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政治家柳宗元说:废分封,置郡县,是废“私”立“公”……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说的“公天下”主要是指
A.确立了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 B.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C.开创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D.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宣帝曾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但是,在谋反的情况下,罪犯的父母、妻儿、同胞兄弟不得容隐。这表明汉代法律
A.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B.已实现了律令的儒家化
C.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3.北魏发布的均田诏令中规定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40亩,妇人20亩;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中规定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列入授田范围。这一变化反映出唐代
A.妇女地位有所下降 B.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
C.门阀士族势力加强 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4.冼夫人是中国古代百越首领。自隋至清,冼夫人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多次追封,如隋朝追封为“诚敬夫人”:宋朝追封为“显应夫人”,赐额“宁济”,加封为“柔惠夫人”:明朝追封为“高凉郡夫人”;清朝追封为“慈佑夫人”。这主要是因为冼夫人
A.和亲异族,促进文化传播 B.举兵抗暴,保全一方水土
C.率众归附,推动国家统一 D.开发岭南,拥护改土归流
5.自宋真宗朝始,科举考试试卷一律“封弥”、“誉录”,省试不仅知贡举总其责,更专设参与出题、阅卷的点检试卷官、参详官等。试卷由点检试卷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等。这反映出宋代
A.确保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B.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C.社会阶级流动性得以增强 D.科举考试程序环节趋于严密
6.乾隆二年(1737年)两广总督鄂必达奏称,宗族贤愚不一,如果恃有减等免抵之例,相习成风,族人难免有冤屈者,请求删改。刑部同意,并指出“况生杀乃朝廷之大权,如有不法,自应明正刑章,不宜假手族人,以开其隙”。这说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宗族治理要遵从国家意志
C.家国一体局面出现 D.宗族主导国家的基层治理
7.据统计,1903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769所,而1904年增至4476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几年每年增加10000多所,到1909年,增加到59117所,学生达163964人。新式学堂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教育制度的变革 C.西学东渐的深入 D.民主革命的推动
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参议院的合法性就受到人们的强烈质疑。当时,湖北省议会和《时报》指出临时参议员“本系牵强凑合而成……非出于民选,不足以代表民意”。在众多压力之下,参议院自己也承认有必要依据《临时约法》重新改选。这表明
A.临时政府缺乏政治权威 B.政党政治获得了成功实践
C.革命党人缺乏群众基础 D.国人民主政治素养的提高
9.下表是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党派 所占人数 所占比例
共产党员 2456人 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69.66%
这体现了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创建联合政府的探索 D.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10.1952年中国与锡兰的“大米换橡胶”贸易协定,开创了中国与不同政治制度国家进行贸易的先河。1954年,中国代表团访问英国,这是中国派往西方的第一个贸易代表团。此后,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国家的工商界代表纷纷访华。这些活动
A.消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限制 B.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C.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需要 D.践行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1.下图是1982年创作的宣传画《时间就是金钱》,该宣传画意在
A.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B.展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C.揭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D.弘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12.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经营行业。这些现象
A.表明存在高利贷性质交易 B.反映出拜金逐利观念的盛行
C.源于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D.说明信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3.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以通过扩大工人及农民阶级的高等教育权来促进国家农业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此后,各州联邦政府积极支持建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所创新的农业及机械学院。这一现象
A.折射出教育落后于西欧国家 B.适应美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表明工人农民地位逐步提高 D.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4.下表为1832至1918年英国选民变化表。
时间 增加的选民阶级 全国人口(万人) 改革后选民人数(万人) 占20岁以上人口比例
1832年 中产阶级、小土地所有者、店主、租地农 2400 72 7%
1918年 4460(1919年) 1998(1921年后) 30岁及以上的妇女 74%
这可用来说明英国
A.议会职能发生巨大变化 B.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C.基层行政区逐渐民主化 D.民主进程不断推进
15.1928年8月27日,美、法、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非战公约》,到1933年,加入公约的国家达63个,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没有规定制裁的措施,各国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这种现象
A.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B.推动了集体安全体制的不断完善
C.为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D.表明其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有限
16.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2024年3月世界主要国家货币支付排名数据,其中人民币升至第四,美元仍居首但份额下降,欧元增长挑战美元地位,新兴市场货币崛起。这反映出
A.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彻底瓦解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14分)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的户口制度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在洪武三年(1370),进行了明朝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人口大普查。户部奉命在普查的基础上制定户籍、户贴。为了在户贴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掌握全国的户口和土地,政府改革地方政权组织,仿前代里甲之制,强化户口管制。通过里甲组织,把本里本甲的赋役管理起来。以里甲为基本单位,编制赋役黄册,户籍不得随意改动,从农村到城市所有人户都处于封建朝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任何人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其组织系统之完备,层层管制之严厉,实超越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与国家的政治控制能力的提高、国家形态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维持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统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户籍制度的发展嬗变,充分说明了户籍变化的根源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其变化路径是沿着国家、对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而行进的,具有相应的内在政治逻辑。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户籍制度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4分)
