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巩固】
1.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也会选择接受被占领地区的文化,吸收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阿拉伯帝国“创立了比当时任何一个文明都要更加宏伟壮丽的文明”。这表明阿拉伯人( )
A.保留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加速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
C.面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
D.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2.中古时期,意大利商人在亚历山大港等地开设了自己的市场,很多手工业技术开始在欧洲与阿拉伯帝国之间交流。这说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途径是( )
A.战争征服 B.商业贸易
C.外交援助 D.教育交流
3.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随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里的“征服者”指的是( )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俄罗斯人 D.奥斯曼人
4.奥斯曼帝国的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同样,商业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有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实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
B.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5.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 )
A.经济政策宽松 B.政令高度统一
C.等级制度严格 D.中央集权较弱
6.日本仿效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照隋唐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这次改革使日本( )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C.土地私有盛行开来
D.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7.观察下图,通过图中人物的装束和姓名判断,他最有可能是( )
A.日本天皇 B.幕府将军
C.著名武士 D.普通农民
8.朝鲜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深远
B.朝鲜的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能力提升】
9.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的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还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这表明当时( )
A.阿拉伯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影响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文化比同期的欧洲文化进步
D.西方教育的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的传入
10.10—15世纪,阿拉伯商人把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交换当地出产的黄金、象牙、奴隶等。据此可以推知( )
A.东西方商贸交流非常频繁
B.东亚和非洲之间种族矛盾较深
C.阿拉伯商人中介作用凸显
D.非洲文化与西亚文化同宗同源
11.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路线,巨大的经济利益落入了奥斯曼人之手。这种情况( )
A.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B.导致欧洲出现了通货膨胀
C.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D.客观上传承了拜占庭文明
12.在奥斯曼帝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苏丹。苏丹拥有全国税费名义上的所有权,财政税收系统由财政总监掌管,直接向苏丹负责。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税收系统比较完善
B.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C.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D.土地分配十分不均
13.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14.大化改新使土地和部民从日本王室和贵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成为国家的土地和公民。农民由国家分给土地,对国家负担一定的租税和劳役。这些举措改变了奴隶劳动的支配作用,班田农民的劳动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这反映了大化改新( )
A.推动了日本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B.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
C.导致国家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D.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15.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同族亲属为基础。源氏御家人中的一个武士说道:“人道殿(指源为义)系吾等之主,其子头殿(源义朝)亦即吾等之主。”这反映出日本武士集团( )
A.存在门阀等级观念
B.源于庄园经济发展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以契约精神为核心
16.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失败后,其继任统治者虽有“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贡”的愿望,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崇“和”的明清两朝和朝鲜也不愿再发生战争。这说明当时中朝抗击日本侵略( )
A.改变了东亚地区的传统格局
B.使东亚格局获得较长期的稳定
C.阻止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D.开创了各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
——摘编自[法]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材料二 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十分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曾派著名学者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他还让学者将这些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以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酬劳翻译的学者。他还在巴格达创建了规模宏伟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把从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收藏在这里。智慧馆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馆等三部分构成,既是一所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一所培养科学人才的高等学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编》
(1)材料一中布罗代尔说,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句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也会选择接受被占领地区的文化,吸收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阿拉伯帝国‘创立了比当时任何一个文明都要更加宏伟壮丽的文明’”可知,阿拉伯人面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意大利商人在亚历山大港等地开设的市场便利了欧洲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工商业实行垄断政策,故A 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国家垄断工商业并不意味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所述奥斯曼帝国的做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具有较大的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说明笈多王朝中央集权较弱,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中叶,日本仿效隋唐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人物的姓名“德川家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人物的身份为幕府将军,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反映出儒家思想对朝鲜选官制度的影响深远,故选A项。
【能力提升】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有利于中古时期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欧洲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的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交换非洲出产的商品,这凸显了阿拉伯商人的中介作用,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路线,巨大的经济利益落入了奥斯曼人之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掌控着全国的财政税收,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的君主集权程度较高,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帝国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等级森严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笈多帝国形成封建采邑制度,无法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笈多帝国实行封建采邑制度,不是行省制,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大化改新使土地和部民从日本王室和贵族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成为国家的土地和公民。农民由国家分给土地,对国家负担一定的租税和劳役”可知,大化改新使被王室和贵族控制的土地和部民成为国家的土地和公民,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土地和民众的控制,有利于促进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大化改新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排除A项;大化改新确立了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大化改新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导致国家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同族亲属为基础”反映出日本武士集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崇‘和’的明清两朝和朝鲜也不愿再发生战争”可知,当时中朝抗击日本侵略使东亚格局获得较长期的稳定,故选B项。
17.【答案】(1)评价:首先,布罗代尔肯定了穆罕默德在统一阿拉伯半岛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但是,布罗代尔的言论过于绝对。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可能也会有其他人担此大任。
(2)原因:帝国政局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个领域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并进行融合创新;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学者的勤奋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后提升训练(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