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基础巩固】
1.许多考古学文献使用“新石器革命”一词描述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B.原始交换的出现
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
D.早期文字的形成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3.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 )
A.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B.都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C.彼此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D.大河文明发展程度更高
4.《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关注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5.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尼罗河的泛滥季,每期约调动10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
A.反映了埃及历法的先进性
B.阻碍了埃及文明的进步
C.体现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折射出奴隶的悲惨生活
6.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杀害婆罗门,罪犯要被处死;杀害首陀罗,罪犯需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这说明( )
A.种姓制度维持社会稳定
B.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交流
C.种姓之间不平等性明显
D.种姓制度成为统治工具
7.《摩诃婆罗多》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这说明《摩诃婆罗多》( )
A.内容繁杂丰富 B.具有法律效力
C.揭露社会黑暗 D.宣扬阶级平等
8.“对雅典人而言,城邦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载体,而且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过取消公民权来制裁漠视城邦利益的人。”材料强调了( )
A.权力制约 B.平民政治
C.公民意识 D.主权在民
【能力提升】
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对财产的强烈欲望不仅使人类克服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也使人类在获取更多财产的过程中构建起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摩尔根意在说明( )
A.人类文明发展障碍重重
B.对财富的追求推动文明发展
C.对财产的分配影响社会建构
D.社会分工推动生产发展
10.某学者在阐述国家产生的原因时说:“组织社会生产,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事法律事务、艺术、科学……氏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国家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国家是各部落抵御外来侵略的产物
C.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秩序和安全
D.国家是为适应社会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11.有学者认为,在文明起源时期,各文明地区都有过独立发展阶段,但这些地区大多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以及国家的建立等过程。该学者意在( )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C.突出区域文明的同源性
D.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2.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的出土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下面对脏卜卜辞史料价值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卜辞都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
C.是可佐证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13.在古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被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古埃及国王的神化是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14.有学者这样描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种姓集团都居住在自己的种姓区内……各种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庙宇。各种姓之间职业世袭,不通婚,不共食。”从历史长时段看,种姓制度的影响是( )
A.职业世袭,经济组织焕发新活力
B.贫富悬殊,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
C.种姓隔离,导致民族凝聚力较弱
D.同姓通婚,导致种族歧视很严重
15.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公民的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这主要反映了( )
A.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的典型
B.雅典居民有同等自由权利
C.外邦人在雅典拥有土地权
D.公民身份与权利紧密相连
16.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主要依靠口述史料撰写。他辨别材料真假的标准有二:一是看其是否有确凿的证据,即是否是公众承认的事情,以神话为依据的观点在他看来是不可信的;二是所闻之事是否合乎情理,即看所闻之事是否与他本人的亲自观察相吻合,是否合乎人之常情。这反映出《历史》一书( )
A.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B.所选史料翔实丰富
C.蕴含人文主义色彩
D.受到公众普遍认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法]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古希腊]苏格拉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对古代雅典民主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这促使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富人”“随葬品丰富”等信息反映了私有制的产生,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这说明人类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故A项正确;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早期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较少,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大河文明发展程度更高,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在处理不同社会阶层犯下过失时存在不同的责任规定,这体现了法律的阶级性,即法律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修建金字塔“每期约调动10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说明金字塔的修建工程浩大,体现了埃及强大的工程组织能力,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古印度,杀害婆罗门要被处以死刑,而杀害首陀罗只需要守戒1年并交纳一定数量的财物,这反映出古印度不同种姓的法律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说明《摩诃婆罗多》内容繁杂丰富,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每个人心里装的都是城邦,他们为了城邦利益可以放弃任何个人的私利甚至生命”体现了雅典人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故选C项。
【能力提升】
9.【答案】B 【解析】材料“对财产的强烈欲望不仅使人类克服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也使人类在获取更多财产的过程中构建起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反映了人类对财产的欲望推动了政治社会的建立,说明对财富的追求推动文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财富的追求推动文明发展,并没有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障碍重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财产分配和社会分工的影响,排除C、D两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组织社会生产,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事法律事务、艺术、科学……氏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说明氏族在社会管理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由此而诞生,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但这些地区大多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以及国家的建立等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的规律性,故选B项。
12.【答案】D 【解析】出土于两河流域的脏卜卜辞属于直接真实反映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第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排除A项;B、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普遍将国王视为众神的一员,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古埃及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度各种姓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彼此不交流,缺乏联系,长期如此则会导致整个国家缺乏民族凝聚力,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与其公民身份绑定,失去公民身份也就失去了一切权利,这说明雅典的公民身份与权利紧密相连,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雅典居民并不享有同等自由权利,如妇女、外邦人、奴隶都不享有公民权利,排除B项;外邦人不具有公民身份,因此没有土地权,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一书的过程中,注重史料的确凿性和合理性,不以神话为依据,重视公众的承认度,蕴含人文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历史》一书主要依靠口述史料撰写,虽经希罗多德考证,但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可信度大打折扣,排除A两项;材料未体现史料翔实、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众是否普遍认可《历史》一书,排除D项。
17.【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
成因:城邦国家小国寡民的特点;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2)态度:批判。
原因:直接民主制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