甲午战败后正式刊行且风行天下。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国人迫切希望了解日本,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能满足国人需求 。
(2)不同意。理由: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即使国人早了解日本主战派大臣,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军事装备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战争爆发难以避免,战争赔偿款也难以节省。
【28题答案】
【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地主阶级和开明绅士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壮大了抗日力量,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
(2)原因:缺乏对国情的深入了解,照搬苏联经验。纠正: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3)排序:①③②④。示例:浙江嘉兴(“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福建古田(“古田会议”):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强调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陕西延安(“七大”)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河北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该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它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