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检测卷
高二历史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D C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A B C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措施:定都大都; 实行行省制度; 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设置驿站、急递铺。(任答5点,5分)
特点:边疆与内地一体化。(1分)
(2)清朝先后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新疆行省,新中国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分)
思想原则:“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1分)
认识:中国版图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断开拓进取和巩固发展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对边疆治理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基础。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分,每点1分)
18.【答案】
(1)变化:选拔对象从仅限汉族扩大到辽境内各族; 考试从不定期到定期; 负责官员和机构从临时到常设; 实施区域扩大; 取士人数增加。(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历史作用:促进辽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 强化了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元明清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2)原因:法国专制制度危机;(若答“机构重叠效率低下;财政危机,捐税日增”等具体表现,答对一点给1分) 国际竞争处于劣势;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建立高效政府的需要; 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 科举制度自身的优越性。(4分,答对其中4点即可)
(3)原则:符合国情要求; 契合时代发展; 制度的科学性; 循序渐进推行。(3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答案】
(1)共同之处: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政府积极干预贸易;对全球贸易及国际经济格局影响显著。(4分)
(2)阶段性变化:20世纪初至二战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分)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倡导全球自由贸易。(1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重新抬头且不断强化。(1分)
影响:20世纪初至二战前: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贸易战,使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加剧国家间的经济矛盾,使得国际关系变得更为紧张复杂。(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增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扰乱了全球贸易秩序;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
示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
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正是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宽容精神。
示例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化是世界古老文化中唯一没有断绝传承,至今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文化;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总之,崇尚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南京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检测卷
高 二 历 史 2025.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论及新石器时代,配了如下插图1。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图1
A.南北方文化遗存的分布 B.粟稻农业区的划分
C.采集和渔猎活动的区域 D.游牧与农耕的界限
2.唐初法律思想强调“明法慎刑”。唐《狱官令》规定,在押的各妇女,都要“于男夫别所”。唐朝还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冤狱。这说明唐代
A.唐律蕴含朴素的民本思想 B.政府公正平等的司法理念
C.社会开明开放的时代风气 D.唐律礼法结合的法律原则
3.下表1为明朝南方市镇的发展状况(部分),这反映出
市镇 发展状况
盛泽镇 明嘉靖年间,居民百家“以绸绫为业”,进入清代,发展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交易额“日逾为金”的巨镇
王江泾镇 “烟户万家”的巨镇,其居民“多织缯为业,日出千匹,衣被数州郡”
枫泾镇、朱泾镇 “前明数百家(棉)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表1
A.市镇间存在不同生产方式 B.生产经营的区域特色鲜明
C.长途贩运的商贸活动兴盛 D.南北方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4.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调整。一般认为,儒学更多的是强调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统计(见图2)。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注:图中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政能力无直接关系
图2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
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
5.下表2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军费筹集情况表(1874—1877年)据如表可知
项目 协饷 洋款 华商商款 礼部拨款 西北捐输 其他 总计
数额 2049万 800万 560万 450万 167万 245万 4271万
注: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称为协饷,晚清协饷主要来自东南省份和各海关。
表2
A.传统边防观念根深蒂固 B.清政府对新疆管控加强
C.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更 D.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6.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在《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函》中写道:“惟《新青年》杂志中,偶有对于孔子学说之批评,然亦对于孔教会等托孔子学说以攻击新学说者而发,初非直接与孔子为敌也。”这可以用来佐证,新文化运动
A.调和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 B.深刻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C.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社会逆流 D.秉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原则
7.下图3为中国抗战时期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图3
A.表明中国开始抵抗日本侵略 B.标志着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C.打乱了日军侵华的战略部署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下图4是1960年《人民日报》刊登的漫画《叶落而知秋》。该漫画反映出
图4
A.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C.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D.中美的关系走向缓和
9.1979年,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时装队来中国表演,台上多姿多彩的衣着与台下的一片“蓝、灰、黑”形成了鲜明对比。1984年,一部讲述纺织厂女劳模和漂亮裙子之间故事的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当时有评论:“摩登”的“红裙子”开始悄然地取代了“革命”的“百围裙”。这
A.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根源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C.人民消费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D.表明经济转型冲击了旧有观念