18.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农业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约1万年以前,农业在西亚、中美洲和东亚地区几乎同时独立出现。西亚的两河流域被认为是小麦、大麦、燕麦等作物的起源中心;中美洲则是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农作物的诞生地;中国拥有两套独立的原始农业系统,孕育了中华农耕文明。西亚的小麦农业、东亚的稻作和粟—黍农业逐步传播到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促进了早期农业全球化……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改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定居,导致人群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等,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及储存,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兴起并迅猛推进的时期。在此期间,议会圈地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经营模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诺福克四圃轮作制的推广,新作物的引入与种植,畜牧品种的培育与改良,新型农具的发明与应用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8世纪的农业革命,在提供工业化所需劳动力的粮食供应、生产原料、资本积累以及国内市场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由此推动着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经济转型。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农业发展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欧洲农业革命的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对农业革命进行简要的评价。(4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中国近代化的发生、发展来考察,改良、革命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形式,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不可互相取代,也不可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摘编自徐梁伯《改良·革命:中国近代化的双翼》
结合材料,围绕“改良或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摘编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
——摘编自刘秉镰朱俊丰《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趋势。(4分)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城镇化某一阶段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阶段,论述必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8分)
湛江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7.(1)状况:政治: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旧的赋役和户籍制度不再适应时代需要;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4分,答出政治和经济角度两点即可)
(2)特点:既是户籍制度也是基层行政管理制度;田宅、资产和丁口相结合;户籍管理与赋役管理基本合而为一;地域分割,户籍不能随意变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继承前代基础上有发展。(2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明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朝廷的赋役管理;有利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运动(如明朝的水利建设超过以前所有朝代);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后世;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出现赋役不均,阶级矛盾激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财政危机,统治者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特征:早期农业在世界许多地方独立出现;各地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存在一定的食物物种交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土地所有权及土地经营模式发展变化;四圃轮作制的推广与使用;新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优良畜种的培育;新型农具的改进。(6分,答出三点即可)
(3)评价:农业革命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转型,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导致过渡垦荒,造成环境问题;引发人口爆炸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出现人地矛盾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改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
论述:19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中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首的官员推行洋务新政。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4分)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些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实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分)
总之,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分)
评分标准:
论题:共2分。观点明确2分;观点不明确或者无论题0分;只写论题,无论述,也可得分。
论述:共8分。要求提供两个史实,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得4分,两个史实得8分;论据不充分,史论不结合得2分,两个史实4分;超过两个史实的,选择最好的两个史实计分;论述落脚点必须围绕“中国近代化”,脱离“中国近代化”不得分;超出时空范围的不得分。
结论:共2分。不能和论题相同,结论要和“中国近代化”有关,脱离“中国近代化”不得分。
20.(1)趋势:世界城市化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整体稳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开始构成世界城市化的主体。(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示例:
阶段:1978-1992年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2分,只选阶段,无论述,不得分)
论述:1978年前,因“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城镇化陷入停滞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物质基础;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因此,1978-1992年是我国城镇化恢复发展时期。(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