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卷面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城头山环壕村落的遗址,村落围有环壕外有农作区,内有生活区、墓葬区等分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村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 B.社会贫富分化的产生
C.自然地理差异决定村落形态 D.人居环境的建设智慧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活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3.12世纪后期,金朝开设女真进士科(科考使用女真文字),与汉进士科并行。金章宗时,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士考取女真进士,但规定猛安谋克贵族只许试女真进士,不得试汉进士。由此可见,金朝的科举制( )
A.利于推广女真族文化 B.服务于猛安谋克贵族
C.阻碍汉人的社会流动 D.为政权衰亡埋下隐患
4.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5.“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1883年,上海租界内建立了自来水饮用系统,“饮城河之水,易生疾病”的观念逐渐被市民所了解。《申报》代表民众向官方呼吁:“城河之水恶浊,是宜官为勤勘广浚,必使城内水清食之不至致病,而取汲亦觉便宜。”这表明近代上海( )
A.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B.公共卫生意识逐步提高
C.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D.医疗卫生事业领先全国
7.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
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的小字标语。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藏红军标语口号“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这反映出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 )
A.积极宣传政治主张 B.注重根据地的建设
C.坚决抵抗外敌侵略 D.坚持开展土地革命
9.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三部分将矛头对准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指责他对殖民地造成的侵犯和伤害。美国宣布独立后不久,英国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指责国王干预造成了英国在美洲的失策。据此可知( )
A.美国独立是因为英国殖民压迫 B.英国君主立宪制仍未发展完善
C.英国失利的主要责任在于国王 D.美国胜利是由于反抗的正义性
10.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正在瑞士流亡的列宁急于回到俄国。如图是列宁回国的计划路线和实际路线。在这一回归路程中,德国政府帮助列宁是出于( )
A.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B.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
C.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众多 D.支持列宁革命以摆脱两线作战局面
11.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 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12.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 )
A.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C.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
13.1950年,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该校第一届学生中,家庭是工农成分而本人为革命工作人员或同为工农成分者109人,占总数的93.9%。在该校的示范作用下,北京陆续建立了9所高校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据此可知,此类学校( )
A.标志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B.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
C.体现了新生政权的阶级性质 D.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举措
14.《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一名老妇人之子被老虎吞食,官府捉到老虎后,县官审问老虎说:“我若杀了你,并不能解决老妇人的养老问题,若你肯为老妇人养老,我就放了你。”老虎点头同意,此后供养老妇人直至她去世。后来,百姓为老虎建了“义虎祠”。这揭示了当时( )
A.社会弱势群体处境悲惨 B.司法审判充斥迷信色彩
C.民间力量主导社会救济 D.社会治理渗透儒家思想
15.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6.1841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开启了商业化团队观光的时代。10年后,库克推出了首个欧洲大陆游套餐,这趟旅行从英国出发,途经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德国的科隆和法兰克福,再经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最终到达巴黎,参观世博会。库克在1872年还推出了历时222天,全程4万公里的环球旅行团。旅游方式的变革得益于( )
A.中间阶层发展趋于稳定 B.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C.人们生活方式出现变革 D.垄断组织产生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瓜,原产于非洲干旱地区,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纲目》也认为“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传中国,今南北皆有。”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埃农业的共同点,并列举上古时期两地主要农作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作为工厂主的欧文看到的情况是,一些7、8岁的儿童被雇用到纺纱厂工作,从早晨六点开始,一直留在纱厂里站着做工,这导致很多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良。他认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错误观念,提出“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必然具有最优良的国家教育制度”。欧文也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生产的巨大好处,认识到知识的成就要求培养“智、德、体、行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基于这些观察和认识,欧文开始教育实验。他让工人子女从小就学习一些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注重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取消宗教课,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他同时要求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不能早于10岁,工厂法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并致力于改善儿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
——摘编自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材料二 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文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特点及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至宋代已达到一个高峰。江南地区的城市尤具代表性,其人口之稠密、工商业之繁荣,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丽繁盛的城市”。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稳固了江南城市在古代中国经济地理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引领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经济支柱”与“核心功能区”;江南地区城市成为古代中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为城市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 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三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伦敦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所有问题。于是,大量普通人群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实现“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伦敦贫民窟的形成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B B D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C D B B
17.(1)历史条件:①丝绸之路的畅通;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④西瓜自身优势。影响:①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②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中埃农业共同点:①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②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③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写出都“采用牛耕”亦可)④大江大河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埃及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大河文明的发展)。主要作物:埃及——大麦、小麦;中国——稻、粟。
(3)互动关系:士人兴起推动私学出现,私学发展又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8.(1)思想:国家治理需要优良的教育制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但反对剥削童工。
背景: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发展到大工业阶段;(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突出。
(2)特点: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媒体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宣传力度大、角度多,涉及阶层广泛。
意义:有利于改进社会风气,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19.(1)原因: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工商业和集镇的发展;宋代的重文的制度促使文化人才大量涌现,推动文化发展;宋代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
(2)特征:逐步推进;国际化程度高;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移民占有重要地位;半殖民地色彩。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密度增加;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入城;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政府的自由主义政策,不作为。
20.示例 论题:世界因文明的多样性而精彩
阐述:古代世界:古巴比伦王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和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有古老的象形文字;古代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影响深远。近代世界: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德国建立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等,各自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政体。(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文明因文化传统、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多样性的文明使世界绚丽多姿;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