10.据统计,截至2003年,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量为2951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97个,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623个。中国参与的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共计945个,参与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为507个。在各类国际组织中,中国对全球协定性国际组织的参与率高达58.23%。这一状况
A.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 B.有助于新型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
C.反映出中国外交局面的新突破 D.巩固了中国的国际秩序主导地位
11.1921、1922年在巴基斯坦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古城遗址,此后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震动了考古学界历史学家。下列项中,属于该文明遗址出土文物的是
A B C D
12.罗马共和国早期具有厌恶王权的历史记忆和拥护共和的民族心态,共和国晚期则逐渐将政治人物和神联系起来,恺撒成为首个被官方承认的“神”,奥古斯都(屋大维)在“共和外衣”下建立了元首制,并亲任大祭司长,营造“阿波罗之子”的神格身份。罗马的“造神”运动旨在强化
A.统治者的合法性 B.皇帝的权威性
C.共和国的稳定性 D.帝制的必然性
13.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62年创作出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茜》中,将神话中违背诺言而导致优丽迪茜无法回到人间的奥菲欧变成了饱含痛苦而深情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一些歌剧也重点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此时欧洲古典音乐的变革
A.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B.促使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C.顺应了贵族阶层审美 D.助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14.19世纪中叶以后,多种传染病在英属非洲殖民地流行。欧洲殖民者宣称,“传染病的流行,是非洲人‘不道德’导致的,只有‘进步的’西方生物医学能够拯救‘原始的、疾病横生的’非洲大陆”,并通过强制性传染病诊治、社会卫生运动及限制非洲人进入城镇等方式进行传染病防治。上述言论和做法
A.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B.服务于西方的殖民统治
C.激化了与非洲殖民地的矛盾 D.推动了非洲社会的进步
15.下图5、图6为20世纪50年代美苏美术作品。它们的出现
图5 图6
A.加速两极格局的形成 B.表明美苏争霸态势发生变化
C.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 D.说明两国激烈争夺中间地带
16.欧元硬币正面为统一的图案,由面值、欧洲地图、12颗小五角星和“EURO”字样等元素组成。背面的图案则差异很大,下图为部分欧盟国家2欧元硬币背面图案。这反映了欧盟
A.多元一体的政治理念 B.内部的复杂性
C.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D.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史·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兵志》统计,全国共有1383个驿站,与驿站相辅而行的还有在全国设置急递铺,便于“通达边情,布宣号令”。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中央政权都高度重视对新疆地区的治理。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到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新疆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对新疆进行全面治理,新疆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摘编自新疆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丁守庆《准确理解把握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理论逻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并写出其呈现的特点。(6分)
(2)列出元代以后我国中央政权为加强新疆治理而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阐明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原则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辽建立之初,主要通过世选制从契丹贵族中选拔人才。938年,辽开始在幽云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以登汉民之俊秀者”,但契丹人禁止参加。此时考试无定期,负责官员为临时委派,管理机构也非常设。976年,辽在幽州设礼部贡院,主管科举事务。988年,辽全境推行科举,考试内容以五经为主。初每岁举行,但此后20次开科,进士及第者仅101人;1014年,改为三岁一试,平均每次及第者达88人。辽后期,甚至有契丹、白霫(xí)等族士人及第,诵经习儒成为辽朝社会生活中的时尚。
——摘编自吴志坚等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
材料二
17—18世纪,法国在国际竞争中屡败于英国,消耗巨大,为填补国库,捐税日增。在强化君权的改革中,国王陆续增设机构转移权力,以致有些机构互不承认管理权限,在当时的法国,人们迫切需要新的制度结构来实现国家的变革。18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家在构建理论时,认为中国没有世袭贵族,科举制考试选官,倡导平等,官吏都是有学问的人,工匠子弟也能当上总督,经过启蒙思想家的传播,科举制在当时的西方广为人知,“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试行用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19世纪后,法国陆续建立文官管理制度。
——摘编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法国社会推崇科举制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制度借鉴应遵循的原则。(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国内工业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问题。此时,美国兴起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众多资本家和部分政客纷纷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福特尼——麦坎伯关税法》,大幅度提高了各类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在经济危机已然爆发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仍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对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关税,那些对英国商品区别对待的国家则被加收100%的关税。法国、德国、荷兰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加入贸易战,致使大萧条延宕数年。
——摘编自刘明礼《“两个20年代”对比带来的启示》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宣称:“自由贸易是世界繁荣的基石,美国有责任引领各国走向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面临“滞张”危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美国政府频繁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赋予美国总统更多的权力来应对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可以单方面对其他国家实施贸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台伊始就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同时还要求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多次表达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满。
——摘编自胡志浩《如何认识当前全球自由贸易的制约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美国不同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共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性变化,并结合所学分别分析上述变化的影响。(9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的自立。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过“容乃功”,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就像大海一样汇纳百川,表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所论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